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即鸡的饲养科学化。其目的是为促进鸡体健康与生长迅速,提高鸡肉、鸡蛋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最终提高养鸡业经济效益;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协调人类、鸡与生态间相互关系的平衡。
在实施科学化养鸡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各项有关措施的本国化。比如配合饲料时,应用本国生产的饲料;根据我国制定与公布的饲料营养成分与营养价值表及我国现有各类鸡的饲养标准;需引进先进饲养配套新技术也要适合本国国情。
现有198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及中国动物营养学会汇编的《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宏福与张子仪等合编的《动物营养参数与饲养标准》均为从事养鸡生产者有益之参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好养鸡业必须以有关鸡的科学饲养理论与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即鸡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科学等。要做到鸡的营养与标准化饲养,就必须针对各种类型(比如蛋用型、肉用型等等)鸡的生物学特性和消化生理以及营养需要特点,采取科学的饲养与管理,就是按照鸡的营养需要(也包括鸡的生理需要),实施标准化饲养。研究不同类型鸡种营养与生理特性内容多涉及面广,在此不做鳌述,需大家因时、因地、应用时再行研究。今天我们就以下几点做以探讨:
养鸡业发展的七大方向
“环保养鸡是趋势”;
“生产绿色无药残鸡势在必行”;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趋势”;
“专业化管理是趋势”;
“治疗性兽医向保健性兽医转变是趋势”;
“合作共赢是趋势”;
“低利润时代靠的是规模效益”。
“第一,环保养鸡是趋势”
只要看看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猪场拆迁,鸡场鸭厂整治的形势,我们就不难明白,养殖业正面临一场艰难的环保革命。无论各地的拆迁是真为了节能减排,还是暗地里为了争夺土地,养殖业的污染已经不容回避。粪水到处流,苍蝇满天飞,鸡场方圆1公里都臭气熏天,如果不整治好像天理不容。养鸡人希望干干净净赚钱,昂首挺胸走路,养殖场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实现环保工艺的升级换代,是必经之路。埋怨也好,恐惧也罢,养殖业只能去适应。只不过,要想低成本解决养殖污染难题,并没那么容易。
“第二,生产绿色无药残鸡势在必行”
近几年发生的三聚氰胺,瘦肉鸡,毒奶粉等事件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速生鸡事件的发生让人们疏远了与鸡肉的距离,当前国家严格禁止人药兽用以及禁止,限制西药的使用,有权利拒绝化药的使用趋势,因此如何生产出绿色安全的鸡产品迫在眉睫,甚至关系到民生幸福的头等国家大事,用中药防治与益生菌的使用生产无药残肉鸡已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
“第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趋势”
一直以来,散户养殖存在规模小、设备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弱等短板。如今高成本微效益,甚至亏本,更令其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蓬勃发展。新型畜牧经营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使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加快。中国正适度促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这必将改变当前小散户的养殖格局,大户时代就要来临了!
“第四,专业化管理是趋势”
近年来,养殖工人越来越缺(难请—工资高),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过去200—300元,现在2000—5000元)而且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非专业工人在养殖工作中越显不足,而专业养殖者的优势却凸显,越来越专业的养殖问题需要有专业的人去完成。这样受聘者越来越趋向于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的,人工成本大幅上涨。未来,随着专业技术人才的逐渐登场,薪酬还将水涨船高。一方面,是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养殖业;另一方面,是养鸡骨干们渐渐老去。鸡场除了提高薪酬福利、改变工作环境以增加吸引力,别无他法。随着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者的水平跟不上说到底是脱离专业,标准化鸡场管理人才会很受青睐。
“第五,治疗性兽医向保健性兽医转变是趋势
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疾病会越来越复杂,病毒不断变异,细菌耐药力加强,甚至超级细菌的出现,加大了治疗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的加强保健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只会导致越来越难养,保健做好了,鸡群自身抵抗力强了,自然疾病就少了,重治疗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到最后什么疾病也控制不住。
