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暑假里,幼儿安全事故的新闻却还是接二连三地出现(溺水、拐骗、高温、误食……),为了尽早让孩子们拥有应付紧急情况的能力。
小编搜集暑期幼儿很可能遇见的安全隐患以及应对措施,希望所有家长能够看到,让我们一起来消灭这些暗藏的“夏日杀机”,还宝贝们一个欢乐又安全的暑假吧~
浴室空间不大,隐藏的危机可不少,浴室内摆放的护肤品、洗漱用品可能被孩子误食误用引发伤害;浴缸或马桶内残留的十几厘米深的水,若不慎溺水,也足以夺走孩子的生命。
建议:家长应确保浴室锁着的门可以从外边打开;牙刷等洗漱用品及妈妈们的护肤品要放在高处的架子上;马桶的盖子要盖好,甚至可以加上马桶锁;淋浴区域铺上防滑垫,包括浴缸里;浴室内的水桶不要蓄水;水龙头热水温度不要超过45℃,以免烫伤,最好是装上安全锁。
家里的阳台和窗台连接着外面的世界,即使有围栏拦住,孩子也极有可能从缝隙中漏下去坠落。
建议:家长们应注意在窗户边不要摆放孩子可以攀爬的桌子、椅子等家具,窗户上要安装一定高度的栏杆。窗户在打开时要保持不至于让孩子爬出去的宽度。阳台的栏杆也要足够高,孩子不易攀爬,栏杆间的宽度要小,使孩子不易钻出。也要提醒孩子在阳台上玩耍时不钻爬、不攀高,身体不能从护栏空隙穿过去,这样的动作非常危险。
孩子的好奇心很强,经常会把手指插入插座,就有触电或短路的危险,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触电身亡。
建议:所有孩子能够得到的插座要套上专用的塑料罩,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使用防触电插座,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要加强教育,讲清楚电的危险,让孩子尽量避免接近带电物体。
彩色的药丸会让儿童误以为是糖果,如果大剂量吞食,极有可能引起药理反映。
建议:家长平常给孩子喂药时千万不要骗他说那是糖果,因为有可能他认为那真是糖果趁你不注意时去自己尝试。要想避免儿童因好奇心误服药物,首先,家长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药。没病时,吃药反而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其次,一定不要让孩子单独接触药。如果在喂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离开,必须将药物收好。为了避免因模仿带来的悲剧,家长用药时应避开孩子,并将药物妥善保存,尽量放在高处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必要时将特殊药物放在上锁的抽屉中。
开门关门之间,孩子的小手指极容易夹在门缝中,轻则造成流血破皮,重则会骨折。
建议:家长在开门和关门的时候,包括汽车的门,要时刻注意孩子的手有没有被夹到。要教孩子把手远离门的铰链侧,玩耍的过程中不要猛的关上门,也尽量不要在门边玩耍。也可以在门上安装防护装置保护孩子的手指。
家长在选玩具时一定要注意材质的安全,最好是自然材质,有SP安全标识的。在玩具的结构方面,应注意避免有容易脱落的小配件和锐利棱角。另外,还应注意玩具要造型圆润、少凹凸,好清理,能有效避免藏污纳垢。
电动玩具:一些电动玩具的上的电池可能因长期不使用而泄露,流出来的液体有腐蚀性,可能伤害到孩子的皮肤。
音乐玩具:应注意选择音乐声音分贝的小,且舒缓、不吵杂的音乐玩具,否则易影响孩子的听力与情绪。
毛绒玩具:一些毛绒玩具上带有线、绳、花边、网、链等,可能会缠绕住孩子的手脚,或绊倒孩子。小宝宝应注意毛绒玩具上掉落的毛发,如果不小心被孩子吸入肺里,则可能导致窒息或呼吸不畅。
气球类玩具:气球存在多种隐患,首先是气球爆炸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特别是氢气球,如果遇到火焰,还易引起剧烈的燃烧。
除了家中潜藏的安全隐患,有不少的家长会选择利用暑期带孩子们出门游玩,在外出旅行的途中,同样有许多家长们需要注意的危险区域。
夏日亲水可消暑,但也是溺水死亡的高发期,孩子若不是去正规的游泳池,而是去水库、小河等地方游泳,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溺亡。
建议:A.若孩子独自在家,不法之徒通常会用以下方式诱骗独自在家的孩子开门,如:“我是你爸爸(或妈妈)的同事,你的家人给你买好吃的了,让我给你带回来”;“我是你爸爸(或妈妈)的同事,你的家人出事故了,让我来接你”;“我是看煤气表(水表)的”等。要提醒孩子千万不要为陌生人开门。
建议:家长在生活中应教导小孩不要触摸疑似带电体、勿用湿手触碰插座等有电的物品。当小孩触电后,家长应该迅速关闭电闸或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等绝缘物体把电线挑开。必要时,可用斧头将电线砍断,使儿童立即脱离电源。
如果安全事故已经无法避免,在紧急状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做好应急处理措施。
刀具、铁丝、玻璃及其它金属等锐利尖器,孩子玩耍摆弄,会造成割伤、刺伤,甚至戳伤眼睛。
建议:手指割伤后如何处理:用力压迫伤口,在血止后用胶布式绷带包扎紧,尽量不要活动。如果伤口较小可先用冷开水冲洗伤口,然后用酒精进行消毒,将患侧胳膊举高来止血。然后用创可贴包好。如果伤口深且大,出血量多时,应一边止血,一边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如果孩子是被脏的或者是生锈的锐器割伤,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处理,并注射破伤风针刺。
1岁以内:叩背胸部挤压法
A.患儿背部朝上,头低于肩胛线,注意不应呈倒立位。用右手掌根部冲击患儿肩胛之间,4-5次,向头部方向。
B.患儿面部朝上,用右手食指、中指冲击患儿胸骨下段,4-5次,方向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