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期而遇》的片头动画绘制,正片分镜绘制。
动画电影《深海》的部分角色设定,分镜,气氛图等。
电影《异人之下》中二维部分的风格指导和关键帧绘制。
多才多艺的她
还出版过自己的个人画集
《旺加努伊的少女》
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对于完美事物的观察
是让个人风格不停革新的动力
灵魂与画面的禅意表现
其实源自于内心面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想要了解张惜老师的独特画风吗?
想全方位知道张惜老师新作的创作幕后吗?
#在瓶颈期,和自己死磕#
张惜:非常荣幸可以做这次采访。
因为工作繁忙停更了一年,虽然期间没有进行个人创作,但我并没有停止思考,所有想法都还是仔细记录下来了。
完成画面已经不是我最在乎的了,画面风格和塑造也不再是我的障碍了,内容和表达变成了我现在更重视的部分。
刚开始有一点走极端,也许是瓶颈期吧,最初会有点不敢开始,生怕自己还没想明白,总担心不够好,担心画不出心里想的东西。
这个只能和自己死磕,磕出来就好了。画画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一张随笔,推翻了几次#
GGAC:您的很多个人作品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多小伙伴都很好奇,您一幅作品产生都会经历哪些过程?可以结合近期的一幅作品和大家聊一下创作流程吗?
张惜:停更这么久之后的几张作品都反复画了好多次,虽然只是这么小的随笔。
我重点聊一下最新的狩猎那张吧,这张图非常典型,经历了不小的波折~
最早的时候我的灵感来自于园区里直挺高大的白杨树,因为很少能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这么高的树,觉得很震撼,所以记录下来想着以后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我只想了这么多,觉得自己已经想的足够充分,可是我并没有意识到: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的自己就和画中的猎人一样,顾此失彼。
当上色阶段都快结束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像画不下去了,我以为是太久没有创作自己的东西,有些生疏了。但这个底色就是怎么铺都很难看,我尝试了很多种配色,但始终没法还原我脑子里所想的效果。
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当一幅画怎么都不尽人意的时候,就代表它一定出了问题。趁早果断放弃,勇敢的创作者要敢于推翻自己的成果!
但我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画了十天的图,居然不成立。这真的让人非常沮丧,我不舍得重画,可那张画是真的没救了。痛苦的挣扎过后,算了,重新来过吧,比起出一张丑图,我宁愿重新开始。
总结了一下废图的问题:树过于直了,丧失了张力和压迫感;树太密了,不足以让那么庞大的动物在里面穿梭;人和巨鹿的比例没有拉开,太在意它的全身形体了其实没有必要;鹿角实在是太抢了,鹿角并不是故事的重点要素;空间感不足,显得非常拥挤;一切都太清晰了,画面叙事的“留白”不够。
这一次我只保留了故事内容,一切其他设定都不去限制死,画面出现的元素都要为内容服务。我找了很多参考图,看看令人敬畏的森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树是怎么长的,应该是怎样的疏密,到底有多大;地面究竟是错综的雨林植物还是青苔泛滥的沼泽。
先像画气氛图那样把该有的明暗关系铺好,突出的只有俯下来的长长的脖子和脑袋,至于身体,藏匿在丛林里了,不应该面面俱到。猎人改成了三个,因为觉得三个人的关系看着舒服一些。
这一步又反复确认了好几天后,我才终于开始动笔。
接下来是长达七天的深入刻画,中间也遇到过一点小难题,这样的树我以前没画过,尝试了两三遍才画出来;鹿头的结构在自然散光下,要怎么表现也画了好多遍。
但整体的线稿、铺色、深入,每一个步骤都是愉悦的,没有之前那张的别扭感。
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20天的付出值得。今后的图我估计也会画到越来越多未曾画过的内容,都是对自己的挑战。
#从一张摸鱼开始有了风格雏形#
GGAC:张惜老师您的画风非常独特,色彩的运用灵动且清澈,构图的对比关系也十分具有故事表述力,您是怎么样找到自己的风格的?