“第六,合作共赢是趋势”
规模化鸡场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成功,没有哪一个老板会养鸡懂水电,会管人又会看病的,所以把每一项工作交给专业的人去完成,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才是趋势。
“第七,低利润时代靠的是规模效益”
养殖业的目的意义获取最多的畜产品;获得质量优良的畜产品;最大可能降低饲养成本;最终获取客观的经济效益
一、养鸡业的五要素:
(一)种,获取养鸡业最大经济效益之要素一是品种,优良品种是养鸡业的重要基础;
(二)防,预防疾病是实现养鸡业现代化的保障体系;
(三)养,科学的饲养,精心饲喂,充分合理利用全价配合饲料(或平衡日粮)是养鸡业的根本物质保证
(四)管理,科学经营管理的水平和管理的技术措施是影响养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产品销售,养鸡业与环保的统一发展、保质保量生产是行业唯一出路。做到种植业生产,养殖业转化,微生物还原是现代养鸡业的发展方向,以千家万户增总产量,规模养殖上水平为当代养鸡业的发展模式。
二、养殖成功八原则:
1.养殖前线考察学习,全面的调查了解和学习是搞好养殖的前提。
2.笼舍建造要符合动物生活习性,适宜的环境是动物生产性能正常表现的条件。
3.引种要引好种,好品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4.饲料配合要营养全面,科学的饲养管理是提高效益的保证。
5.产品优质是提高效益的依据。
6.养殖重在精心管理,成活率是养殖成败的保证之一。
7.疾病防治要以防为主,卫生防疫是养殖顺利生产的保障。
8.养殖规模要以销定产,参加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式联合体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养殖场(户)稳步发展的理想选择。避免市场风险对小型养殖场的影响力度。
三、鸡的营养需要和日粮配合
(一)鸡的主要饲料:
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添加剂等鸡消化粗纤维的能力很弱,但在日粮中也需要含有一定的量,否则可能引起啄癖(其中,引起啄癖的营养因素包括饲粮中蛋白质不足或氨基酸不平衡;矿物质缺乏,尤其钙或钙、磷比例不当,食盐不足;饲粮能量高而粗纤维含量低)
(二)鸡的日粮配合
1.原则:
第一,注重安全配合鸡的饲料,应把安全放在首位,只有首先考虑配合饲料的安全性,才能慎重选料和合理用料。慎重选料就是注意掌握饲料的质量和等级,最好在配料前先对各种饲料进行检测,做到心中有数。
要注意饲料是否变质,是否被毒素污染。凡是发霉变质、被毒素污染的饲料都不准使用。
对本身含有有毒物质的饲料要严格控制用量,做到合理用料,防止中毒。第四,要充分估计到有些添加剂可能产生的毒害,应遵守其使用期和停用期的规定。
第二,讲求营养性原则,营养性就是以饲养标准为基础,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实践经验设计出来的配方,能满足高产家禽对营养的要求,并能充分发挥出禽群的高产潜力。
第三,配方要实用,要看配好的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是否互相协同、互相补充。只有合理配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饲料的潜力。
第四,经济型原则,发挥效益配合饲料的最终目的是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服务。只有营养成分合理,饲喂家禽后生产性能好,饲料转化率高,经济效益也高的饲料配方才有实际意义。规模养鸡户自己配合饲料时,可减少一道中间环节,这样一只产蛋鸡在一个产蛋期(52周)内可节约3~4元。
四、自制配合饲料四要点
(1)体积要适当饲料组成的体积过大,会造成畜禽消化道负担过重,影响饲料的消化和吸收;体积过小,即使营养物质已满足畜禽需要,但畜禽吃不饱,不能满足畜禽的饱腹感,因而也不利于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因此,饲料组成体积应与畜禽消化道相适应。
(2)原料要多样在配制配合饲料时,原料一般不得小于4种,只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原料配合,才能达到彼此间营养物质的互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自制配合饲料一般应备足以下原料:能量饲料,如玉米、地瓜干、高粱等;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豆饼、花生饼、菜子饼、棉子饼等;矿物质饲料,如骨粉、贝壳粉、石粉、食盐等;糠麸类饲料,如麸皮、地瓜秧粉、花生秧粉等。所用原料要求新鲜、无毒、不变质、适口性好,并对畜禽产品质量无不良影响。对某些有毒性的饲料如菜子饼、棉子饼等,要进行脱毒后再用。
(3)标准要适宜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重复的科学试验与生产验证的结果,对不同种类、性别、年龄、体重、生产用途和生产水平的畜禽,规定出对每只家禽每天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供应量。饲养户在自配饲料时,应根据自己所养畜禽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饲养标准。根据生产实践,在猪、鸡的配合饲料中,各类饲料所占比例:能量饲料55%~65%,蛋白质饲料10%~20%,矿物质饲料1%~7%,食盐0.3%~0.5%,麸皮、地瓜秧粉类饲料10%~30%。
