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里养宠了吗?上个月,话题#我国一人户家庭超1.25亿户#和#我国养猫人群数超过养狗人群#冲上热搜,当时志玲也采访了几位养宠人,聊了聊他们的想法,此前回顾:
而眼下,中兽医似乎受到了越来越多毛孩子家长的认可。从前只听说过在人身上用针灸和中药,如今这一根针、一副药,也能帮助宠物免受病痛的折磨。不过与此同时,争论也从未停止。中兽医究竟为何?它又是如何在猫猫狗狗身上发挥作用的呢?
针灸疗法让瘫痪狗狗能够行走
有关于中兽医的定义,志玲查阅了一番资料后了解到:中兽医起源于中国古代,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以针灸和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理法方药俱全的独特的医疗体系。
要说中兽医的应用,志玲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综艺纪录片《宠物医院》中就有涉及。一只7岁的狗狗coffee突然瘫痪,后腿无法正常行走,也感受不到深度痛觉。后来经过一年多的针灸治疗后,恢复了部分行走功能,虽然比不上正常狗狗那么自如,但是足够陪着主人爷爷出门遛弯、散步。对于coffee来说,痛苦被减轻,对于主人来说,也是巨大的安慰。
在给coffee施针的过程中,出镜医生也简单介绍了一下宠物针灸。和人医一样,猫狗身上也遍布穴位,会有不同的体质,出现各种气血问题。针灸就是能够帮助它们疏通气血,从而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
杭州也有中兽医!
但治疗方案不仅限于针灸和中药
在杭州余杭区,也有一家宠物医院因为中兽医而在养宠家长圈里小有名气。不过这里的医生却说,中兽医并非大家想得那么万能,“具体还是要看宠物的病症适用哪种治疗方案。”
志玲来到医院时,刚好碰到家长带着毛孩子上门——13岁的贵宾犬“娜娜”,因为上了年纪,脊椎、关节都有病痛,患有腰间盘突出,需要针灸治疗。另一只新加坡猫,只有2岁,却是个多病体质。经常腹泻、呕吐、便血,被诊断患有三体炎(胰腺、胆囊、肠道),不仅要针灸,还得坚持服用中药。
宾医生在给娜娜触诊
接诊它们的,是因拿手的针灸疗法而积累下好口碑的宾柱英医生。而被送到这里的毛孩子,似乎多数都患有疑难杂症——不好治,治不好。志玲好奇,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养宠人愿意把希望寄托在中兽医身上?“事实上,很多时候不是西兽医医生能力不行,而是受限于西医本身的适用范畴和短板。西医疗法在某些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没办法再继续解决了,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其他治疗思维和方法的介入。”
不过宾医生说,在临床看诊时,会更倾向于中西医结合并重:“就像很多疾病不能用单一一种治疗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比如有膀胱结石或结晶的猫咪,中医治疗给予清热利湿、排石利尿的同时,会在早期给予低剂量止疼药,更有利于结石的排出,也能降低宠物的痛苦。”
一边说着,宾医生和其他医生一起,将娜娜固定在了针灸架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治疗后,重新下地撒欢的娜娜明显比进门的时候更活泼了。而之后,娜娜还需要保持一定频率的针灸治疗,才能维持住目前的治疗效果。
正戴着护目镜做激光治疗的娜娜
周末日看诊数量15-30例
全国各地的家长都带着宠物来看病
中兽医究竟有多受欢迎?从宾医生的接诊数量上可窥见一二。
患有肿瘤的猫咪的家长送来的锦旗
既然有这么多毛孩子家长愿意选择中兽医,那么治疗效果如何?宾医生表示,临床上能够遇见的大多数病症是可以治愈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疾病不管用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长期治疗的和跟踪,每个宠物的情况都不一样。“之前有一个山东的家长,带着萨摩耶来看中风导致的偏瘫,来的时候是我们4个人抬着进来的,已经无法自行行走,体型又大。后来做了15次针灸恢复了。后面几次就是自己走着进来,走着出去。”
在医院二楼住院的猫咪
眼下,不止是杭州和省内的养宠家长会找到宾医生,山东、广东、南京、合肥的养宠人也会带着毛孩子来看病。
不过,面对这么多期待,也是件压力挺大的事。宾医生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一直在强调中兽医并非神医,“给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更大的伤害。所以不去夸大病情,也不夸大治疗效果,不能为了安慰家长就说愈后效果能有多好。做真实的诊断,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明确告知家长:愈后情况如何,病情大概会如何恢复和发展,需要多少花费……这样才能减轻家长的焦虑情绪。”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中兽医?
医生根据自身经历给出建议
这几年,中兽医受欢迎的程度也不仅体现在就诊数量上,对中兽医感到好奇并试图入行的人也变多了。
同时宾医生也提醒道,兽医专业可以选择中西医某一方向精进,但如果是中医专业,想要转向中兽医方向,还需要重新学习兽医并考取资格证书。
医院里的中药柜
“我的建议是,要喜欢、沉得下心,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或者情怀,才容易学得下去。同时,也要有扎实的西医基础。完善的西医知识体系,能够判断治疗的愈后情况、病程,让更多动物得到综合的治疗。也能让初入临床的新人,有活干,能养活自己。”
而面对诸多争议,宾医生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医学本身是不分中医西医的,医学是一个大类,只是不同地域经过不同历史进程的衍化、总结之后,形成了不一样的诊断思路和用药思路。但面对疾病的时候,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治愈、康复、提升生活质量,降低痛苦,让生命活得更有尊严。所以不管是哪种方式,不能说有好坏之分,只是各有长短,对于个体来说,我们也需要多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才能给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