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龄人在养“喵星人”“汪星人”的时候,85后的王志华却养了数以万计的“虫星人”。
“女孩子养虫子,不会发怵吗?”
王志华认真地想了想,回答说:“好像还真没有。昆虫的种类有1000多万种,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当真正喜欢它,不仅不会怕,你会发现昆虫的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她是城市的“植物医生”9年养了百余种昆虫
小绿来到植保所实验室,仿佛走进了昆虫世界。王志华正在操作台上实验,手边的瓶瓶罐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虫子。小绿指着一个密密麻麻都是软体虫的瓶子,表示快起鸡皮疙瘩了。王志华笑笑,连忙为她的宠物们“平反”:“这是大蜡螟,它的饲料是红枣、蜂蜜、奶粉,很干净的。”
小绿一边参观,她一边如数家珍:“绿色的是小螳螂,是一种捕食性天敌,可以捕食许多害虫;这些小小的黑色飞虫是绿豆象,是一种非常好的寄主……”
王志华和她的“虫星人”
截至目前,她和同事们一共养了百余种昆虫,数量需要用万作为计数单位。
精心配饲料、建别墅养虫子就像“养孩子”
花绒寄甲的“别墅”
王志华养得最多的是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它们是天牛的天敌。
天牛是武汉一种常见的蛀干类害虫,危害较大,其幼虫在树干里啃食出弯弯曲曲的蛀道,严重影响树木长势,洞口排出的大量粪便也影响城市生态景观。
2013年起,市园科院开始探索天牛绿色防控,那一年,刚进单位的王志华挑起了建立天牛天敌人工繁育体系的重担。
花绒寄甲的饲养难度很大,它的幼虫和成虫形态不一样,王志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为它们分别寻找合适的食物。
花绒寄甲成虫
通过反复试验,王志华发现大麦虫的蛹,可以保证花绒寄甲幼虫的营养摄取,让它顺利变成蛹、再变成成虫。“但这意味着,为了养好花绒寄甲幼虫,我还要另外再养大麦虫。”王志华说,养大麦虫也不简单,其个体之间会相互厮杀,所以等它们长大后,需要为每条虫都准备“单间”。
除了食物、房子,她还对花绒寄甲生活的最佳温湿度进行了研究,以及在什么温度下,成虫产的卵能够既不孵化,又能够长久保存。大规模推广应用“虫虫大军”守护武汉大树经过几年研究,王志华和同事们一起攻克各种难关,终于摸索出了适宜武汉的天牛天敌繁育技术体系,而且极大提高了天敌花绒寄甲、肿腿蜂的存活率和产卵量,并获得了两项专利。
王志华介绍,两项发明专利其中一项便是花绒寄甲饲养盒,另一项是释放卡,像一个白色“小口袋”,是用来释放天敌的装置。
有了这套天牛天敌繁育技术体系,肿腿蜂和花绒寄甲成功投入大规模繁殖,天牛的生物防治也正式在武汉大范围推开,2019年以来,平均每年天敌推广量达20余万管。目前全市11个公园、180条道路绿地均已应用,数万株大树得到保护。武汉市民如果看到大树上挂着释放卡,这说明这株树上驻扎着“虫虫大军”。
“生物防治可以大大降低街道或公园的农药用量,安全环保,对维护生态安全、平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志华介绍,“但它也有缺陷,即见效周期相对较慢。”
于是从2019年起,王志华又开始研究延续课题:《天牛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依据天牛幼虫、成虫、卵、蛹的不同发生阶段,进行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必要的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打造了一个周年防控技术体系。
她是不怕虫子的“女汉子”女儿眼里的“高高博士”
工作成天和虫子打交道,让王志华形成了一些“职业病”。当别人都在赏花时,吸引王志华的却是花上的虫子。和家人走在路上时,碰到什么有趣的昆虫,她总喜欢捉起来带回去养。
“幸好老公和女儿都没有被我的‘特殊爱好’吓到。”王志华不好意思地说,在老公眼里她是个不怕虫子的“女汉子”,但老公也十分支持自己的工作,有时实验加班,他也会帮忙一起做实验。
在王志华的影响下,四岁的女儿也成长为一个热爱自然的快乐女孩。“她经常说,我就像动画片《可爱巧虎岛》里的高高博士,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昆虫学家。她总是抓个虫子或采一朵小花送给我当礼物。”
除了“女汉子”和“高高博士”,王志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小朋友们喜欢的王老师。繁忙的科研之余,王志华积极参加单位举办的各种科普教育活动。她主讲的科普课程《走进昆虫微观世界》《昆虫夏令营》《有趣的昆虫嘴巴》等深受小朋友喜爱。她主讲的《白蚁王国的秘密》在2021年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编写的《身边的昆虫》一书荣获武汉市优秀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