张惜:我觉得从事电影的工作会帮助我更好的表达画面,分镜和气氛图我都做过不少,这些都会对画面构成有足够的帮助。想要提升作品的故事感可以多看看电影学习一下。
接触板绘也有十多年了,期间我尝试过无数种画法,基本每张风格都不一样。
那时候看到好多种手法都觉得非常喜欢,有点贪婪,想要全都学会。
但其实怎么画都一定会带有自己的特点在里面。我会纠结为什么我画的东西那么多变,为什么我找不到一个稳定的风格。我还是每天像之前那样继续画画,中途也报了几次赤雁和天合言的概念设计课,后来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新的技能。
突然有一天,我在摸鱼的时候画了一张小随笔,它和我之前画的图气质有点不一样。虽然作画步骤依旧是勾线平涂,整体的线条造型却是有区别的。
近几年我在同一风格中不断深入完善,最终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基本功不扎实,先别想风格的事儿#
GGAC:之后还有想尝试的新风格吗?对于想要去寻找和发掘自己个人风格的小伙伴您有什么建议呢?
有的时候也想要去试试别的风格,但怎么画都画不出那个味道,反而还会丢掉属于自己的特点,所以我还是会回到自己的路上。我会在自己的风格里继续找寻一些不同的质感表现,和更属于我自己的造型提炼。
我认识的大部分画师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两三种风格。我在画插画时是一种风格,做概念设定时是另一种风格(动画片和真人片会有区别),卡通风也会画,主要运用在表情包设计上。
这么多年的感悟就是,不要一上来就拘泥于某一种风格,非常容易限制自己。
一开始就多去尝试,最终一定会有那个你画起来最舒服最顺手的方式,那就是你的风格。
初学者在基本功还不扎实的时候(线画不直,颜色涂不满,人物结构乱七八糟等),不要去想风格的事情,会跑偏。
因为画风不仅仅是技法而已,技法说白了也就是平涂,半平涂,厚涂;写实,卡通,二次元等等。但为什么不同作者的作品千变万化,区别在于他们经过长期思考后归纳出来的造型风格和颜色风格。
插画是在做设计,初学者直接去模仿成品相当于失去了中间的思考过程,这可能短期内会有唬人的效果,但就跟考试抄答案一样没有可持续的帮助。
#旅行:去过的地方都在图里#
GGAC:听说您非常喜欢旅行并且也去了很多的国家,在旅途中肯定遇到过非常多的异域文化吧!这些人文元素会成为您创作的灵感启发吗?疫情后老师有没有想去的地方?
张惜:我很享受在旅途中的感觉,新鲜的场景令人愉悦,会刺激大脑产生很多想法。
去的不少地方最终都出现在了作品里:
↓到清迈的第一晚,街边的吊脚楼餐厅↓
↓赫尔辛基大教堂下高大威严的柱子↓
非常喜欢的魔鬼鱼
↓我很怀念和魔鬼鱼同游在一片水域的经历↓
在拉普兰住的一家农场民宿
那晚由于订不到房间
只能住在院子里的木帐篷中,烧柴取暖
太冷了,也没有食物
感觉差点没挺过去
↓画中是房东老奶奶和她的马↓
罗瓦涅米被雪覆盖的小山坡
那边似乎经常有驼鹿出没
但我们没有遇到
↓画中伊比赞犬是我很喜欢的狗↓
↓列维山顶的玻璃屋↓
疫情之后
只在去年带着狗去内蒙自驾了一圈
↓稍微找回了点放飞自我的感觉↓
现在的娱乐基本就是冬天去崇礼滑雪
↓夏天玩玩滑板↓
小愿望:想去三亚冲浪,想去新疆滑雪,希望可以早日实现。
#追求画面漂亮已经不能满足我#
GGAC:在您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一个女性形象,是您的自画像吗?这位女性形象在您这几年不同作品中有哪些变化呢?由此而反应出的,您感觉您自己在这几年有哪些变化呢?
