研究表明,早期母乳喂养能够使新生儿死亡率降低约20%。在出生的头一个月,非母乳喂养的孩子的死亡率要比接受母乳喂养的同龄人高出25倍!
可现如今,许多中国宝宝的“第一口奶”却是各种品牌的奶粉。这意味着,在乳房与奶瓶的争夺战中,多数中国母亲已经败下阵来。
而医院每向商家“出卖”一名孕产妇资料,即可获得10-30元不等的人头费;成功游说孕产妇购买该品牌奶粉,又可获得一定“续吃费”——这便不难解释,为何有的准妈妈只是去趟医院做孕期检查,就会被一家甚至多家奶粉企业的销售人员给缠上。
对此,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杨澜,携手今日女报/凤网联合发出呼吁:任何与母亲抢夺“喂养权”的行为都该严惩不贷,因为“母乳喂养对儿童的一生有益,而配方奶喂养却会对儿童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以至于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杨澜提案惊爆:
约1/3的产妇收到过奶粉礼物
3月4日,杨澜向今日女报/凤网独家发来了她的提案全文。
在这份《关于提高母乳喂养率以改善国民健康状况的提案》中,杨澜委员提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推荐,0-6个月婴儿应进行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继续进行母乳喂养直到其两岁。而根据中国卫生部发布的信息,2008年,我国的母乳喂养率为67%左右,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的85%的目标有较大差距;6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率更仅为28%——临近的韩国,这两项数据在2009年分别达到89%和49.3%。
杨澜分析认为,造成中国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低的原因有很多。
另一重要因素为,据杨澜了解,约1/3的母亲在产后都收到了奶粉礼物。更有医院允许奶粉企业到产房和病房进行产品宣传和样品发放。
站在“母乳喂养不仅对母亲和婴儿的健康大有裨益,对促进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也有巨大好处”的认识高度,杨澜在提案最后写道:“应进一步落实我国签署的《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控制母乳代用品的违规营销。”
妈妈们集体吐槽:
奶粉商与医院的关系“让人看不懂”
通过妈妈们的讲述,记者发现,奶粉厂商依傍医院而“生”出的营销手段还真是林林总总,各有“天机”。
手段1医院办的健康讲座上,销售人员唱“主角”
手段2哭笑不得的“VIP待遇”:宝宝直接喝起了美赞成
家住长沙市芙蓉区的周莹怀孕后固定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做产检,这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推销奶粉的人,“印象中收到过惠氏的宣传资料,还有多美滋的试用装。”
2009年2月,到了预产期的周莹住进长沙市妇幼保健院VIP病房,“所谓VIP,就是所有的活儿,包括给婴儿换尿布、喂奶等等,都由护士包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见周莹生产后没能立即开奶,负责照顾的护士便直接给宝宝喂了牛奶。“虽然很感激护士没让宝宝饿着,可一想到院方完全没有征求我的意见,便自作主张给宝宝吃起了美赞臣,心里多少有点郁闷——为免伤害到孩子娇嫩的肠胃,我整整给她吃了四五个月的美赞臣,才敢更换奶粉。”
周莹清楚地记得,自己母女俩出院时还带回家一罐美赞臣奶粉,“据院方说是免费赠送的。
手段3奶粉售卖点就设在医院家属楼内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杨女士还给唐霞留下了一本名为《馨概念》的杂志。记者翻阅看到,里面刊载有内有惠氏、亨氏、雀巢、合生元等多个奶粉品牌的出售信息。除可免费送货上门外,也欢迎顾客自行登门咨询或取货,而其标注的“馨概念服务站”地址居然就在市妇幼家属楼的1栋101室。
手段4促销员说“免费赠送”的奶粉,医院要收218元
今年1月,23岁的蒋双双在岳阳市妇幼保健院生下女儿,“刚一睁开眼睛,就发现床边放了罐美赞臣婴儿奶粉。”
然而,出院结账时,蒋双双纳闷了。
“费用详单上居然有一项218元的‘奶粉费’,用灰色字体打印。我越想越奇怪,便找到医院讨说法,医院却说这是自由买卖,没有强迫的意思——那干嘛要让人送到病房呢?!我有种受骗上当的感觉,当场退了奶粉,万分庆幸之前没有打开给宝宝食用……”
手段5想优先检查?买罐伊利奶粉先!
以上几种情况并非是发生在个别新妈妈身上的孤例,在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的采访调查中,很多人都表示“奶粉促销员无孔不入,让自己不胜其烦。”
今年1月刚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生下女儿的长沙市民彭莹婷就颇为不满地告诉记者:“去做个产检吧,人还没进医院呢,就先被在门口蹲点的贝贝熊、咿呀等母婴店工作人员给塞了一手的奶粉资料。怀孕后期每周得做胎心监护,这项检查耗时比较长,于是几乎每次都会有生面孔过来‘嘘寒问暖’,很热情地发放奶粉试吃装,惠氏、雅培、明一等牌子的都有……然后就是非让登记个人资料——说实话,‘万一奶水供应不上该给宝宝吃什么奶粉’的问题我老早就有考虑了,要应付这么多轮推销还真挺烦的,不知道医院干嘛要给商家开‘绿灯’?”
