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时,主人在转运隔离期间,滞留的小动物也同样牵挂着热爱动物人士的心。近日,“广州封控区滞留宠物的守护者”话题冲上热搜,一批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也出现在了公众的视线里。
由于大部分情况下宠物不能进入隔离点,隔离期间留守家中的“毛孩子”们该怎么办,成了主人们最放心不下的事情。为了回应主人们的挂念,强叔所在的“宠回家”动物保护团队这几天一直忙得不可开交。在处理宠物救助需求之外,他们积极争取和海珠区客村防疫部门对接,并建起一座宠物方舱。目前对这些小生命的救助与守护仍在继续。
初期救助
116名宠物主抓住了“救命稻草”
“很多人家中的宠物快断水断粮了,很着急地问我怎么办,我要一个一个和他们解释清楚。”强叔说,最忙的时候他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凌晨三四点回复完,第二天8点又爬起来继续工作。
强叔真名叫梁俭强,1978年生人,是广州“宠回家”动物保护团队的负责人。“宠回家”发展到现在,团队核心成员已经有40余名,大多是95后的年轻人,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义工。
今年10月底,“宠回家”基地所在的海珠区客村片区成了疫情集中暴发的区域。11月7日,广州市政府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称,海珠区已安全转运涉疫人员3.4万人。在转运隔离期间,滞留在家中的宠物无人照顾,成了众多宠物主人最担心的问题。“毛孩子”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家人。
群里的116名宠物主人看到“宠回家”扩散的宠物上门照顾的信息后,他们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联系沟通
对接疫区网格人员上门喂养
强叔说,在这次救助中,自己始终发挥着“沟通的桥梁”的作用。因为疫情管控,强叔和团队成员无法进入管控区域内,上门喂养的工作就只能由疫区网格内的工作人员承担。后来,穗星社会工作中心找到强叔,希望和“宠回家”团队一起开展宠物救助工作时,他立马就答应了,“穗星社工和防疫指挥部对接,安排上门人员,我们就在后方尽全力配合他们,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那天,他想了很多细节的问题,包括如何和宠物主人建立联系,如何向上汇报救助方案,还有联系基金会和资助企业的事;他还想摸索出一套固定模式,希望如果在客村片区能试行成功,就推广到更多的区域。他想救更多的“毛孩子”。
即使有着多年的动物保护活动经验,强叔和他的团队还是常常忙得焦头烂额。一开始,宠物主人对接群里充斥着一些情绪,有些宠物主人不断提出要求,希望立马了解自己宠物的情况,导致沟通难以为继。
强叔和团队还总结出了3个喂养条件:第一是需要自己准备好猫粮狗粮和活水;第二是把家门钥匙交给社区,或者放在某个地方,写纸条交代好;第三是如果家里出现病例,需要先消毒解封,不然工作人员不能进去照顾。“我和宠物主们达成共识,以(宠物们)活下来为最大要义,有些条件可能无法满足。”目前,群内保持着沟通的良好氛围,强叔也能稍微松口气。
强叔说,广州是一个很有“温度”的城市,他希望大家能够多点信心。“其实有些救助工作在我们之前就开始了,一些喜欢小猫小狗的网格员会主动去照顾它们。我一个朋友的弟弟就在当网格员,之前他问我能不能想办法运一些猫砂到他负责的那个区域,我立刻就找货拉拉帮忙送过去了。”强叔说。
强叔说,这件事令他开心了很久,看见“毛孩子”平安无事,他就感觉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有了回应。
行动目标
和政府一起建“宠物方舱”
11月9日,强叔和团队又有了新的目标:他们要和政府一起建一座“宠物方舱”(全名“海珠区客村宠物托管中心”)。这个“宠物方舱”就位于客村小学的旧教师宿舍。当天他们就安排人往里面运送了物资,搭建了初步的模型:一间干净整洁的教师宿舍内,整齐划一地摆放着三排笼舍,每一排放置两层,一共24只。11日,宠物方舱正式投入使用,可以容纳200只猫猫狗狗。
