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帮忙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催生的新业态,有助于充分利用劳动者的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但需要予以合理引导和监管,确保其健康、理性发展。
有求必应的“帮忙服务”
在日本漫画《银魂》中,武士坂田银时为谋生建立“万事屋”,接受他人请求,提供相应的有偿服务。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将“万事屋”搬到互联网,专门帮忙解决问题。
除了帮人跑腿送东西的快递和闪送、帮助酒后客户开车的代驾等已经形成行业服务,在一些电商平台,以帮忙为主题的服务可谓“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只要在电商平台输入“帮忙”,帮忙做事、帮忙P图、帮忙道歉、帮忙找回密码、帮忙下载歌曲等五花八门的服务项目映入眼帘。
此外,王祖闲还开辟了“陪伴”业务。一年多以来,她有过陪人观看展览、就诊、做手术、租房子等经历。她表示,在北京等大城市,很多人没有家人陪伴,在住院、租房、游玩等方面有陪伴的需求。
“这种‘帮忙经济’还帮到我不少呢。”曾经购买过“帮忙喂猫”服务的企业白领小章说,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比较孤单,所以养了一只猫,但她是个早出晚归的上班族,而且经常出差,很难及时照顾猫咪,购买“帮忙服务”后,有人每天来给猫咪喂食、换水、铲屎,再和猫咪互动一会儿,之后把视频发过来,她也能够安心工作。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除了一些比较常见的服务外,部分“帮忙服务”可谓脑洞大开、有求必应,比如有人提供帮忙监督学习、帮忙疏导情绪、帮忙与人辩论、帮忙陪着蹦极,甚至有人提供帮忙出主意的服务。
部分“帮忙服务”游走法律边缘
有求必应的“帮忙经济”确实解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但在快速发展中,也有一些“帮忙服务”存在争议,甚至游走在法律边缘。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帮忙骂人、帮忙扫墓等存在较大争议。比如“帮忙骂人”服务,不少商家声称“只需九块九,保证骂到对方不敢上网”,但不少网友质疑该服务只会增加社会的戾气。
也有消费者在“帮忙服务”中受骗。“帮忙服务”往往是个体与个体进行交易,交易是否成功只能靠人与人的信任。重庆市民小丽此前去某家餐馆就餐时,在网络上花费30元购买了帮忙排队的服务,但是让她没想到的是,对方提供的排队号是伪造的,商家并不认可,小丽向卖方要求退款时。
另外,部分“帮忙服务”也与法律法规相悖,如代写论文、代人考试、代人刷单等。
发展健康理性的“帮忙经济”
“‘帮忙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催生的新业态。”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说,“帮忙经济”有助于利用劳动者比较优势来提高生产效率,应该获得发展空间。
受访专家和商家表示,迅猛发展的“帮忙经济”必将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有关方面也要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和监管,确保其健康理性发展。
重庆市消保委投诉部部长喻军说,消费者在购买“帮忙服务”时,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可以帮忙的、什么是不可以帮忙的,比如请人帮忙写论文、帮忙考试等是不能够请人帮忙的。对于可以帮忙的项目,买卖双方则需要签订合同,明确双方各自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消费者事先还需要对服务提供方予以考察,包括其服务资质和业务能力等。
平台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完善举报、售后等机制,清除不当服务。不少用户反映,部分平台举报机制无法及时、有效为用户解决纠纷,仍有待完善,建议平台全流程启动监测程序,让买卖双方放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