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管控小区里,充足的生活物资保障是居民安心居家的第一步,但是寻医问诊、换药拆线这种急难问题,需要专业医护才能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居民中的医生和护士迅速成立起“邻里医疗队”,帮大家解决外伤、换药等问题。病痛缓解了,心里踏实了,特殊时期的患难与共也让邻里关系更紧密了。
既是居民也是医护
“我妈妈现在不在家,她去救治病人了,请您稍等一下行吗?一会儿我会让妈妈给您打过来的。”
李凤仪上门为手外伤居民包扎/通州区中仓街道新华园社区提供
李凤仪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胃肠外科病区护士长,从事医务工作16年,本职工作中经常接触术后伤口问题,在处理伤口、换药方面有丰富经验。4月27日晚上,北人家园小区因疫情被封管控,李凤仪就身处管控区。
李凤仪上门给孩子拆线/通州区中仓街道新华园社区提供
北人家园属于新华园社区,经历了头几天的忙乱之后,社区书记王小平发现,由于小区有老人孩子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紧急就医是居民亟待解决的需求。
医疗小分队上线“接单”
截至目前,李凤仪已经接了“11单”,以居家生活常见的磕碰外伤为主。5月7日下午,在家独自带娃的李女士削水果时大拇指被削掉了一块肉,血流不止,而且需要打破伤风针。
不过,要在院外打针,而破伤风针又需要冷藏保存,这怎么办?李凤仪马上联系社区和医院,社工拿着李女士的身份证到医院去开证明、走程序,代替李女士开到一针破伤风针剂。2小时后,破伤风针被雪糕冰着送到了李女士家。
“李护士长在我家门口先换上了防护服,消完毒之后才进来给我打针。我想着等解封了,做一面锦旗给咱社区送过去,真是非常感谢!”在李凤仪的帮助下,李女士体验了一把“在家里打破伤风针的感觉”,也免去了坐120救护车去医院的周折。
李凤仪上门为居民打破伤风针/通州区中仓街道新华园社区提供
“别着急,我教您几个动作,放松一下梨状肌,坐骨神经拉伸一下,不要总是躺着要趴着,解封之后您最好再去挂一个骨科的号......”在侯越的耐心指导下,患者焦躁的情绪平稳了下来。
侯越详细记录患者自述病史/侯越提供
侯越说,每一次急症的闭环转运都需要穿防护服、负压120急救车这些大量的人力物力。小区里诊疗条件和效果也许有限,但通过医疗小分队,不用去医院就能处理拆线、外伤这些小问题,也可以协助社区判断患者急症与否,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外出就医成本和医疗资源。
医疗小分队处理居民医疗咨询/侯越提供
高楼之间的温暖
有爱的故事还发生在通州区梨园镇大方居小区。4月28日,大方居因初筛发现阳性开始了封管控。张金涛、卢雯玲等多位医护居民身处管控区,就地组队上岗。
卢雯玲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擅长诊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医疗队成立后,小区里换药的活儿,她几乎都包了。
卢雯玲在小区里为居民换药/通州区大方居民提供
5月6日晚上,大方居小区里一个3岁的孩子在家不小心眼角磕到了桌角,卢雯玲“秒接单”,5分钟上门处置。孩子伤口大概1厘米长,但因为伤口位置特殊,睁眼、闭眼会影响伤口愈合,卢雯玲在简单处理后,建议给孩子缝针。随后,通过居委会的帮助,孩子顺利送医。夜里11:30,卢雯玲收到了孩子妈妈报平安的短信。
卢雯玲上门为孩子处理眼角伤口/通州区大方居北区居委会提供
处置完不算结束,还要管到底。这几天,卢大夫每晚都会上门给孩子换药。这让孩子家长贾女士很过意不去,但卢雯玲一句“咱们都是邻居,本来就应该互帮互助”让大家放下了包袱。现在,孩子和卢阿姨已经成了好朋友。受到邻居们的感召,贾女士也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帮助做核酸登记。
张金涛为老人换尿管/通州区大方居北区居委会提供
两个月大、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口腔里生了疮,新手爸妈十分紧张。跟求助人住前后楼的张金涛看见群里信息,10分钟就上门诊治。由于专业不算对口,孩子口腔里的白点让人拿不准是口腔溃疡还是鹅口疮,张金涛便跟医院的儿科主任和队友卢雯玲进行了“小型会诊”。
张金涛查看婴儿口疮/通州区大方居北区居委会提供
好在,三位大夫综合判断后排除了鹅口疮,给了一些用药建议。卢雯玲还注意到,孩子是母乳喂养,额外嘱咐孩子妈妈也要注意饮食等问题。
医生邻居们为2个月宝宝线上会诊/张金涛提供
婴儿的爸爸樊先生说,他们才搬到小区半年,孩子就是在这个小区里出生的。虽然小区封管控,去医院没那么方便,但给力的医生邻居能提供这样的应急帮助,对于初为人父母的他们来说是“雪中送炭”。因为疫情,张医生没摘口罩,连水都没喝一口。经此一“疫”,一家人觉得,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之间也有了温暖。
5月12日零点,大方居小区除封控楼栋之外顺利解封。但邻里医疗队的队员们说,大家互帮互助才渡过这个难关,他们“解封不解散”,以后居民有需要,还是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