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起源于美国,1946年传入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以服务农业为根本,以防灾减灾为核心,在农业、林业、交通运输、航空、水利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背景形势下,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更为重要与关键。因此,必须对其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促进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效用的最大化发挥。
1.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
人工影响天气实现对天气进行人工影响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与利用天气的自然规律和云的微物理不稳定性,通过播散适量、适合的催化剂,来引导云、降水按照人们的预定方向发展变化,从而达到以少量成本换取巨大利益、促进降水缓解旱情、消云散雾、减少冰雹等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目标[1]。人工影响天气具体包括人工降雨、人工消云散雾消冰雹、人工防霜冻等。除了上述这些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天气进行影响之外,人类对天气的影响还包括无意识的影响,如都市、工业生产、供暖等对天气的作用,但这并不属于人工影响天气的范畴,而仅仅是人类对天气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2.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3.1数值模式根据当前及未来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和社会生产需要,数值模式将成为未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与水平提升的重要工具[3]。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具备了云实际模拟能力,这就为我国将具有详细云物理过程和具有资料同化功能的数值模式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际业务处理当中提供了可能。数值模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三方面,即方案设计与检验,作业过程的指导和作业后的结果分析。这意味着数值模式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运用可以优化方案设计和物理假设,提高微物理过程和实际天气信息分析的准确性,降低实际工作中的许多不确定性,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与实际处理能力。不仅如此,数值模式还能够在相同云况条件下,对播散与无播散进行对比分析,对播散物质的扩散路径进行预测模拟与提供不同播散方式所产生的潜在效应,从而帮助人们选择出最佳天气影响方式,并向人们提供试验与实际作业所需的实时预报。
4.结论
参考文献:
[1]邵洋,刘伟,孟旭,王广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研发和应用进展[J].干旱气象,2014,04:649-658.
[2]车秀杰.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4:29.
[3]姜宗元.基于WebGIS技术的人工影响天气预警指挥系统研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黄巧明.车载移动式火箭人工影响天气监控指挥及信息管理[D].电子科技大学,2013.
[关键词]秸秆资源新罗区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市新罗区早、中、晚稻秸秆资源的产量、收集方式和利用途径等,对该区水稻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以指导该区水稻秸秆的开发利用工作,为开展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基本概况
新罗区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影响使伙区气候呈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但海洋性气候影响较深,春夏湿润多雨,雨量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19.9℃,平均降水量1296.3毫米,日照197.9小时,无霜期291天,适宜水稻、花生、薯类等农作物生长。
二、现状分析
1.可收集资源量
2009年至2011年新罗区水稻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分别为6.66万吨(早稻2.08万吨、中稻2.91万吨、晚稻1.67万吨)、5.69万吨(早稻1.94万吨、中稻2.25万吨、晚稻1.50万吨)和5.75万吨(早稻1.95万吨、中稻2.33万吨、晚稻1.47万吨)。
2.可利用资源量
新罗区稻秸资源竞争性用途主要为直接还田、饲料和食用菌基料。扣除这些因素,2009年至2011年水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2.35万吨、2.01万吨和2.01万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35%)。2009年至2011年该区早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0.21万吨、0.19万吨和0.19万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10%);中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0.77万吨、0.6万吨和0.62万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27%);晚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1.37万吨、1.22万吨和1.2万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82%)。
2.1直接还田
水稻秸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稻秸还田可以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新罗区约有89.13%的早稻秸秆、72.07%的中稻秸秆和15.22%的晚稻秸秆直接还田。
2.2饲料
2.3食用菌基料
农作物秸秆可用来栽培食用菌,将菌种植入发酵后的秸秆,可繁育出优质食用菌。新罗区的晚稻秸秆有3.04%用于食用菌基料。
2.4废弃及焚烧