(4)搭配要合理饲料添加剂是添加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抗菌剂等。一般常用的有两类:一类是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其作用是补充饲料中营养物质的不足。一类是促进新陈代谢、抗菌剂、激素、驱虫剂、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等,其作用是刺激畜禽的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畜禽的生产能力,预防疾病等。专业户必须根据需要正确选用,并按照使用说明严格掌握用量。
五、鸡的饲养方式
(一)鸡的生产阶段划分:
1.生长阶段:
雏鸡(幼雏):0~6周龄
育成鸡:7~20(24或25)周龄
(1)中雏:7~13周龄
(2)大雏:14~20(24或25)周龄
2.生产阶段即产蛋阶段:
商品蛋鸡与蛋用种鸡:20~72周龄
肉用种鸡:24或25~68周龄
(二)集约化笼养鸡技术:
现代商品蛋鸡常采用的方法,有全阶梯三层或四层笼养,半阶梯式等等。
1.集约化笼养鸡的标准化饲养与管理:
(1)雏鸡的标准化饲养与管理简述
①雏鸡的特点:
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
胃肠容积小,消化能力弱
体温低,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对外界抵抗力差,抗病能力弱
②雏鸡的培育:
包括接雏与消毒、饮水与驱赶、适时开食、饲喂与投料等技术措施,以上饲养技术做到科学、细致、认真、耐心,满足雏鸡生理、生命所需一切条件,饲养效果可获最佳;另外要在了解雏鸡习性的基础上做到精心管理:防止腹部受凉、防重于治、重视剩余卵黄的营养…。影响雏鸡从卵黄囊内容物中获得抗体的因素:一是在从孵化器拣雏、性别鉴定和选择时,若用力过度以及将雏鸡抛入雏鸡箱时,卵黄囊会受损或破裂:二是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应激,可使卵黄囊周围的血管收缩,从而妨碍雏鸡对卵黄物质的吸收。凡是卵黄囊中营养物质没有被吸收,并残留腹腔中的雏鸡,生命力均弱。所以应尽量减少应激,确保雏鸡正常的生长发育。
③育好雏鸡的十要素
每当春回大地,气温回升,是饲养雏鸡的良好气候环境。为了达到全群生长均匀、发育整齐,提高经济效益,早春饲养雏鸡
必须掌握“十要点”:
B、饲养密度合理。幼鸡的饲养密度对生长发育和预防雏鸡的恶食癖有很大关系。按每3.3平方米,饲养1~4周龄鸡,70只为宜;5~8周龄鸡,35只为宜;9~12周龄鸡,25只为宜;13~15周龄鸡,15只为宜。
C、温度调节:温度是育雏鸡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雏鸡最适宜的温度是:1~2周龄的室温为27~29℃。2~3周龄的室湿为21~24℃。早春阶段,自然温度显然不足,应用人工增温调节。
D、湿度调节:
雏鸡要求的适宜湿度是:从开食至4日龄为80%,5—7日龄为75%,8—15日龄为70%,16—20日龄为65%。若湿度过大,有利病菌、寄生虫繁殖,则小鸡易患曲霉病和球虫病。如果室内空气干燥,小鸡易虚脱,饮水过多,易患慢性呼吸道疾病,会对群鸡长势造成严重影响。
E、及时防治疾病:
雏鸡的抗病力弱,易感染疾病。除了勤打扫室内卫生,做好消毒处理外,鸡舍必须经常消毒除粪便,保持清洁卫生,使用的饲具常用2%烧碱煮沸消毒处理。同时做好初生小鸡I系鸡瘟疫苗滴鼻接种以达到群防鸡瘟的目的。还要勤观察,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F、人工补充光照:
雏鸡健壮生长与光照有密切的关系。第一周24小时光照,第二周10小时光照,第三周起,密闭式鸡舍光照8小时,开放式鸡舍在温度适宜条件下,采用自然光照。以每平方米容15只鸡计算,第一周一个40瓦灯悬挂于离地面2米处,第二周开始换用25瓦灯即可。
G、及时开食:
雏鸡第一次吃料叫开食,必须按时精心饲喂:雏鸡出壳后,12—24小时,可训练小鸡开食。10日龄前每天喂6次,每3小时喂1次。10日龄至一个半月,每天喂5次,喂易消化的碎米(开水烫至7成熟)雏鸡出壳3天后饲喂时添加些切碎的青饲料。6日后喂些配合饲料。小鸡日粮要求含粗蛋白20—22%,粗纤维2.5—2.8%,粗脂肪3.5—3.8%,钙0.8—1%,磷0.4—0.5%。还要适量搭配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H、雏鸡必需先饮水后开食:因为在高达38OC的温度下孵化,首先保证足够的饮水,促进生长发育,防止脱水造成死亡。每天饮水中加入0.1—0.2%高锰酸钾(此量不能多)。
I、加强管理:要勤检查,严防鼠、雀、猫、狗等危害雏鸡。出现病鸡要立即隔离,防止感染病菌蔓延。
J、适时断喙:适时断喙后生长整齐,可减少以后啄肛、啄羽的恶癖发生。断喙的要求:上喙切去1/2,下喙切去1/3。断喙日龄:一般选择在7~10日龄左右,如日龄越大,应急程度越大,为防止出血和缓和应急,可在断喙前后1~2d的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和K。
④育成鸡标准化饲养管理
育成鸡特点:
A、羽毛丰满,体温调节能力及机体各项技能均已发育完善。
B、消化技能发育完善,消化能力增强,采食量与日俱增
C、小母鸡10周龄、小公鸡11周龄以后,生殖系统开始迅速发育
育成鸡标准化饲养管理九要点:
A、控制好鸡的体重:育成期的体重是评价其品质的最适指标。雏鸡开食后7—10天间,随机抽测100只鸡每天进行个体体重测定,其结果与标准体重经常进行比较与研究,再决定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所测体重的平均值,若在标准体重的中间值和上限值的之间,其后的产蛋成绩就是良好的。测定的体重常常在标准体重以下时,就必须查明其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饲料摄取量、饲料品质、给料次数、水槽位置、疾病、舍内环境等);相反,常常在标准体重上限值时,就要限制饲料的喂量等来维持与控制适宜的体重。作为鸡群发育是否整齐的判定标准为:要有70%以上的个体,其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10%以内,就算鸡群的体重整齐一致。