在湖南大学工作的谢女士怀孕期间也曾去到湘雅附三医院产检,对于前文提到的“由奶粉促销员唱‘主角’的健康讲座”同样深有体会,并对此很不解:这种有损形象和声誉的事,医院为什么要做呢?
内部人士自揭黑幕:
卖一条孕产妇信息可得10-30元不等
美赞臣的“触角”在湖南医院系统已探至社区
这份材料所附的20多页表格中,有的显示了美赞臣公司销售和推广费用的往来账单,有的则载明了湖南省最好的几家医院的院领导及妇产科、儿保科、新生儿科负责人的姓名与联系方式。并称,“要打开这扇门(指医院)就得出点血”——那些名单和数据,显示的正是合作单位和双方往来中产生的“关系费”。
至于“美赞臣违规宣传奶粉一事是否涉嫌不正当竞争和商业贿赂”,长沙市工商局开福区分局一李姓副局长和公平交易科工作人员戴曙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基本给出了肯定答复。据悉,该局在当年7月接到举报后即对此事展开了调查,后在美赞臣驻长沙办事处查获大量资料,很多与举报者提供的相同。
该局调查了解到,“这些(指医院与奶粉商的合作)多是科室里的创收和私下勾连。如在某些医院,早餐奶都是孩子家长从护士手里直接购买的,因交的是现金,故不用入医院的账。护士贩卖时甚至不是按照奶粉量来收款,而是按照奶粉冲泡后的液体体积,以毫升计算来收费……我们在湘雅附一医院调查时,就发现有这样一个小金库。”他们认为,厂商与医院的这类合作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不能在医院推销、宣传贩卖代乳品的强制性规定,同时也直接剥夺了孩子及其监护人的选择权利。
为占领“医务通道”,奶粉厂商无所不用其极
类似违规现象并非仅在湖南发生。据《太原晚报》2010年3月报道,一位曾在国内某奶粉生产企业担任医务主管的人员举报称,其所在企业首选太原为试点城市,通过提供回扣等方式,在“买通”部分医务人员以获取孕产妇信息,并宣传、推荐本企业产品方面收效显著。
“公司给医生钱,请吃饭,送礼物,一些医生动了心,提供孕产妇名单并不难。”这位医务主管称,她手下有20多名医务专员,专门负责拉关系。对于一些“重点”医生,公司还列出了专项开支,用于“日常感情联络”。
据其介绍,该公司制定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对打通“医务通道”加以详细、具体规定:
依照公司“无孔不入”的目标设定,要争取与省市县乡的产前门诊、B超室、产科、儿科、儿保科、防保科医护人员建立“良好”关系,并通过她们向孕产妇赠送、推销奶粉。
将产品放在以上科室“优惠”寄卖,或将样品交由医护人员向孕产妇免费发放,要求医生在发放奶粉样品或产品优惠卡时必须说:“现在的孩子都喝某某奶粉,喝这款牌子奶粉的孩子既聪明又可爱。”
自办各种形式的“育儿沙龙”,要求医务专员“选择当地最具知名度的儿科医生或合作医院有名望的专家”授课,并在活动前“与讲师沟通内容,确定讲课内容与产品如何结合”。
据悉,在这位医务主管离职前,其所在企业已在山西开发合作近400家医疗保健机构,所生产的某品牌婴儿奶粉持续购买率已超过30%,个别医院还将之列为唯一“准入”品牌。由于这种方式获利直接,公司已将此经验在全国18个省份推广。
相比帮推奶粉,医院更愿直接卖孕产妇信息
3月4日,岳阳市某医院一陈姓医生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的奶粉厂商如何“攻陷”该院的情形,在很多方面与上述报道如出一辙。他还透露了一个细节:“知道孕产妇从医院获取的奶粉试吃装为何多为200-300克/份(正常渠道购买到的奶粉一般为500-900克/罐)不?这都是商家估算好的,对于新生宝宝而言差不多刚好维持一周,基本可将宝宝的味觉巩固下来。”而由于各奶粉品牌激烈竞争,“有些厂商甚至派推销员来医院打免费工,诸如陪产妇聊天、打扫诊室卫生、替医生打下手等等,名堂搞尽。”
专家揭秘:
“第一口奶”背后的巨大商机与忧患
既然风险不小兼成本巨大,各奶粉品牌为何还如此看重“医务通道”?一位奶粉供应商一语道破个中玄机:“这都是‘第一口奶’效应作祟。”
面对财大气粗的洋奶粉,国产奶粉优势尽失
“凤网长沙妈妈活动群”的热心群友“叮叮妈”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算了笔账:一般情况下,孩子从婴儿期到断奶期每月约需四罐900克的奶粉,按一罐售价250元左右计算,一个月就是1000元。如果单纯依靠奶粉喂养,哺乳期内仅奶粉一项的支出就在万元以上。
而据王丁棉介绍,我国婴幼儿奶粉总销量约为60万-65万吨,市场销售总额约为300亿元。其中,洋奶粉以数量而论约为20万-23万吨,只占30%;但从销售额上统计,则达到170亿-182亿元,约占60%。
至于具体品牌所占份额,全球领先的独立市场资讯供应商——欧睿欧信息咨询公司2010年曾做过统计,在中国奶粉市场,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雅培为四大“洋巨头”,分别占据11.7%、9.8%、7.4%和5.3%。
就目前违规宣传的品牌来看,也是洋奶粉占据多数,有业内人士分析,“就拿打点医务系统人员来说,国产品牌没那么大资本,是竞争不过他们(指外资品牌)的”。而洋奶粉占据了“第一口奶”的制高点,意味着从起点开始就跑在了国产奶粉前端,在消费者信任危机频发的环境下,国产奶粉更加丧失了竞争优势。