秸秆是一种传统的生物质能,主要用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和牲畜的粗饲料。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秸秆作为肥源的用量减少。不少秸秆被弃置于田头和路边、村前和屋后,最终被付之一炬,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新罗区有10%的早稻秸秆、26.55%的中稻秸秆和81.74%的晚稻被废弃及焚烧。
三、预测与评价
1.秸秆资源综合评价
通过计算,新罗区的单位播种面积可利用水稻秸秆资源量为1.70吨,公顷(早稻0.54吨/公顷、中稻1.16吨/公顷、晚稻4.08吨/公顷),人均水稻秸秆资源量为75.09kg/人(早稻7.26kg/人、中稻23.04kg/人、晚稻44.78kg/人)。
2.秸秆资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09年至2012年,新罗区水稻播种面积下降后略有回升,水稻的总产量也有略微上升的趋势,预测未来的水稻总产量基本不变,略有上升。在不增加其他用途的情况下,未来5到15年,该区每年约有2万吨水稻秸秆可供利用。
3.不确定性分析
农业生产受到多方面外界条件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在新罗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局部暴雨洪涝灾害等,预计上述风险有可能造成水稻秸秆减产约3%。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根据2011年水稻产量估算,新罗区水稻秸秆理论资源量约为7.88万吨,考虑收割方式可收集资源量约5.64万吨。
1.2现有的水稻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直接还田作为肥料;另有部分稻秸用于饲料和食用菌基料。扣除上述竞争性用途,新罗区水稻年秸秆可利用资源量约1.98万吨。
1.3焚烧稻草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群众存在田间地头焚烧稻草现象,造成秸秆资源浪费,破坏土壤机构,给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1.4除土壤还田外,稻草综合利用程度低。
2.建议
2.1目前,新罗区的大量稻秸直接粉碎还田主要方式有二,一是稻秸还田后经腐熟后充作肥料,二是就近简单地处理农业废弃物,是一种简单粗放的利用模式。建议开展科学详尽的田间土壤测查,考察田间土壤有机质需求量与稻秸有机质供应量的平衡关系,多余稻秸应当收集,开发能源化利用途径。
农业供需形势变化亟须农业管理方式革新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大会致辞中指出:“适应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要与时俱进推进农业管理方式创新,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促进供求关系平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召开展会大会,展望报告,加强信息监测预警,为现代化农业管理方式的创新开启了新篇章。
信息引导农业管理方式革新的重点突破口
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供应链条各环节信息是否对称,决定了整个产业能否平稳健康发展。”
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先导的信息革命深刻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数据信息逐步从传统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生产要素和重要社会财富,信息成为推动农业管理方式革新的重要支撑。
缺乏信息引导时的农业生产决策图景大都类似于此: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对于未来市场供需变化的判断能力,他们只好依赖于历史经验和从众行为来进行生产决策。大部分人采取了更简单的决策模式:上年什么赚钱,今年就种什么。
这种基于过去而不是基于未来的生产决策模式,在传统的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并不会产生过多问题。因为农产品供应的增长能够被更多的需求所满足,所以一般不会存在“卖难”和价格“过山车”等问题。
然而,在供需形势出现大的变化后,基于过去的生产决策模式却可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之前赚钱的品种过一阵大多会因供给过剩而带来价格下跌,之前亏钱的品种过一阵常可能因供给不足而出现价格上涨。于是,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两个极端:一方面,苹果滞销等现象见诸报端;另一方面,“蒜你狠”“姜你军”“向你葱”又时常来势汹汹。
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升级版的农业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的就是利用信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农户就能够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来决定当前的生产。这种“以需定产”的生产决策模式,可以有效平衡供需,有效减少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大幅波动。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指出:“全面监控分析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利于产销及时对接,而且产品结构、物流配送也能够及时按照需求变化调整,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条的‘闭环’管理、以销定产,有效缓解产销不对接引起产业周期性波动。”
农业展望大会信息引导型管理模式的具体探索
在建立信息引导型管理机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形成了一套庞大、规范的农业信息体系,并将该套体系的建设和维护作为农业管理的重点工作。据本次展望大会执行主席许世卫介绍,从组织结构看,美国农业部的34个局(办公室)中,有12个局(办公室)直接参与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工作。从形式看,其定期的年度《农业中长期展望报告》、月度《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和周度《农作物生长报告》,成为引导美国农产品生产和全球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风向标。
2014年,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借鉴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引导农产品市场预期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并开始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的此项探索,标志着以信息引导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管理体制的开端。