B、正确断喙
在育成期,必须实施正确的断喙。断喙较容易失败,有时过分切割嘴喙,有时则断喙不足,还有的烧坏舌头,在断喙时必须注意。断喙时下喙比上喙留得长,成功的断喙其后不会过分伸长。
C、合理的饲养密度
育成鸡的饲养密度,随着雏鸡日龄增加则越趋重要。因为雏鸡每天生长,所以饲养密度对青年母鸡品质的影响很大。在密集饲养的环境条件下育成的雏鸡,在育成后期最容易出现问题。例如:通风换气不良、不均等、采食困难、发生呼吸道病、舍内噪音、氨气等。每只鸡占有的饲养面积狭小,发育时体重的整齐度当然受到影响。通常,鸡群饲养密度夏天要小,冬季可以稍大,春秋天则介于两者之间。
D、加强光照管理
育成鸡的光照管理,其目的是控制鸡在适宜日龄达到性成熟。鸡的性成熟若过早,则初产蛋重就小,因为在达到适宜体重之前就开始产蛋,体质差,到产蛋后半期容易导致部分换羽和停产。
E、搞好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主要是病毒性疫苗类型,接种方法要根据本地区鸡病的流行情况,来制定各鸡场的疫苗接种程序。疫苗的管理、使用方法应按说明书进行,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F、严格控制鸡病的发生
控制育成鸡疾病的发生是很重要的。携有败血性霉形体、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原的青年母鸡,在移到产蛋鸡舍时,这些潜在病原体就会污染鸡舍及环境,不管哪种疾病的发生都将引起产蛋下降。
G、实行科学的饲喂方法
给料方法对青年母鸡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幼雏、中雏、大雏都必须给以优质而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不同生长阶段应当采用相应的饲料。喂料时,育雏前期在床面上铺上报纸或是活动的纸板,将饲料加水浸湿(用手握成团、手松后即散开为准)后撒在上面喂给。前三天用此法喂料,从第四天起用此方法结合加料槽饲喂,第六、七天过渡到全部用料槽饲喂。初产前两周,就要增补足够的钙,对开产早的青年母鸡也要设法补充钙。
H、适时转群
青年母鸡迁入成鸡舍的时机应当在开产前。移动时捉鸡的方法要注意,因为迁移鸡群时,母鸡易受各类应激的影响。若从鸡的角度考虑,环境变化将带来很大问题。转群后用其它类型的器具给料、饮水,鸡群则要在数天后才能适应。这
样,就会导致体重下降、性成熟推迟,进而产蛋量也将下降。
I、控制好20周龄鸡的体重
20周龄时的体重,希望达到蛋鸡饲养手册规定的体重标准,20周龄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较,若过大或过小,都将对产蛋产生恶劣影响。众多资料报道指出,若鸡的初产时的体重不适宜,鸡的产蛋个数和平均蛋重就会降低,鸡的死亡率就会增高。
A、夏季:
***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舍内温度
“通风换气是个宝,任何药物替不了”,通风不良乃百病之根源。加强通风不但能提供给鸡群充足的氧气,还能将有害气体排出舍外。从而减少呼吸道病的发生机会。当舍内气温降低后,由于鸡的饮水量接近正常,从而避免了鸡由于需大量饮水来散热,导致消化液被冲淡,影响消化功能和鸡粪过稀等的不良影响。
***及时预防和控制新母鸡病的发生
新母鸡病是近几年来我国蛋鸡生产中最为突出的条件病之一,给养鸡业带来很大损失。
刚开产的鸡群当产蛋率超过20%时陆续暴发,该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冬夏尤为严重,发病原因有:(1)血氧太低。当夏季室内外温差太小或通风不良时造成血氧含量过低。
(2)呼吸性碱中毒。当鸡群靠呼吸排热的同时造成大量CO2流失,导致体内PH值上升,碱性偏高中毒。
(3)血液粘稠度增高。鸡舍夜间关灯后鸡群要继续排尿散热,血液水分迅速减少而粘稠,心力衰竭而死。
(4)营养不足。主要是饲料配方不合理和采食量减少
(5)热应激造成体温升高。由于新母鸡羽毛丰厚,晚间活动量减少,热量不易散出,凌晨1-2点为死亡高峰。
(6)新母鸡病的症状分为急慢性两种:
急性病鸡往往突然死亡,开产后当鸡群产蛋率达到20-80%时死亡最多,在表面健康、产蛋较好的鸡群白天拣不出死鸡,但第二天早晨可见鸡死在笼中,越是高产鸡群发病率越高。死鸡冠尖发紫,肛门外翻,体重体况很好,剖检可见肝脏质脆淤血,肺淤血,肠黑色,卵黄膜充血。输卵管内有时存一个软壳或硬壳蛋。因病鸡有消化道症状,腺胃糜烂和卵黄充血破裂等现象,故往往被误认为大肠肝菌、新城疫和流感病等。慢性病鸡肌肉神经麻痹导致瘫痪或偏瘫。病鸡拿出笼外饲养1-3天转好,鸡群发病严重时全群产蛋率下降10%以上,如与其它病混合感染时产蛋下幅度会更大,蛋壳品质下降,经治疗后,2-3周能恢复。(7)新母鸡病防治措施:
饮水中加入抗热应激药物,配合多维素,加强通风。夜间12点开灯半小时,加水加料增加鸡群活动量,及时挑出病鸡。通过以上措施基本上能控制病情,不死鸡,效果十分明显。总之,提高蛋鸡夏季生产性能,关键在于改变思想观念。首先,增加饲料营养浓度,不是单纯的增加成本,当鸡群采食量减少10%时,相应增加10%的投入,使每斤全价料成本增加6~7分,并未增加养鸡户的额外开支;其次,能量在饲料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要添加磷脂和油脂;第三,一些人认为鸡群没死鸡或死鸡很少而引不起高度重视,殊不知尽管症状很轻,这时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鸡已经发病或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只有从改善环境,增加营养和及时用药防治出发,才能使鸡群安全渡过夏季,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B、冬季:
