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门诊统筹按费用管理,包含就诊涵盖的药品、耗材/IVD及医疗服务
由于门诊统筹是按费用管理,在门诊一般按人头付费,因此各地的支付限额就是门诊统筹政策带来的总盘子,其中包括药品、耗材、检查检验。医疗服务费用等。受益的可不止是药品企业,还包括耗材、IVD企业,只不过各类企业最终的流向不同。
药品存在流出医院的可能性,而耗材、检查、检验一般都限于医疗机构场景使用。当然,随着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执行落地,可能门诊所使用的IVD、耗材也将不仅仅局限在就诊所在的医院内。
2、门诊统筹带来的市场“增量”
可能你经过计算,发现的确存在业务上的”增量“,也就是参保人待遇提高,体现在最高支付限额的普遍提高,比如广州从之前普通门诊每月300元提升到每年7200元,苏州提升到13000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但问题是,所谓的”增量“取决于参保者的实际就诊情况,也就是没病就没有产生”增量“,如果惦记着这部分”增量“想办法拿出来,已经游走在骗保的边缘;
3、门诊统筹与双通道类似,整个闭环的起点在医院。
患者有就医需求,医院开出处方,大部分患者依然会选择在医院药房拿药,与院外药店几乎没有太大关系;门诊慢特病患者可能会选择在院外定点统筹药店配药,但这个是门慢特,之前就有,门诊统筹带来的实际外配处方究竟有多少数量依然存疑;
4、医疗机构门诊与零售药店承接门诊统筹的数据,可以从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得以佐证。
2023年以来(注:该数据公布时是2023年2曰25日),全国定点医疗机构已实现普通门诊统筹结算4.41亿人次,日均结算超过780万人次,完成结算金额462.4亿元。2023年以来,全国已有2962万人次在定点零售药店实现结算,结算金额14.34亿元,职工参保人在药店次均报销48.41元。
5、医疗机构仍然是门诊统筹最大的获益方,药店所获目前看几乎可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医疗机构实现门诊统筹结算金额是零售药店的32倍,医疗机构的结算人次大约是零售药店14.89倍;医疗机构人均结算金额大约为104.85元,而职工参保人在药店次均报销仅为48.41元,医疗机构是药店的2.17倍。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至少到今年2月底,医疗机构依然是门诊统筹最大的受益者,零售药店承接的处方金额、人次与之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7、影响处方外流的因素包括不限于:医疗机构的机制特别是补偿问题、处方的风险及收益问题,患者的认知及观念;
8、当前如何破解处方外流的障碍
医疗机构改革暂时难以立竿见影,可以先从患者的认知及观念改变开始,让患者知道在医院获得处方后,可以到统筹资质药店拿药,特别是长处方,更加便利。
对于慢性病老年患者,他们是知道的,但对于年轻人群,本来就不怎么到医院就诊,因此这部分人群的统筹账户基本上很难动用。
不过,要注意医保局已经明令禁止药店以门诊统筹资质作为吸引客户的噱头来获客,这也是出于医保控费、预防风险的角度考量。
9、如果零售药店有红利,那么头部药店将首先获得这部分所谓的红利
6大上市连锁,外加高济系、央企国企批零一体企业将首先获得红利(如有),因为他们无论是硬件、软件、人员、选址分布、以及服务能力,都比一般的药店要强;在之前的定点药店资质、门诊慢特资质、双通道资质竞争中,也是这些头部药店获得。
此外,产品获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门诊统筹按费用而非病种,如果患者来药店拿药的话,药品结构就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在获取产品资源反面,头部药店,特别是批零一体的药店有很强的竞争力。
10、医药电商很难在短期内享受红利
短期内门诊统筹的患者依然是中老年群体,不大可能通过医药电商或互联网医院获得药品;此外,线上的医保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在门诊统筹背景下,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11、美好的远景
患者在医疗机构开出处方(最长12周),在离家近的药店购买相应的药品。也就是医院成为处方中心,而药店成为购药中心;或医院是首购,药店复购。
12、残酷的现实
处方依然难以规模性外流,定点药店在花费大量投入之后(硬件、软件、信息系统改造等),没等到想象中的客流。(正如双通道DTP药房高昂的店租、人工,对应的是微薄的毛利)尽管门诊统筹对应的药品远远超过双通道,但要收获真正红利尚需时日。
13、企业的布局
既然零售药店在短期内很难获得所谓的红利,那么是不是药企就不需要考虑门诊统筹政策带来的渠道变化?非也!
虽然短期内看不到规模性处方外流,但企业依然要高度重视门诊统筹带来患者流的变化、以及渠道的改变。假日时日,实现医院开出处方,药店产生复购,那么大量的药品将流出医院,药品终端将从1.2万家公立医院变成40万家零售终端,这对处方药的渠道是颠覆性的。对于零售企业而言,不能错过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对于商业公司而言,原有的医院配送业务是其核心,而未来则有可能变成流到院外的药店,如果这部分存量业务没有抓住,主流渠道将被瓦解,那是致命的。
而对于工业而言,如果药品终端变成40万家药店,那么渠道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流商业渠道可能不再主流,反而是连锁配送、社会物流、区域小型商业将成为碎片化的销售渠道,工业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