张惜: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自画像,只是为了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和一些喜欢的情景等。
积累了一定的量之后,就决定把“她”当成第一本画集的主题,所以继续画了很多女性主角。但后期其实没有很刻意地表达这个人物就是我自己,她更多的是以一种符号的形式出现,她可以是任何形象,用来承载画面中情感的表达。总之没有思考很多,就是喜欢什么画什么。
这些形象变化可能就是画功越来越严谨了吧哈哈,回头看一开始的图感觉到处都是问题,以至于我还重画了好几张。
这几年自己心态的变化也是有的,单纯追求画面漂亮已经不能满足我,我开始对超现实和一些荒诞的题材感兴趣。
我想要表达一些和之前截然不同的情绪,不想让人觉得我的画仅仅只是“好看”,我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或者产生更多的思考,可能人到了年纪就会这样吧。
#宠物大集合#
GGAC:张惜老师听说您非常喜欢小动物,并且家里也有很多的小可爱!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您的家庭成员们吗?对于您而言这些小动物的日常会影响您在创作上的元素使用或者主题选择吗?
张惜:在上一个阶段我的表达重心是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所以会在某些场景里带上我的宠物,用作画的方式体验一下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他题材并不会和日常的宠物有很大关联。
目前现在家里的小动物有:
狗狗stan,一只魏玛猎犬,本来在上海的时候养的,但因工作变动带回北京了,为了他特意搬到了郊区居住。
奶牛猫“春娇”和美短“兰彻”,都是公猫(我家公的动物真的好多。)
他们都是从大学那会就养了的,跟着我们从北京去了上海又回到了北京,是见过世面的喵喵了。
豹纹守宫目前留下8只,瘤尾守宫3只。其中“班戟”是我入爬坑的第一只,也是表情包里最有名的一只。剩下七只不仔细介绍啦。
鬃狮蜥“香槟”,是女孩纸,之前get不到鬃狮的好看,但是养了以后觉得好可爱呀。
伞蜥2.0,之所以是2.0是因为第一只印尼1.0被我出给了认识的爬店老板,然后又买了一只澳洲血统的。颜值比1.0要高,性格也更好一些。
盖勾亚守宫“千层”。
睫角守宫“海胆”,“花卷”,“麻薯”。
油彩粉趾捕鸟蛛,五颜六色的非常好看,但是我就不放图了吧。毕竟不怕蜘蛛的人还是少的哈哈,以前还养过好多只跳蛛,都寿终正寝了。
#艺术启蒙就是这个我所热爱的世界#
GGAC:可以聊聊您的艺术启蒙经历吗?哪些人或事儿对您的艺术启蒙影响较深?
也许,我的艺术启蒙就是这个我所热爱的世界。
#编都编不出的细节,生活中都有#
GGAC:在您的作品中,其实能看到您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以及对生活很强的感受力,这种观察力是怎么慢慢培养出来的?
这个没有捷径,每次除了随笔之外,我都会想要刻意挑战一下没画过的东西,比上一张画得复杂一点,走出舒适区,逼自己一下,一旦成了,就拿下了一个难点,就会收获很多的经验,也就进了一步。
之前那张画了几个月的“理想中的工作室”,很多里面的内容其实都是我家里面的物件,我的爬缸爬柜,我收集的标本,我养的植物,我的手帐本,我做手工的工具等。我以此为基础,将他们重新编排进了我梦想中的空间里了,画的时候有给自己装修的感觉,很有意思。
身边的东西就是最好的素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很重要,画者应该保持时时刻刻眼睛扫视周围的习惯。
↓这张图是坐地铁时候的感受↓
这张图是小区楼下的矮灌木丛
看到的时候觉得叶子的走势和渐变绿色非常有趣
↓于是创作了它↓
以前上班经过的高速入口
有一根杆子上有超级多摄像头
多的离谱
↓远看就像小鸟一样很魔幻↓
#没想清楚别急着推进,容易烂尾#
张惜:我一直都觉得自己色感没那么好,我特别羡慕那些能画出有冲击力颜色的画师。
但我自认为感受力还可以,经常在铺色的阶段我画着画着就会觉得颜色不对,不是我想要的感觉,所以我就不断地换颜色试,直到整体关系都看起来正常,然后再深入。
