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发生两年多以来,一些媒体的头版头条、电视新闻、社交媒体、报刊等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语,它们传播疫情信息、传递抗疫能量,这些特殊而新颖的表达方式,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受到了感染。
新语用现象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前没有,现在出现了,叫做“新”;以前就有,重新出现了,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也叫“新”。朱永锴等[1]根据社会变化分析了新词语的特点及产生渠道。陈建民[2]根据新词新语评价词汇变异,探讨了变异与规范的问题。王铁昆[3]认为“新”既包括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词或短语,也包括不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的新构成。周益全[4]发现疫情期间许多旧词被赋予了新词的含义,出现了大量音同义不同形不同的词语。李伟[5]发现,词语模以语言的经济原则为理论基础,通过类推方式来形成新词,成为新词新语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
表1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专业术语Table1TechnicaltermsincontextofcombatingCOVID-19
新冠疫情面前,脱离专业性话语支撑的信息,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新冠疫情让种种医学专业术语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主流网络媒体发布疫情权威信息、进行疫情科普宣传,专业、及时、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切,能不断增强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决心。同时,纯粹的专业化表达可能会引起误解,需要权威专家解疑释惑,用通俗化的表达方式,简明易懂的描述向大众解释专业性话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各项举措,凝聚群防群控的社会共识。
表2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新造词Table2NewlycoinedwordsinthecontextofcombatingCOVID-19
1)汉阳国博方舱医院,患者们都亲切互称“舱友”。(微博央视新闻,2020年2月23日)
2)武汉各大方舱医院迎来“出舱潮”,546名患者出舱。(微博人民日报,2020年3月4号)
为应对疫情,武汉市在多地建设了“方舱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方舱医院”中的患者们亲切互称“舱友”,患者治愈出院称为“出舱”,随着最后一位患者转出,方舱医院患者“清零”,关门大吉,被称为“休舱”。“舱”作为一个词根语素,是词的核心部分,体现词的词汇意义。
3)云中航拍婺源万亩油菜花梯田,这才是真的云赏花。(微博人民日报,2020年3月22日)
4)疫情期间,你为“宅经济”做了哪些贡献(微博新京报,2020年3月16日)
5)英国小哥@司徒建国Stu疫情期间一直在北京,他说自己亲眼目睹中国如何推动了“零接触”。(微博人民日报,2020年3月27日)
战“疫”语情中出现了一些词语构式,是由词缀加词根构成的,“云”“宅”“零”是属于类词缀,有类化的作用,位于词根之前。
云XX:云赏樱、云赏花、云监工、云录制、云踏青、云复工、云签约、云看房
从构造理据上分析,“云X”词语模中,“云”的语义特征如下:
云:[+线上][+虚拟][+互联网技术]
从语义特点分析,“云XX”指利用电子产品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具体而言就是疫情期间人们在家通过电脑、手机等所做的一切线上活动。
宅XX:宅经济、宅消费、宅生活、宅品、宅技能
从构造理据上分析,“宅XX”词语模中,“宅”的语义特征如下:
宅:[+足不出户][+生活方式]
“宅XX”是指在疫情中人们待在家中足不出户的一种生活形式和生活方式,主要指在家中生活、办公、消费等。
零XX:零增长、零新增、零接触、零报告、零感染、零容忍、零风险
从构造理据上分析,“零XX”词语模中,“零”的语义特征如下:
零:[+自然数][+没有][+否定]
“零”表示含义上的否认,含义与“非”相似,还表示数值上的“零”,有时表达态度比较强硬。
类似这样能够大量灵活构词的词语模,正在从一个位置不定的语素转化为一个定位的类词缀,并且也有向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缀发展的趋势,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虚化的过程;同时,作为前缀的“云”“宅”“零”正在凝固成一个个固定词汇,说明这也是一个词汇化的过程。
在新冠疫情期间,各个平台出现的新语用现象不仅阐释了新事物,描述了新现象,传达了新理念,还创新性地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新语用的出现依托于语言的符号性和任意性特征,并且新语用能够多样化构成,多渠道产生,多形式呈现,因此,当产生交际需要时,人们就可以对词语进行创新和改造。新造词诙谐幽默、简洁明了、生动有趣,时效性、生命力强,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汉语词库,满足了当代社会人们表情达意的语用需求。
