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服务并不好做,公立的社区医疗都在完成任务式地磨洋工,私立医疗因为费用问题难以快速扩张,但随着医保和养老服务的打通,以及定价和服务边界的明确,市场前景逐渐清晰起来。
6月20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与规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给了很多明确的信号。
1.家庭医生原则上是全科医生
文件对家庭医生做了定义:家庭医生原则上是全科医生,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以及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经全科转岗培训合格的中医、儿科、内科、妇科等专科医师。并在福利待遇方面提出,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岗位连续工作10年以上表现突出的卫生技术人员在户籍政策上予以倾斜。
家庭医生签约将以家庭医生个人为签约主体,按照专科特点和职责分工,分别针对所服务人群进行签约,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健康服务。
2.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服务明确收费标准
规范调整了上门服务费价格,明确项目内涵。主治及以下医师60元/次、副主任医师70元/次、主任医师80元/次,护士50元/次。
规范调整家庭病床收费价格,家庭病床查床费80元/次。
3.开展个性化服务
以家庭或个人方式签约,针对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提供“菜单式”服务,供居民选择。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实行市场化自主定价。
4.发展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开展线上线下服务。整合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APP,推出全市统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APP,优化服务功能,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在线签约、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随访、常见病和慢性病复诊等线上服务,开展双向转诊、检验检查、康复护理、上门服务和药品配送等线下服务。
包括目前“互联网+延续护理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但费用还是个瓶颈,如果后期医保对医养结合病人进行补贴,对社区基层机构和医护人员是很大的市场空间。之前总结的《“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如何做好推广?》引起了很多讨论,后续民营机构将会大力重视这块服务。
此外,对于社区基层的医生来说,通过家庭医生服务和家庭病床管理,强化医患之间的互动,提升个人品牌影响力,也是一条可选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