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都市中,我们常常在寻找那些能让我们心灵得到慰藉、生活更加和谐的角落。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商业空间注重人性化、友好型设计,这个“友好”不仅仅是一个差异化定位的描述标签,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是对每个群体的尊重与关怀的诠释。宠物友好、儿童友好、骑行友好等诸多“友好”的背后,是各个商场对于不同客群、不同生活方式的挖掘与理解。宠物友好是服务宠物还是服务养宠人?儿童友好是要对儿童友好还是对家长友好?骑行友好代表的是对骑行者友好还是对新型生活方式的支持与认同?
宠物友好
猫猫狗狗就是全场C位
《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到2793亿元,较2022年增长3.2%。我国养宠人士规模的逐年增加,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消费理念升级以及宠物角色的转变等多重因素的推动。
独居人口数量增加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居民在宠物身上所投入的精神寄托日益增多,独居人群往往面临着孤独感和社交缺失的问题,而宠物作为一种无需复杂交流就能提供纯粹陪伴的存在,自然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而说起宠物友好,借势营销屡见不鲜,真正的友好还是体现于宠物与宠物、宠物与养宠人、养宠人与非养宠人在同一空间内的和谐共处。
不妨试想两个场景:
A场景:位于宠物友好购物中心一层,连接室内外区域有家宠物零售店,店门口提供宠物推车,货品陈列展台尤其是宠物玩具类展台略高于宠物推车,与宠物视线基本持平。店铺店员自带友好气质,对来访宠物的主动亲亲贴贴毫无抵抗力。店内到处可见主人们各自推着小车带着猫猫狗狗,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着自家宝贝的名字、习惯与性格。直接进入商场或从店铺进入商场都无需回避安保人员的“眼神拷问”,符合城市饲养规范的宠物均可自由进场。
B场景:同样在一座宠物友好的购物中心,一家宠物零售店位于B1层下沉广场附近,店铺门前放置大型宠物寄存柜、宠物饮水机、宠物小推车,店员具备较强销售能力。店内陈列方式与一般零售杂货品牌类似,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并设有活体宠物销售展示柜,通道及公区为标准尺寸,无法容纳两人以上与宠物推车同行。商场入口处放有“宠物体型测量箱”,符合条件即可使用宠物推车或怀抱宠物进场。
直观来看,A场景显然更加友好,而深入挖掘其“友好”的内涵,其实在于A场景是以宠物为“目标人群”,虽然最终消费下单的是养宠人,但依然将宠物的体验与感受放在重中之重。该种消费需求的潜在刺激,与当前养宠人的情感诉求极尽贴合,即“宠物喜欢我就喜欢,喜欢就买”。
而B场景下,虽然宠物店铺为养宠人提供了更宽的商品支持,能更加直接地解决宠物类刚需品消费需求,但宠物好像并没有太多参与感。
所以,宠物友好不单是对养宠人友好,而更多的或许是要做到对猫猫狗狗的真诚与友好。这里不得不说,南方城市、新型城市或创新型商管在宠物友好方面的商业化应用更加贴合“对一切友好”的生活方式主张。
儿童友好
或许应延展为亲子友好
而通过市场基本观察发现,打出“儿童友好”标签的购物中心,确在积极推动并提升儿童参与感,让孩子自发自主融入社会参与,并帮助儿童建立“主人翁”意识。除了常态化举办儿童沙龙活动外,这类商业项目主张让儿童志愿者参与活动策划及活动执行,用儿童的方式维持儿童活动的秩序。从出席到参与,从简单建议到深入执行,孩子们一步步在进步,儿童友好商场的“童气质”也在一步步塑造。
由此,继续以AB两种场景做想象:
回到本章副标题的“亲子友好”,或许这才是儿童友好的延伸意义,虽然儿童是主角,但是如果能让家长短暂地放下手机,陪孩子参与各种生活与社会实践,其所提供的长期友好价值便能自带“童气质”。
骑行友好
我们总说,消费者的画像是多元的,买奢侈品的人也同样会在路边喝酒撸串。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决定着消费结构,但其实购物中心所能通过数据看到的“结构”,与场内品牌供给丰富度有着直接关系。
基于此,再度谈起友好,或应从描述某种生活状态、社交心理出发,能让目标客群感受到与内心气质相符的生活状态,才是“友好”的本意所在。
骑行友好,或可算作鲜明案例。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国民健身热情日益高涨,爱上骑行运动的人越来越多,“Cityride(城市骑行)”也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成为人与城市交流互动的新方式。
用骑行文化将商业与生活相结合,在提供停车架、休息处、打气装备等贴心服务的同时,与场内骑行品牌、轻餐品牌、户外品牌携手营造更具城市先锋精神的骑行氛围,常态化发起线下骑行沙龙活动,是一商业集团与其旗下购物中心、产业园区正在做的事情。
同样,进入AB场景想象:
类似骑行友好一样代表生活方式与状态的维度还有很多,例如摄影、收藏、露营、烘焙等等。购物中心所要做的不仅是顺应市场变化、完善服务体系,或许更应该在很多生活情景与生活向往初具规模之时,利用自身影响力将其推向更大市场。
结语
购物中心坚持“各种友好”的核心目的在于,传达一种更加亲切的空间状态,更加充分地强调到场群体的归属感、参与感。或许,这就是购物中心发挥空间运营优势,满足消费者情感体验和社交需求的基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