从上门喂养转变为搭建宠物方舱,其实是出于对疫情形势的考虑。“在8日的时候,我们敲定了网格化喂养的方案,当时我知道方案通过后开心得不得了。但是后面因为担心有风险,就决定把宠物接出来转移到宠物方舱。”方舱由政府搭建,强叔则负责物资保障工作。
在转移宠物前,宠物主人需要先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目前已经有30多名宠物主人签了字。12日傍晚,19只宠物安全转移至宠物方舱,预计将来入住的宠物会达到近40只。在宠物主人对接群里,已经签署的同意书还在不断增加。
探索模式
网格化喂养、搭建方舱需细化步骤
宠物方舱里实行集中管理,一只宠物配备一个笼子,笼舍都配有挂式水粮内胆式喂食盘以及猫砂盆、狗盘等物资。每个笼子上都会挂着一个信息登记牌,上面记录了宠物爱称、主人地址等信息。方舱内有充足的水和粮食储备,由具有喂养经验的工作人员负责照顾。方舱内的工作人员还会在每个猫笼前铺一块大毛巾,防止小猫出现应激反应。
“条件肯定没有专业的宠物医院、寄养中心好,但是能够解决它们的温饱。”强叔说,“现在我们最大的困难是人手不足。前一阵子有一名工作人员健康码变色了,搭建方舱的工作只得中断,不然的话还可以更快完成。”
每一步工作,强叔和团队都能落到实处。在资金和物资捐赠方面,强叔每天都会同基金会和供应的伙伴进行沟通,也受到了多方支持。而物资的运输问题,强叔争取到了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全力配合,各方面都有了保障。
现在,无论是上门喂养、转运,还是在方舱安置宠物,客村的工作都渐渐步上了正轨,强叔可以稍微抽出身来,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最近我会把重点放在白云区,把这种模式和他们共享。”如何统筹细化工作和帮忙管理物资,强叔都已经在心中打点好了,他希望能最大限度减少工作人员的负担。
而对于正在探索的模式,强叔坦言:“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能在一步步尝试和调整中不断总结经验。”虽然这其中遇到了许多突发状况,但他相信总能一一克服的。
他认为,模式的推广不仅是实现网格化喂养或者搭建宠物方舱这么简单,而是要细化、落实到具体的步骤,让整个工作更加顺畅。强叔反复强调“沟通的桥梁”这个词,其实他自身已经成为了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宠物主,另一头连着“毛孩子”。
人物
从流浪汉到流浪猫狗一直在救助的强叔
强叔家里现在有8只狗、10只猫。有些是朋友寄养在他家的,有些是他和妻子收养的流浪猫、流浪狗。“本来一开始家里只有两只流浪猫,后面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是不能再多了。”强叔笑着说。
强叔的妻子也非常喜欢小动物,平时在家中全职照顾小猫小狗们。强叔走上动物保护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受妻子的影响。2015年,夫妇俩收养了第一只流浪狗,取名叫“丁丁”。“当时它只有9颗牙,已经挺老的了。但是我太太很喜欢它,就接回家养了。”两人都没有想到,丁丁从2015年一直陪伴他们到现在,从9颗牙变成了只剩3颗。
现在,“宠回家”基地里共有一百多只流浪猫狗,强叔夫妻俩和团队成员一直照顾着它们。因为普遍年龄偏大,基地里的“毛孩子”一直没有人领养,然而强叔还是常常去看它们,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们一样。
在宠物方舱正式投入使用的那天,强叔家中的一只小狗因为疾病离开了他们。强叔说,它10月30日从医院出院的时候,医生就说存活的希望不大,他当时其实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真正到了离别的那一刻,强叔还是哭得很伤心,“这些年见了很多了,但在那一刻还是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