新妈妈被卷入其中,乳头争不过奶嘴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乳头错觉”的现象。由于妈妈的乳头和奶嘴明显感觉不一样,对新生儿来说,用奶嘴吃奶要比吮吸妈妈的乳头容易多了,故如果从一开始就给宝宝用奶嘴,势必会对新妈妈造成喂养困难——即商家在争夺孩子“第一口奶”的同时,也是在与妈妈争夺孩子的“喂养权”。
据了解,大部分产妇并不会立刻分泌乳汁,而是需要通过婴儿吮吸乳头来刺激乳液分泌。一些奶粉生产企业正是利用新妈妈尚未学会正确哺乳的机会,通过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一定量赠品,并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让刚出生的宝宝食用,从而夺“权”成功的。
针对这点,王丁棉表示:“从遗传学角度而论,人类及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遗传系统,正是基于此,才能从根本上区分人类与各种不同动物。全球一致强调和主张母乳哺喂婴幼儿正是基于动物或人类的基因遗传法则,可以讲,无论科学怎么发达,其所研发的任何一种食物均无法完全代替人类的母乳;任何哺乳动物的乳汁或奶粉,与人类的母乳也都无法相提并论——从概念上讲,甚至是两种不同物质。”
但遗憾的是,在中国,母乳喂养的形势不容乐观。2010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卫生合作中心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比例不足5成,有36.2%的宝宝是母乳加配方奶混合喂养,配方奶喂养的比例则接近15%;对于6个月到1岁间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比例下降到45%以下。
理性分析:
如何帮助妈妈们夺回“喂养权”
在一系列的调查走访后,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意识到,帮助广大孕产妇打赢与奶嘴的争夺战、重新夺回对宝宝的“喂养权”并非易事,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的监管力度不够,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医院自律;另一方面,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仍在令商家有机可乘;此外,很多产妇及其家属对“奶粉企业搭车医院”的促销行为并不反感,也为其提供了土壤。
管理上无明确依据
而200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仅规定“母乳代用品生产者、销售者不得向医疗、保健机构赠送产品样品”等,却没有规定其直接向产妇、婴儿家庭赠送时该如何处理,故卫生行政部门只能在有医院工作人员参与宣传、推荐时对医院进行处罚,而无法直接对商家进行处罚。
在这种情况下,卫生行政部门唯有要求医院加强自律和管理,可仅靠医护人员来杜绝商家的促销行为并不现实:抛开利益纠缠不谈,首先,医护人员很难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分出精力,查看是否有促销人员进入防范区域;其次,医院作为公共场所,很难区分所聚集人群中哪些是病人家属、哪些是促销人员;第三,即使发现促销人员,医院也只能将其赶走,而没有任何处罚手段,这就使得商家有恃无恐。
妈妈们的“贪便宜”心理
另据记者采访获悉,很多产妇及其家属尚不知道国家有关婴儿奶粉宣传的禁令,并且对商家免费赠送奶粉的行为并不反感,甚至欣然接受。永州市祁阳县某医院妇产科护士刘某对此早已见惯不怪,该院长期提供一种圣元奶粉赠品装——“铁盒子装的,孕妇们收到时往往都很开心,她们当然也知道有促销的目的在里面,但买与不买的主动权毕竟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就连其他科室已为人母的医生和护士也会来我们这边填写资料,领取免费奶粉回家给自己小孩吃,这没什么不好啊!”
杜绝违规现象需加强监管
新规涉及的监管部门包括卫生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这么多部门齐齐发力,能否管住奶粉商家和医院,彻底杜绝违规现象,值得期待。
编后:
“抢占婴儿的‘第一口奶’!”如今,每当一名婴儿呱呱坠地,立时忙碌起来的不仅有孩子家长,更不乏穿梭于产科、病房的乳品企业推销员,他们在和新妈妈们争夺以母乳或奶粉为核心的“喂养权”。
不要小看这“第一口奶”,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已经令奶粉商家不惜耗费巨资与人力,把打通“医院通道”作为一项可怕的“长期渗透工程”。
而这项“工程”的成本,注定将由广大消费者埋单——由于医务渠道开支巨大,企业为维持利润,奶粉价格自会持续走高,近年来的几次大规模奶粉调价就有这一因素;并最终反映到身体素质上,由我们的孩子来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