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一方面,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推动了网络信息的传播,孕育了网络媒体的诞生;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融合了大众传媒信息渠道的各种优势,并将这些优势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许多专家称,一个崭新的由互联网引领的时代已经出现,这就是继上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之后的“后互联网时代”。
在后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客”文化正随着其母体的飞速发展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也可以看作是后互联网时代诸多特征中一个特殊的缩影。
一、何为“客”文化?
“客”文化的名称和外在表现形式十分简单。“客”文化群体的成员通常被叫做“X客”,即一个动词后面加上一个“客”字,表示“做某事的人”。如“博客”就是写网络日志的人,“换客”就是在互联网上换东西的人,而“拍客”则是拍照片发到网上的人。“X客”实际上就是一群在互联网上具有共同的爱好和行为的人们自发集合而成的网民圈子。“客”文化则是以“X客”群体为主体形成的一种网络文化,它标榜自我、推崇个性,强调个体的价值,同时也十分重视群体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博客”与“播客”
三、近年来兴起的众多“X客”
继博客与播客出现以后,各种各样被冠以“X客”称号的群体开始在互联网上泛滥,形成一种独特的“客”文化。这些“X客”的真实身份都是热衷于上网的资深网民,由于对某一方面有着特殊的爱好或才能而成为“X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已达成共识并逐渐流行起来的“X客”已有数十种之多,涉及到读书、交友、旅行、购物、答疑、求助等方方面面。可以说,“X客”已经渗透到了互联网的每个角落,进行任何一种特定网络活动的人都可以因其从事的行为的特点被冠以“X客”的称呼。根据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一规模庞大的“X客”群体分成三大类,即娱乐类、知识类和生活类。
1.娱乐类——晒客、拍客、秀客、印客、粉飞客
“拍客”是利用高端技术,例如数码相机、高像素手机等把自己拍摄下来的东西发到论坛或各种网络社区中。与专业的摄影爱好者不同,“拍客”拍下的作品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专业技巧和技术难度,而是注重原创性和平民性,随时随地去记录生活,表达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只要有灵感,有兴趣,拍客随时可以拿起手中的相机或手机拍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拍客”无处不在,不分老少,妇孺皆宜。
“印客”,顾名思义,与印刷品有关。“印客”们把自己在网络上的所写、所画、所拍或者摘录的东西通过印客网排版成印刷品,作为自己永久的珍藏,也可送给亲朋好友留作纪念。“印客”其实就是用DIY的方法制作一本给自己看的书,它恰好满足了那些想保存、整合自己的文字图片作品,以留下一份回忆的人们的需要。
娱乐类“X客”是一种纯粹的网上娱乐活动,入门的“门槛”较低,几乎不需要技术含量,占“X客”群体的绝大部分。早期的博客和播客也可以划归到此类当中。
2.生活类——换客、淘客、试客、拼客
“拼客”一族也是近两年成长并逐渐壮大的群体。“拼客”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团购”的出现,拼友们在网上召集团体购房、购车,以此享受优惠,节省金钱。“拼客”们一般都在专业的拼客论坛注册,灌水发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选择拼客活动并报名参与,或者进行讨论、建议,与发起人建立联系,参加活动。
与娱乐类“X客”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不同的是,生活类“X客”的特点是实用,更多的是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物质需要。
3.知识类——威客、维客、搜客、掘客
“维客”的原名为wiki(也译为维基)。简单地说,“维客”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而参与创作的人,就被称为“维客”。每个人都可在web的基础上,对共同主题的维客文本进行创建、扩展、探讨,或浏览、更改别人写的文本等,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
知识类“X客”与早期的“黑客”、“闪客”一样,可以算是“X客”中的精英阶层了。他们与拍客、换客等相对草根化、大众化的群体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知识类“X客”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与知识含量,要求人们发挥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与智慧,是个体的聪明才智与思维火花在互联网中的体现,并且还能够为知识提供者带来收益(如“威客”)。
四、“客”文化特点分析
纵观当今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客”文化,笔者尝试着从个性中寻找出共性,归纳出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客”文化的如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
从一开始侧重专业技术的“闪客”、“黑客”,到后来以个人情感记录和抒发的“博客”、“播客”,再到如今遍地开花、令人眼花瞭乱应接不暇的数十种“X客”,“客”文化正在我们的网络生活中全面、立体式地铺开、蔓延,向着多样性和综合化的方面发展,大大丰富了互联网文化。或许在你的身边,就有喜欢把自己的照片做成各种效果放在个人主页里来提高点击率的“秀客”,也有头脑聪明知识渊博、喜欢在网上帮人解决问题的“威客”。哪天也许你一不留神在网上干了点什么,结果也无意中变成了“X客”。可以说,只有你没听说过的“客”,而没有你想不到的“客”。丰富而多样的“客”文化,无处不在。
2.互动性
3.分众化
和广播频率的专业化以及电视频道的细分化一样,当“客”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它也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分众化的道路。2005年和2006年分别是中国的“博客年”和“播客年”,当时全民一哄而上,不是一窝蜂似地上新浪网写博客、就是在土豆网上隔三差五地发布原创视频。近两年,博客和播客的热度有所降温,但这并不表示“客”文化的过时与衰落。相反,原先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博客和播客上的网民们已经被分散到各个新兴的“X客”领域当中,有人转行做起了白吃白用的“试客”,有人则搁笔博客,转向了更为专业化、系统化的新闻“掘客”。某一种特定“X客”的数量减少了,“客”文化群体的总体却增加了。同时,这种分众化趋势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兴趣爱好,有利于“客”文化的个性化发展。
4.市场化
到2009年底,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整整16个年头。相比而言,“客”文化只是刚刚兴起不久的新生事物。随着新世纪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局面。在一轮接一轮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浪潮中,“X客”群体的规模正在不断壮大,“客”文化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细、越来越广,并在网民中逐渐普及,成为一种互联网的时尚,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无庸置疑,网络“客”文化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彰显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