(1)防寒保温
蛋鸡产蛋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8~23%,低于5oc,产蛋量明显下降,饲料消耗增加,封闭鸡舍四壁和房顶上除换气窗以外的所有空洞和缝隙,修好门,堵塞北窗,南窗安装玻璃或塑料薄膜。在房顶下距地面2米左右的高处设置顶棚,并在顶棚上铺上厚草帘或塑料布。在鸡舍内悬挂电热毯,安装电热板,红外线保温灯补温,或安置带烟囱的大火炉和暖气管。
在鸡舍运动场周围装设一个南高北低的塑料薄膜斜面大棚,使其形成一个密闭的整体。
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地面平养为每平方米6-8只,三层笼养每平方米18—24只。
舍内温度过低时,整个鸡舍可盖上尼龙薄膜或双塑料布,但应适当留些通风孔,以免蛋鸡窒息而死。
(2)调整日粮,增加营养
寒冷季节气温低,蛋鸡的热能消耗大,为保持高产稳产,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增加动物性原料的比例,增加玉米、谷物等能量饲料的比例,全面满足蛋鸡对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的需要。也可酌情添加l%的油脂,这样既能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又能有效帮助鸡体抵抗寒冷,增加蛋重,提高饲料报酬。
(3)人工补充光照
(4)通风换气
晴天一般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之间进行通风,连续开窗数次,每次0—30分钟。鸡舍最好采取纵向通风。在舍内放置石灰吸潮,每星期每平方米地面撒400克过磷酸钙消除舍内的氨气。用艾叶、大青叶、苍术、大蒜秸秆各用100克,放人舍内熏蒸,除去舍内异味,每1O天熏蒸1次。
(5)防应激
***冷应激
鸡舍温度低时,要适当增加能量饲料的比例,增加喂量,一般在寒潮前l~2天,每只鸡每天增加饲料1O~2O克,气温每降低3c【=,应给鸡多喂5克饲料。另外,可在气温骤降的前1天,给鸡饲喂防冷应激的药物,其配方及用法为:葡萄糖2O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钠3.5克,加水1000毫升溶解后加温,每天分2次喂给,每只每次5O毫升,连用3—5天。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粉1毫克,维生素E粉,可预防减轻应激发生。
***免疫应激
在给鸡群接种疫苗前2天和后2天,让鸡服用抗应激药物,以提高鸡的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6)搞好消毒
定期搞好鸡舍内外、水槽、料槽、用具等的消毒。消毒剂要选用广谱、高效、无毒、无副作用且粘附性大的药物,如百毒杀(癸甲溴氨溶液)等。要选择三种以上不同剂型的消毒液交叉轮换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一般在气温较高的中、下午进行消毒,正常情况下每星期消毒1次,如鸡群发生传染病、舍内温度较低、尘埃较多时每星期可消毒23次,同时,药物浓度可降低1O2O%。
(7)疾病预防
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定期进行防疫。在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泰乐菌素或恩诺杀星,防治鸡的支原体病。每隔4星期左右在饲料中加入广谱抗菌药物,如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连用3-5天,增强鸡体抗病能力。预防寄生虫病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左旋咪唑、阿维菌素等药物。同时,还要细心观察鸡群,及早发现、隔离、诊断、治疗病鸡,妥善处理病死鸡。
生态放养方式
多年的教训告诉我们,养殖必须严格遵循自然和谐的规律,保证禽类生理生态平衡增长,才是提高鸡的抗逆性,切断多种病原侵袭的正确途径,并可在一般情况下不用疫苗,完全杜绝抗生药物使用,150日龄后达到自然体成熟出栏。这种自然体成熟的生态鸡,不但抗病力强,易饲养、生产成本低,而且肌肉紧,蛋白含量高,水分、脂肪含量低,口感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长期以来,高质量的自然成熟鸡仅局限于不计成本的农家小院零星散养,其漫长的饲养周期,使得饲料成本高昂,难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不能满足市场所需。取而代之的是依赖大量药物、添加剂,人为催熟的快速禽产品广泛占领市场。
人们在长期消费这些失去原汁原味,体内充斥对人体有害物质的禽产品的过程中,在对自然、生态、和谐与人自身关系的认识的不断加深中,逐渐在近年来一场场人禽共罹的禽流感灾难中醒悟。这种醒悟昭示着市场的风向标已不再青睐那些有害快速的禽产品,与此相适应,可以预见,养殖界追求生态、自然成熟的养殖模式必将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很多种鸡场考虑到生产成本,忽视了霉形体(支原体)疫苗的使用。霉形体病对鸡的生长速度起到很大的影响,光吃料不长个,对养殖户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从而会减少利润空间。
使用霉形体疫苗对种鸡及雏鸡死亡率影响不大,但是,会给种鸡厂种鸡带来0.8元/只以上的生产成本,一般负责任的大种鸡厂还是会考虑使用的。是否购买种鸡初产雏苗来之于雏苗价格的计算。初产苗一般生长均匀度较差,而且,种鸡前期初产蛋受精率较低,会带来受精率越低,孵化出壳率越低,相应会带来雏鸡饲养成活率越低的连锁反应。总之,养户购买雏鸡时也应像购买其他商品那样,充分考虑其性价比,尽量避免单纯地从价格去考虑是否合算,而是要充分考虑在今后的饲养中可能出现的预期,避免更大的损失。2.育雏:
