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做饭、上门喂养宠物、上门保洁……越来越多的服务项目出现了上门选项,按摩理疗也迅速加入其中。
上门按摩是“正经”按摩吗?带着疑问,记者展开调查。
重点宣传技师身材可能暗藏涉黄服务
记者在应用商店的搜索栏中搜索“线上按摩”,搜索结果中立刻出现许多App——“漫柔××”“夜月××”“美爽××”……这些App下载量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
记者随机下载体验了几款按摩软件,发现多数App的宣传图片均是穿着暴露、身材火辣、面容姣好的女性技师。技师详情界面中,注册按摩师的照片大多是技师的个人生活照,并没有统一的工作照。
在浏览不同技师的个人界面时,记者注意到,上门按摩服务项目种类繁多,包括传统的中式推拿、流行的香薰精油SPA,以及更为高端的法式精油SPA和所谓的五星尊享SPA等,价格区间在298元到598元不等。
记者还发现,这些App的共同点在于,对技师的介绍重点不是专业技术水平,而是长相和身材,其中不少技师的照片和视频甚至充满性暗示和擦边动作。
“第二种较为普遍,App宣传服务过程全程录音,技师正规。但两人在私密空间可能会出现涉黄服务。平台哪怕知道有违规违法行为,往往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刘先生说。
近日,据媒体报道,广东东莞一男子在使用某到家按摩App下单按摩服务过程中,女技师提出“3980元包养10天”。平台负责人回应称,根据举报人的录音和付款记录,平台追踪到订单号和技师的身份。东莞运营商询问了合作商家和技师,技师承认了这件事并表示“是她的个人行为”。
招聘入驻流程简单无须培训直接上岗
为什么上门按摩擦边服务泛滥,甚至有些App直接以此为卖点?
记者以女性身份体验成为一名上门按摩技师的流程后,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上岗几乎无门槛、接单几乎无限制、平台几乎无监管。
当被问及薪资结构时,招聘人员介绍说,理疗师的提成是普通服务的60%,如果客户选择“加钟”,则提成比例上升至70%。如果业绩和“加钟”次数超过一定标准,提成比例可以进一步提高。
看到记者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招聘人员简单询问所在地后,立刻邀请记者注册并入驻他们的平台。
记者按照提供的视频教程点击链接开始注册,发现注册过程虽然需要填写身份证号、个人所在城市、从业经验等信息,还要求上传个人的形象照片和自拍照片,但整个流程相对简单,只需签订一份格式合同协议,且所填写的内容并不需要任何证件和资料佐证,如身份证件、从业资格证、从业经历证明文件等。
随后记者收到商家邀请入驻的邀请码,即完成注册,也就意味着可以接单了。
在与招聘人员的进一步交流中,记者发现,成为一名理疗师的门槛很低,几乎没有任何专业的培训,即使没有任何从业经验也能做。
之后,记者又联系几家提供上门按摩服务的App,发现这些App对于按摩师的审核标准也不严格,大多数App只需通过所谓的“形象审核”。
当问及安全问题时,招聘人员都说,平台有一键报警和一键录音功能,并承诺车费报销。虽没明说,但有招聘人员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如果无人按键,平台对技师服务期间是无法监控的。在无监管的私密空间,服务内容、收费行为技师完全可以自行掌控。
缺乏明确服务规范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受访专家指出,上门按摩服务存在不小的风险隐患。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贾宝军认为,首要是安全风险,上门按摩服务在私密空间进行,按摩师和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难以保障,一旦发生侵害行为,很难被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亦很难取证。其次是色情交易隐患,如果上门按摩服务以按摩之名行色情之实,显然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但由于在私密空间完成交易,发现和治理均存在客观困难。此外,服务出现纠纷时责任难以界定。由于上门按摩服务的私密性,缺乏强制性行业标准,又属于即时清结性交易,产生消费纠纷时,双方的投诉和取证均存在困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讲师李静告诉记者,上门按摩服务还存在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按摩师可能会在服务过程中偷盗或者记录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如住宅情况和贵重物品等,从而给未来的家庭安全埋下隐患。
强化监管人员备案建立违规惩处机制
此前,浙江省温州市市场监管局组织暗访发现,上门按摩服务市场存在技师资质不明、有涉黄诱导行为等问题。
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温州市沐足浴养生保健行业协会今年3月出台全国首个针对上门按摩服务的专项规范标准。
该标准规定,上门服务人员上岗前要向当地行业协会报备、实名登记信息、持证上岗(包括上岗证、健康证),承诺规范服务,绝不提供或非法从事色情服务等。
对于如何加强平台有效监管,贾宝军建议,进行从业人员备案,同时建立强制职业技能准入和黑名单制度。要求平台建立类似网约车车内录音及一键报警的服务过程监管手段,同时要求平台通过技术手段确保消费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平台还应建立违规考核惩处机制。
贾宝军说,消费者和技师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首要措施是对服务过程的合法存证。消费者接受上门服务时享有的主要权利包括安全保障权、服务内容的知情权、服务项目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如果权益受到侵害,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公安机关等部门投诉并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