表3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旧词新用Table3NewuseofoldwordsinthecontextofcombatingCOVID-19
6)陕西:肉夹馍给热干面加油,秦医赴楚,凌然出征。(微博央视新闻,2020年2月26日)
“肉夹馍”是陕西特色小吃,代指陕西省;“热干面”是武汉最出名的小吃,代表武汉,指陕西的医疗团队支援武汉。这是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更加有趣生动。旧词新用现象属于词义的扩大,旧词出现新涵义。
7)“浙”风挡雨、“皖”事大吉、人才“冀”济(中国新闻网,2020年3月19日)
以上三例成语改写,用“浙”替换“遮”代表浙江,用“皖”替换“万”代表安徽,用“冀”替换“济”代表河北,都是将原成语中的字换为同音地名,并且改造对象意义都比较积极正面,这样的重新解读具有双重意义,是对每个援鄂团队的致敬。
8)临危不“聚”、不约而同、别来无恙、安身立命(学习强国,2020年2月25日)
成语新解是将成语加以新的解读,内部语义、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临危不‘聚'”是说在疫情期间不要聚会;“不约而同”意为在“不约”这件事上,大家都意见相同;“别来无恙”则是你别来串门,我就不会得病;“安身立命”指在家安稳住身体,就是保护生命。这些成语新解主要是创新解读成语中汉字的表面含义,产生新意义,意在提醒大家不聚餐、不聚会,在家抗疫。对成语固有的涵义做了新的解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旧词新用现象为战“疫”语情的丰富度和趣味度贡献了力量。
表4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网络用语Table4NetworklanguageinthecontextofcombatingCOVID-19
9)2020年的新春战“疫”里——有人为爱逆行,有人趁火打劫“抖机灵”。(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13日)
10)美国《纽约时报》,世界驰名“双标”。(新浪网,2020年3月12日)
11)别为了“康康”去凑热闹。(微博央视新闻,2020年1月27日)
使用网络热词、流行语的新语用现象中也运用了谐音。《纽约时报》本是一个“国际驰名商标”,却在新冠疫情问题面前带上“有色眼镜”,抹黑中国形象,变成了“国际驰名双标”,网络热词“双标”意为评判自己和评判他人有不同的标准,是双重标准的缩略语。“康康”的原型是“看看”,区别在于鼻辅音“ng”和“n”,“看看”运用谐音变成了“康康”,读起来亲切可爱,增强表达效果,拉近了官方媒体与群众的距离。
12)为家乡医疗队打call!(微博央视新闻,2020年2月25日)
13)武汉美食,哪款是你心中的C位(微博央视新闻,2020年4月8日)
“打call”一词源于日式应援,表达对某人、某事、某物的强烈支持。“C位”是英文词语“center”的缩写,现在用来指最重要、最关键的事物。以上这两例网络热词都属于外来词,是英语原词/缩略词和汉字组合形成的中西合璧现象。
14)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微博北京丰台,2020年3月19日)
疫情防控标语采用了对仗的修辞,在收集到的语料中不占少数,是由前后两个句法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语义有联系的句子对称排列起来。例14)中的两句话都是主谓结构,都是六个字,表达防控疫情的坚定决心。
15)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相会(微博头条新闻,2020年1月30日)
这一例是来自某地的实地标语,被拍下来做成图片在网络广泛传播,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这里是采用了押韵的手法,使标语富有节奏性,虽然接地气,但是用语比较“俗”。
16)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山山护平安(微博新华网,2020年4月8日)
标语口号是此次疫情语用的一个亮点,其语言特点通俗易懂、简洁短小、传播迅速,为新冠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
表5抗击新冠疫情语境中的标语、海报Table5SlogansandpostersinthecontextofcombatingCOVID-19
2020年新冠疫情是自非典型肺炎发生17年以来出现的罕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产生巨大转变,大量新语用现象浮出水面。究其原因,包括社会环境背景、语言内部动因、信息媒介发展和话语主体的转变。
何自然[6]指出语言具有模因(meme)传播性。语言模因复制能力强、形式简洁明了、传播速度快,新词新语遵循语言的模因规律,厘清新语用复制、传播、发展的脉络,才能不断将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壮大。同时,语言中的模因除了复制构词方式,还复制了其中的文化含义,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互联网迅猛发展,其开放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使得大众可以自由表达和传播对某一事件、某一热点的意见或言论。自媒体时代语用主体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用户因其工作、地位、年龄等的不同,站在不同的立场,发表不同观点,带动不同群体,相对独立和灵活,使多元的价值观念能够自由表达。在网络平台中,自媒体话语发出者和话语接收者两种角色是互换的,既可以是创造者,也可以是传播者,然后再创造再传播,循环往复,使得语言对社会的能动作用更加具体、清楚、贴近实际。抗疫期间大量的新语新义就是在这种多元语用主体不断的创造、创新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