(1)低温育雏:第一周龄时将育雏温度调在26~28度,此温度育雏不但可以让雏鸡提前适应常温,提高雏鸡的自然抗体,还可较大幅度降低养户的升温成本。
(2)立体育雏:长期从事养殖者基本上都清楚,在育雏室内升温时,距地面二十厘米与距地面一百二十厘米比较,一般上下温差在4~5摄氏度,有的甚致更高。立体育雏也就是充分的利用了上部的高温部位育雏,达到了降低育雏成本的目地。
(3)自身升温:专业人员都清楚,鸡的正常体温在41.5~42度。在实践中发现,雏鸡出壳十余个小时后,就能够逐步地起到自身调节温度的作用,此时将育雏温度设定在26~28度,利用雏鸡的高密度立体法育雏,在室外温度12~15度左右时,一般雏鸡在2日龄后就不用考虑升温费用。(4)饲料营养:育雏阶段合理降低饲料营养不但可降低饲料的成本,而且可减轻育雏阶段白痢与球虫病的易发性。采取1~3日龄时,饲料蛋白含量19~21,3日龄后分阶段逐步递减,到25~27日龄时,饲料蛋白含量可递减至13~15%。在育雏阶段,根据几种因素综合考虑改进育雏方法,可大大降低育雏成本,特别是升温成本,与设定32~35摄氏度高温平面育雏相比较,最少可降低育雏
成本85~95%以上。
3.育成:
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动物们发病都有它们的发病规律与周期。以鸡为例,1~25日龄,白痢易发阶段。15~45日龄,球虫易发阶段。28~40日龄,法氐囊易发阶段等等。在养殖过程中,鸡群如被病菌感染后,会增加药物成本,提高死亡率,带菌鸡生长缓慢,相应又提高了饲料成本,那么,怎样做才能减少病源的发生呢?我们在长期的养殖生涯中总结,养殖业要做到低成本、高效益,一般做到如下几点:(1)坚持自然、生态原则,在饲养过程中,以提高鸡的自然抗体为目地,保证畜禽心、肺发育与身体生长形成正比,可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2)在日粮中配比一定比例的粗纤维,保证在禽体内形成一定的高纤维碳水化合物,多种细菌在禽体内高纤维碳水化合物的运动中,难以存留,减少了发病机率。(3)为防止养殖场地的菌、毒污染带来的养殖难度,除杜绝外界带菌、毒鸡源进场外,还要有“稳”字当头的原则性,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打可不打的疫苗坚决不打。
(4)饲养周期150日龄达到自然体成熟,同样的体重标准,同样的饲料,全程耗料20~30斤/只(按85%的出栏率,其中有15%死淘率的耗料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解答,我们认为,这与地理环境好坏、饲养员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饲养周期长,特别是育成阶段,可采取早晨喂7成,中午8成,晚上9成饱即可,育成阶段实为“吊架子”阶段,此时根据饲养员的负责程度,饲料成本伸缩性特别大。
5.现状:现实生活中,养殖户想靠养鸡致富,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消费者则想买到质优价廉的鸡,花较少的钱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如何平衡买卖二者之间的供求矛盾,最大限度适应买方市场,是所有养殖专业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突破高质量---禽体自然成熟、高投入---斗米养斤鸡、高风险---惧怕疫病侵袭不敢形成规模养殖等“三高”瓶颈,应该是每一个养鸡者首先要解决的课题,只有突破了这个瓶颈,才可能真正找到可持续发展,长期致富的科学途径。
6.放养鸡免疫程序参考,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免疫没有发生过的疾病疫苗,避免污染放牧地生态环境。
(四)地面厚垫料散养------发酵床养鸡技术
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活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生长物质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制剂,以达到调整体内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微生态制剂微生物生长促进剂;是由活体微生物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它可通过动物消化道生物的竞争性排斥作用,抑制有害菌生长,形成优势菌群或者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功能来预防疾病,从而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微生物生长促进剂是指摄入动物休内参与肠内微生物平衡,具有直接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及促进动物生长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培养物。
有益微生物内部生产繁殖,能产生各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未
知促生长因子等,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可促进动物生长和提高生长性能。
(1)在蛋鸡饲料中的应用
