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因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我国虽没有埃博拉病例,但当下气候由湿热向干冷过渡,昼夜温差也逐步加大。这时人体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自身免疫力会出现暂时性紊乱,给一些传染病病毒制造了可乘之机。因此,也成了传染病高发“预警期”。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强提醒各位战友:夏秋交替,加强自身健康管理,避免不利因素来袭,警惕传染病找上门!
严把“病从口入”关警惕肠道传染病
夏秋交替时节,人类最强劲的传染病敌人是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霍乱、病毒性肝炎及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诺如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等。这些疾病大都起病急、发病快,患者会出现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的还会脱水、休克,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导致死亡,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和严加防范。
俗话说:“秋老虎,热死人!”虽时节进入秋季,但很多地方天气仍然闷热,给病原微生物滋生提供了温床,食物储存不当非常容易变质。部队官兵,集体居住,集体用餐,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吃了苍蝇、蟑螂叮咬过的不洁净食物,极易引起各种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造成非战斗减员。
扎紧袖口和裤腿警惕虫媒传染病
秋季危害战友健康的第二个敌人就是虫媒传染病。所谓虫媒传染病是指由病媒生物通过叮咬人而传播的疾病。如蚊虫叮咬可以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跳蚤叮咬可以传播鼠疫、斑疹伤寒等传染病;螨虫叮咬可引起恙虫病;白蛉叮咬可以导致黑热病等。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抽搐、呼吸衰竭、寒战、高热、肝脾肿大及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等。其中鼠疫是我国一号传染病,传染性强,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这类传染病在我国并不少见,新中国成立前也曾多次流行,患者容易被误诊,病死率极高。
因此,野外驻训的部队官兵初到陌生地域对病媒生物不了解时,做好自身防护就显得非常重要。部队驻训前可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接种疫苗或口服药预防。到达野外后,卫生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周围环境卫生,检查并使用杀虫剂消灭跳蚤、虱子、虻、白蛉等易导致虫媒传染病传播的生物。炊事员多做些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炒菜时放点大蒜,由于蚊子不喜欢上述两种气味,所以官兵吃下后能起到驱蚊的效果。此外,战友们不要乱扔垃圾,并使用有盖的垃圾桶;穿长衣、长裤,扎紧袖口、裤口,晚上休息时搭帐篷、挂蚊帐,在草地、丛林行走,一定要涂抹驱虫剂,蚊虫叮咬后尽量不要抓破。
慎与“宠物”亲密接触警惕人畜共患传染病
前不久,有一名退伍老兵到医院就诊时,眼皮外翻根本睁不开眼,嘴肿得像香肠,脖子肿得吓人,全身水肿压迫呼吸系统使生命垂危。询问病史得知,这名退伍老兵看邻居饲养的羊羔非常可爱,就抱起来“亲密接触”了两次,没想到几天后就生了“怪病”。各项检查结果显示,他患的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皮肤炭疽。
所谓人畜共患传染病,就是人和动物都能得的传染性疾病。动物除了家畜、家禽和饲养的宠物外,还包括野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等。目前医学界发现的动物传染病有200余种,其中半数以上可以传染给人类,动物的唾液、粪便、皮毛、甚至流鼻涕、打喷嚏都可能成为病毒细菌的传染途径。最为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有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布氏杆菌病等。其中不少疾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的特点,如正在非洲流行的埃博拉出血热。另外,狂犬病的威力也不容小视,一旦暴发,无药可治,死亡率为百分之百。
揭开“埃博拉”的神秘面纱
■李保军戴欣洪建国
“埃博拉”是烈性传染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由于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极高,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对其有效,因此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该病毒容易被感染,致死率高达50-90%。
埃博拉出血热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科特迪瓦埃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3种亚型病毒感染后均可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保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此外,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有一定可能性,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目前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也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潜伏期的传染风险小。一旦发病,发展十分迅速,患者会出现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皮疹等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他多脏器受损。发病两三天后就可能导致死亡。
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诊断困难且无疫苗预防
在诊断方面,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可尝试抗毒血清疗法
埃博拉病毒虽然凶狠,但逃不出传染病病毒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和麻疹、白喉等众多传染病家族成员一样,入侵人体后,先霸占淋巴细胞,再攻占肝、脾两大脏器,最终彻底破坏各个脏器功能,摧毁免疫系统。
抗毒血清疗法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其原理是将恢复期患者或动物已被免疫的抗毒血清注射到相应患者身上,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该疗法最早应用于1890年,当时德国军医贝林首次用羊的康复血清成功治愈了一名生命垂危的白喉患儿,为人类征服白喉传染病迈出了重要一步。
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治愈率非常低,所以医务人员可以从感染埃博拉病毒、并且康复的马、羊等动物身上提取康复血清,注入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体内,可能对治疗埃博拉出血热有一定效果。但治疗时必须计算好静脉注射用量,要做过敏试验,并且警惕有血清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