深入的过程中也会因为新的画面变化而反复修改已经上好的颜色,总之画到最后基本没有一块颜色是最早填上去的那个。作画过程会比较繁琐,但我的上色的方式一般就是这样了。
有人会觉得自己画东西简单没细节,那可以去找个实物,用自己的风格写生一遍,和自己以前的画对比看看到底缺了什么东西。
还有那种线稿明明觉得很复杂了,上完色觉得空的情况。这是因为线稿本身有疏有密,在白纸上会显得细节很多。但上色之后,画面眯起眼睛看就被分成一个个大色块了。所以如果一开始构图不讲究的话,就很容易显得简单。
画画是非常费脑子的事情,画每一处都要认真思考才行。不要草稿还没想清楚就急于推进,那样只会容易烂尾。
#先别各种担心惆怅,画就行了#
张惜:我会多看一些我感兴趣的画册、摄影集,学习大师的造型线条方式,一些镜头和构图等。会时常对着照片画一些线条速写,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画的多像,而是用简练肯定的线条去理解造型结构。
游戏行业我不是太了解,但应该和动画行业有相似之处——稀缺的都是那种创意类的设计人才。当今画功好的人太多了,能让你从一堆旗鼓相当的人中跳出来的,只有独特的创意。
不成熟的画师会担心自己画的不好,每天惆怅为什么画的不好,或者总想着有什么秘籍可以立刻从小白变成大神。这么耗着一点用也没有,一开始不要怕自己画的烂,画就行了,数量上去了不可能画不好。
只要想入行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周围有很多本科并不是美术专业但依旧能力很强的大触。勤奋钻研一定是有回报的。行业内不同工种都会有不太一样的技能分配,可以根据兴趣提前去了解,然后定向准备。
#不上班了,整个人都轻松了#
GGAC:很多人其实都很喜欢您的生活方式,您自己觉得现在是自己比较理想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吗?
张惜:我觉得我生活方式还好,没有完全达到理想中的状态。
我这个人就是不喜欢卷,不喜欢被限制,然后爱好比较多。
喜欢把去过的地方画在手帐里
↓还有好多好多没有画完↓
↓会做一些软陶娃和Blythe玩↓
自己设计定制
↓moc的最喜欢的游戏的乐高人仔↓
↓有时候也会给喜欢的模型重新涂装↓
#AI是一个和你头脑风暴的伙伴#
GGAC:近期涌现了很多新兴的AI绘画工具,进一步加速了插画行业的内卷,让一些画师压力倍增,对此您有哪些看法呢?
从我的角度出发,我第一次看到AI绘画的时候,认为它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意的帮手,甚至说是一个和你头脑风暴的伙伴,也许未来会和它合作,可能会很有趣。
做基础加工的工种未来一定会面临同AI竞争的危机,各行各业都一样,这个没有办法,只能让自己永远不停止进步,变成那个不是轻易可以取代的人。
但我始终相信,人类更细腻更深刻更独特的情感,是AI无法模拟的。
主要是现在出现了很多人借着AI,去拿现成的画师的图去生图,完了直接当作自己的东西。做着这种投机取巧的事,完全把世界上认真创作的画师当成了素材库一样的物品去对待,这很不尊重人,我不认可这样的方式。
总体来讲我对AI绘画是包容的,我很期待它未来的发展,期待它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也代表着我们这个行业依然还在进步。
#东方文明幻想志,主题很巧妙#
GGAC:第五届GGAC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这届我们的赛事主题是“东方文明幻想志”,张惜老师对于该主题有哪些自己的解读呢?
张惜:这个主题很大,我本人也很喜欢这种不太受约束的主题,但其实仔细思考会发现,本次大赛的主题是对一个选手综合素质的考验。
在我看来,东方并不代表就一定是亚洲文化,东方也可以是一个相对的方位,如何理解这个东方需要选手深度思考;而文明则需要严谨的逻辑性和一定的社会性,这又需要作者有很强的观察生活的能力,理解社会属性的能力。
我认为先要理解东方和文明这两个概念在自己作品里所承载的意义,将底子打好,在这两点有足够基础支撑的前提下,再进行幻想创作,这也是我认为这次大赛所定主题的巧妙之处,在一个相对限定的条件下创作,是很好的历练机会,也能很好的体现出选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