在蛋鸡饲料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提高产蛋率和蛋品质,同时可改善饲料利用率,提高饲料报酬。有研究表明:在蛋鸡日粮中添加0.4%HB-1增菌素,产蛋量提高4.6%,产蛋率提高2.4%,死亡率下降2%。EM蛋鸡饮水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蛋率提高10.4%,产蛋量提高1.1%;在蛋鸡饲料中添加EM制剂也发现蛋重和产蛋率均有提高,并且降低了耗料量。用1%EM处理蛋鸡饲料,结果产蛋率和蛋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7.8%和2.6%,而料蛋比比对照组降低12.5%。用生态宝(酵母菌、链球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复合制剂)饲喂蛋鸡发现,试验级产蛋率比对照组提高10%,而腹泻率下降12.7%。在蛋鸡饲料中添加0.2%的加酶益生素,试验组产蛋率比对照组高4.5%,蛋重比对照组提高0.7%,试验组比对照组是提高饲料报酬8.8%,死淘率降低1.7%。
2.在雏鸡饲料中的应用
在雏鸡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提高雏鸡成活率、日增重及饲料报酬,同时可降低雏鸡腹泻等肠道疾病的发生率。有报道,应用乳杆菌(LB-9703)微生态制剂对出壳雏鸡进行鸡白痢预防,试验证明,LB-9703可有效地预防鸡白痢,减少死亡,显著提高育雏鸡存活率(存活率达到97.0%-98.1%)。在雏鸡日粮中添加鸡源乳杆菌后,结果平均日增重提高24.4%,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后,添加乳杆菌组雏鸡较对照组死亡率降低20%。
3.在肉鸡饲料中的应用
肉鸡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提高肉鸡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死亡率。有研究:在肉鸡日粮中添加0.5%的益生素,鸡血液球蛋白水平提高,血氨减少,鸡的抗病力增强。
4.使用方法
(1)饮水:菌液1:红糖1:兑水200-500倍液用于家禽畜;病弱动物可按每公斤体重1-2毫升灌服纯菌液。
(3)圈舍除臭:用喷雾器兑水200-300倍稀释液,对畜禽舍地面、墙壁、舍顶、排水沟等设施进行彻底喷洒,每隔3-7天喷洒一次。
现代肉鸡的早期生长速度比过去的肉鸡快得多,一周的体重大约是初生重的3倍~4倍。正确地做好前几天的育雏工作,使雏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益爱牧活性液养殖肉鸡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达到肉用仔鸡的生长潜能,必须使雏鸡有一个好的开端;为了使食欲得到尽早发育,重要的是管理好肉鸡舍环境,确保雏鸡采食到足够的益爱牧活性液饲料,饮用到足够的水。
在这样的环境养出的鸡:疾病的发生率低、料肉比高、无污染药害残留、提高产量和质量,纯属绿色食品。
(二)发酵床养鸡原理
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里,生活着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细菌,我们称它们为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有益的也有有害的。EM菌就是当地多种微生物的混合群,EM菌有生命力和适应性,有很强的分解能力。然后把这个菌放到鸡舍里面,通过这个菌的活性来分解鸡粪,达到鸡粪无排放,零排放的目的。
鸡的消化肠道比较短,粪便率还有70%左右的有机物没有被分解。那粪便怎么处理呢,它水分大,有机养分高,如果不及时的分解,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发酵床是将鸡排出的粪便,被发酵床上的EM菌分解并成合成菌体蛋白。鸡吃这些菌体蛋白补充营养。减少饲料的喂养量。而且EM菌充分的分解粪便,减少鸡舍有害气体量,鸡舍不会有臭味,同时能够有效的防止寄生虫的传染,减少鸡的发病率。
(三)发酵床养鸡的鸡舍建设
1、鸡棚根据自己养殖需求来建设,长宽比例在5:1。
2、建设鸡棚考虑通风。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能够正常保证温度15到23度之间。
(四)发酵床的制作
发酵床的主要的原料可以是稻草和秸秆以及稻壳、木削,先将稻草或者秸秆切到10到15公分长,一般的我们经常铺10到15公分厚。再按稻草总量的5%,撒上没有污染过的土,和0.3%的粗盐,再按每平方米0.5斤的配种好的菌液洒上去。这里要特别注意,当发酵床做好以后,不要立即把鸡放上去。先进行前期发酵,发酵好了,大约一周以后可以放入雏鸡
(五)注意事项
1、经常饮用1:200倍的EM稀释液,喂养EM发酵的饲料,能够提前分解饲料的营养成分,便于鸡的充分吸收。
2、鸡放养的密度要掌握好,密了以后单位面积粪太多,发酵床的菌不能有效分解粪便,每个平方米五到六只。
3、EM菌需要潮湿的环境,观察发酵床的湿度,可以在喷洒1:200倍EM稀释液。湿度控制在30%左右。
4、密切注意益生菌的活性:必要时要再加入1:50倍EM菌液调节益生菌的活性,以保证发酵能正常进行。
5、禁止化学药物:鸡舍内禁止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类药物,防止杀灭和抑制益生菌,使得益生菌的活性降低。
6、必须注意通风换气。
7、正常防疫。
(六)发酵床养鸡技术在我国推广的必要性