展望报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数据资源相对薄弱,大部分基础数据信息又集中于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加工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因而私人部门在信息方面往往难以具备权威性。依托于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展望报告兼具官方性和学术性,具有较强的参考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读与思考
目前,事业单位逐渐朝着企业的方向发展,事业单位自身也开始不断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的意义,财务管理改革成为企业的主旋律,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改革过程缺乏统计性,缺少监督,因此整个过程中缺点明显,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理解不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新的《准则》出台后,企业如何解读新的准则,就成为决定事业单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新《准则》中体现的优势
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劣势逐渐体现出来,主要问题在于会计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发挥存在偏差,制度不够完善,会计科目的设置也较为简单。另外在事业单位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其具体的优势和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会计报表体系
(二)新准则的目的性较强
新准则的出台从事业单位的现行管理制度出发,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我国会计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会计法为基本准则,提出了更科学、更准确的会计信息,并且加强了对会计行业的监督。政府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更加明显,资金流动和去向得到了更好的把握。
(三)完善预算体系,加强会计核算工作
经济市场是快速变化的,会计核算也应与时俱进。旧的准则对于变化因素的考虑不足,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劣势就逐渐体现出来。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后,事业单位必须对资金流动状况进行把握,并且及时的进行公布,并且公布的对象较为全面。
二、新《准则》中具体规定的对财务管理的作用
(一)对财务报告的作用
新《准则》对财务报告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税收上将原有的事业成果和经营成果,这使得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新的准则优势还体现在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财务报表制度对原有的资金管理进行强化,并且增添了诸多的新项目,包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相适应。
(二)收入及支出的转变与作用分析
在收入方面,新《准则》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转变。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事业经费代替了政府拨款这项进步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走向更加明确,也使得社会保障和住房改革也作为收入出现,很好的规避了资金的重复支出。
三、新《准则》未来发展趋势
新《准则》已经在各大事业单位得以推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当然其实现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在保证收益群体的基础上,如何查找原因,逐步促进会计新准则的实现,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下。
(一)计量属性的单一性将得到改善
随着我国新的会计准则的推出,计量属性更加丰富。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计量属性较为单一。新的会计制度则不同,出现了多种评价方式,如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以及重置成本等,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少,新的会计准则弱化二者之间的差距。多元化的计量体系是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为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管理的高效性提供基础。
(二)资产的定义将进一步拓宽
我们知道,财务管理完善的基础在于资产的正确分析。而新的会计准则的出台正是从原有的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出发,使得资产的定义更加广泛,未来这一范围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我国资源具有多元性特征,事业单位的很多资产是无法只应用有型资产进行阐述的。因此,未来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也随着更改。
四、结束语
[1]陈敏,沈俊玲,肖海英,等.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解读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3(05)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评价