我国是养鸡古国,又是一个养鸡大国,农业科技史表明,我国养鸡的历史至少已有8000年了。1996年全国鸡的饲养量为28.02亿只,禽蛋产量1953.97万吨,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位。人均鸡蛋产量11.36公斤,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48公斤),人均禽肉(主要是鸡肉)9.45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10)。中国养鸡业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目前普遍采用的畜禽粪便处理利用方式主要有禽粪干燥法、发酵法、禽粪沤制产沼法和堆肥还田法。这些方法尽管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养鸡业污染,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畜禽粪无害化和资源化。鸡粪处理的难点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鸡粪的商品价值较低,另一方面,鸡粪的含水量高粘度大、杂质多、气味大,加工处理难度很大。全国约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畜禽粪污一般未经任何处理就地排放。上海市1991-2004十四年间,先后投入了2.42亿元进行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但十多年的畜禽污染治理的得到的教训是投入高、效益低,资源未充分利用,畜禽污染防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得到的启示是畜禽污染治理达标排放之路是走不通的,只有资源化循环综合利用才是根本出路。
放牧养鸡虽然有着饲养密度小、活动空间大、空气环境好,鸡的行为能够充分表达,体质健壮,抵抗力强、产品质量高、风味佳等特点,但放牧养殖对土地面积、养殖环境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如要有广阔的林地、坡地、果园等条件,在人口稠密地区比较难以解决,缺乏普遍推广的意义。
我国的养鸡业,必需走生态、环保发展之路,才能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才能摆脱疫病药残的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禽产品安全的问题,生产出绿色有机食品。探索出既能体现动物福利,又能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养鸡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发酵床养鸡技术就是一种行之有效,更为合理的生态养鸡技术,既做到了鸡粪的有效处理,实现了零排放、无污染、无臭味,又为鸡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生态环境。鸡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生长快、产蛋多、蛋的品质好、生病少,用工、用水、用料大为节省,养鸡的效益显著提高。
制作发酵床:(新兴的环保养鸡技术)
有益菌:有益菌可以繁殖大量有益微生物。有光合菌、乳酸菌、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基本材料形成复杂稳定的微生态系统,以鸡粪为食耳制作技术例解:制作一(40cm厚×40m2)的发酵床,约需稻壳(木削更好)1800kg,玉米面70kg,
EM微生物菌群10kg
红糖10kg三种按添加500倍水稀释
食盐3kg
新鲜生土150kg
制作顺序:稻壳铺地面→生土撒在上面→再撒上玉米面→将EM菌﹢红糖﹢食盐﹢500倍水稀释液泼洒其上→充分搅拌均匀混合→调节水分含量到25~30%~密封发酵→约24h开始升温→48h中心温度达60~70度→5天后温度开始下降→待温度降至40摄氏度即制作成功→摊开40cm厚度即可开始养鸡。
鸡舍场址选在光照、通风良好处,与普通鸡舍区别在于:分地上式---旧鸡舍四周用旧砖块砌40cm高的挡土墙…….地下式----将地面下挖40cm深…..最佳垫料为不易分解的木削、稻壳,多加点玉米面粉生土一定是没使用过农药的新鲜土。
注意:需要控制密度:雏鸡10~15只/m2;成年鸡5~7只/m2;比较合适;舍内温度控制在15~230C;适度,表层垫料保持25~30%,手握成团,但握不出水;过小时添加菌液;过大时通风,用耙子耙翻,也可补充干垫料。
饲养量保证在正常量的80%,喂8成饱!日喂两次。待鸡出栏后,翻出15~20cm的垫料堆在一边作有机菌肥。再加入等量新垫料继续使用,可连续使用1.5年。
(五)改善鸡场的环境是办好鸡场的关键
消毒场区总体布局上凡进的车辆、人员都需经过消毒池、消毒问或消毒走廊,饲养员进人生产区还要有第二道消毒池或消毒问,外来人员或非直接饲养管理人员不能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生产区的要换消毒胶鞋、工作服,有条件的还要洗澡更衣。场内生产区划分为净道和脏道,饲料车和饲养人员走净道,粪车走脏道。防疫消毒不能对外人紧(是对的)对内部松,因为接触鸡最多的还是本场的饲养人
员,一定要严格要求,鸡场工作人员家里不能养鸡。
改善饮水设备
要重视饲料卫生饲料加工、储存、运输、饲喂过程中避免病菌污染也是搞好综合防疫措施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有的鸡场的饲料场或饲料间距堆粪场很近,中间隔离不严。有的场在鸡舍工作间里拌料,而病鸡、死鸡就扔在工作间地上,这就很难避免污染饲料。发霉变质的饲料不许进入配料车问,发霉的饲料不单是降低营养的问题,重要的是使鸡消化能力减退,肝脏机能和免疫机能下降,容易诱发其他疾病,使生长发育受阻,产蛋率、种蛋孵化率、饲料效率下降。发霉料对鸡危害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于新建场场址选择问题
新建鸡场除要选择地势高、便于排水、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电源比较方便等条件外,不要再在大中城市近郊区、工矿企业和人口比较稠密的附近建大中型鸡场,因为农村建设事业发展很快,几年以后鸡场与附近工矿企事业、居民矛盾突出时鸡场有可能无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