安康市汉滨区位于秦巴汉水之畔,居安康市之腹,全区国土面积3675km2,辖区47个乡镇(办事处)876个行政村,总人口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83万人。汉滨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8℃,年均降雨量799.3mm,日照时数1811.4h,无霜期257d,适宜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和薯类等农作物生长。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84.43亿元,较2009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7.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6%;第二产业增加值26.13亿元,增长14.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第三产业增加值43.46亿元,增长13.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5%;人均GDP达到954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951元,增长29%。全年粮食产量达21.29万t,较2009年增加1.76万t,增长9.0%;油料产量达2.76万t,较2009年增加0.4万t,增长17%。畜牧产业取得新突破,全区牛肉10年出栏量达93600头,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达2308个,年生猪饲养量达78.3万头,较2009年增加12.26万头,增长18.6%;肉类总产量达3.55万t,增长10.2%;蚕茧产量达8173t,增长11.1%。
依照《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2010年7月10日至2011年8月10日调查汉滨区8个乡镇16个村的农作物秸秆总量、分布、利用途径等情况,以提高汉滨区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程度。
1调查过程
1.1文献调查
收集安康市汉滨区统计、气象部门定期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发展规划、气象台帐等文献资料,统计全区基本情况。
1.2表格上门调查
8个镇分别派16名调查员去选择2个村各15户农户,共调查240户,按照农户秸秆利用状况调查表要求填写各种作物秸秆状况调查[1-2]。
1.3座谈
分县、镇2级进行。县级座谈:参与的部门包括土壤肥料、农技农村能源、畜牧兽医等站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了解全区的作物面积、产量及分布现状,选择小麦、油菜、玉米、水稻、薯类5种作物,各镇选择2个有针对性的村调查[3]。镇级座谈:与乡镇农技站、村委会负责人以及农民代表等进行座谈,了解全镇的秸秆资源现状,并在全镇中挑选2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进行调查。
2样品采集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
2.1草谷比
为了精确评估全区的秸秆资源量,土肥站与作物栽培站的技术人员在全区选择具有代表性、栽培面积大、普遍推广、播种期和栽培期对当地最适宜的小麦、油菜等品种,并选择具有代表性耕作制度和栽培水平的大田,分别称取秸秆和籽粒的重量和含水量。经计算,全区小麦秸秆、水稻草谷比的平均值分别为0.80、0.83(表1)。
2.2收集系数
安康市汉滨区98%农作物由人工收割完成,仅有2%农作物实现机械化收割。经测试,机械收割、人工收割的留茬高度分别为8~10、4~6cm,平均值分别为9、5cm。经计算,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的收集系数分别为0.900、0.868、0.835、0.884。
2.3可利用系数
除能源利用外,秸秆还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发电厂燃料、编织、建材等工副业生产原料。调研发现,安康市汉滨区作物秸秆主要用于直接还田、燃料、饲料和废弃焚烧等(表2)。
3秸秆资源量和经济性评价
3.1理论资源量与可收集资源量
稻谷、小麦、玉米、油料、薯类的产量分别为61940、74260、60279、24341、20713t,其草谷比分别为0.830、0.800、1.250、0.884、0.900,其理论产量分别为51411、59408、75349、24584、18642t,其收集系数分别为0.900、0.868、0.835、0.884、0.968,其秸秆可收集量分别为46270、51566、62916、21732、18045t。
3.2可利用资源量
安康市汉滨区作物秸秆资源竞争性用途主要为直接还田、农户自留作燃料、部分养畜饲料。扣除上述用途外,其余秸秆资源基本为焚烧和废弃[4-5]。经测算,汉滨区水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为39792.2t,小麦为44346t,玉米为49074.5t,油料为18689.5t。
计算结果表明,安康市汉滨区几种作物平均单位播种面积可利用秸秆资源量为3.63t/hm2,人均秸秆资源量为23.35kg。
3.3经济性评价
经调查,汉滨区大部分农户居住在山区,农田间没有可供运输的车道,农户运输基本靠肩挑背扛,小麦、水稻秸秆收购成本为120~150元/t,运输成本仅为从农田到家里这段距离,因此无法详细计算,只能按每公顷地所用工时来计算。
4秸秆资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近年来,汉滨区按照“稳粮、扩油、壮特、兴沼”的农业产业思路,不断扩大粮油生产规模,预计未来5~15年,在现有耕地面积地基础上,每年增加100t秸秆产量。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汉滨区农作物秸秆,根据2010年种植面积及产量,各种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可收集资源量、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为229394、200529、151902t。现有的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直接还田作为肥料,另有部分麦秆用于农户自留和用作养畜饲料,其余均为焚烧和废弃[6-7]。
5.2建议
6参考文献
[1]蒋斌.楚州区小麦秸秆资源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201-202.
[2]崔国朝,王跃伟.林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调查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6):82-84.
[3]李志刚,樊平,王世仙,等.滨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8):4-5,57.
[4]郭海霞,李忠华.孝义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调查与评价[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22):64-66.
[5]谢海燕,周玉新.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及产业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7):3105-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