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与几个多年不见的中学挚友聊天,说起当年的情形,有个同学说:“有次听你和同桌聊天,好像说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吧!你说,最喜欢田园风光、田园生活,葡萄满架,花果满树。最好有个后花园,种花,种菜,各色果树,果实香满枝头…想吃了,伸手可及,惬意极了!”生活庸碌,当年畅聊的这些,我已不复记得,似乎也忘却了少年时代所拥有的纯净美好、田园牧歌般的人生理想。这回忆深深触动了我,儿时的记忆便顷刻间涌来,一时兴起,信笔写写记忆中“奶奶家的小院”。感谢友人文字润色并提供部分网络配图。
——引子
陕北高原纵横着梁梁峁峁、沟沟坎坎,奶奶家就坐落在延安市富县交道塬上一个小村落——景村。奶奶家住在最东头村里的小学校和果园的边上、硷畔的下面。奶奶家的小院,是我小时候的乐园,有我人生很多的第一次,有写不尽的趣事和暖情。
记忆中奶奶家的小院子很大很大。院子外的小硷畔,有水桃树、毛桃树,水桃树的果子熟透了很好吃,特别是香气,浓郁成熟别具魅力。大门口左手,有一棵高大的核桃树,这里是我们小时候的“树屋”,那么高大的树,真不知道小小的我是怎么上去的!哥哥带着我们小孩子们常常爬到树上乘凉,讲故事、吹牛皮。每年挂果后,核桃慢慢成熟饱满。从带着绿皮的嫩核桃开始,我们就开始一直吃呀吃呀,满足了望眼欲穿的唇齿之盼、口福之想,真正“舌尖上的美味”。
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喜欢做手工,他用自行车链条做的火柴枪,成为小伙伴眼里的至爱珍宝。大家东跑西颠,“冲啊杀呀”,少年“小英雄”的童真弥漫在山沟里。新核桃嫩嫩的,有一股清甜的香气,我最喜欢吃。小小的哥哥不知从哪儿打制出了一把核桃刀,带着弯刀,坚锐的刀尖,将核桃一破为二,刀刃朝外的刀身,轻轻一旋,就露出乳白清香月亮般诱人的果仁,一大口咬下去,唇齿生香,笑意溢上我的小脸、流淌在心田!
院子座西有三孔窑洞,我就在小院中间的窑洞里出生。后来,又在大门正对面盖了几间瓦房。从我记事开始,便住在这瓦房里,窑洞用来储藏粮食、水果,也变成我们捉迷藏、做游戏、过家家的又一个“秘密基地”。
奶奶喜欢种花,一年四季不败。更栽着各色果树葡萄、苹果、桃子、杏子、红枣、梨,样样好吃。那棵“龙眼”葡萄树是最难忘的。冬天的枝藤在黄土的怀抱沉睡,夏天的葡萄架爬满大半个院子,阳光投射下来,树下花影斑斑。春天的时候,葡萄出土、上架,看着嫩嫩的芽儿绽出,小小的花蕾绽放,独特的花香释出,青青的果粒渐渐变成绯红浅紫,红玛瑙般鲜脆甜美,紫玛瑙般浓郁饱满。
不知不觉上小学了,我跟着妈妈去了她执教的学校。交通不便,便不常在奶奶家待。特别读了初中高中,更不常回去。爷爷把一串一串剪下来的葡萄放在窑洞里,藏着守着、盼着,眼巴巴等着我们,却常常要一直等到春节。而藏在窑洞的葡萄早就等不及了,耷拉着脑袋有点儿蔫了,不过依旧香甜。想着爷爷奶奶在这简陋的窑洞里,弯腰、翻捡,盼着我们的情状,不禁黯然神伤。
陕北的冬天很冷。葡萄每年除了修剪,还要上架、下架,出土、埋土。而那时候爷爷年事高了,已无力承担此等繁重劳动,就把这棵葡萄树砍掉了。我记得这棵树的大根盘在院子里留了好多年,每年都有隐芽发出枝叶,像一盆大气有度的盆景。我常常想,如果那时候我们能常回去和爷爷奶奶啦啦话,给葡萄浇浇水,施施肥,剪剪枝,梳梳果,上上架,摘摘果,那这棵树也许就能留到现在了——那可就是名副其实的珍惜的“老藤”了!现在想来,痛惜不已。
除了葡萄,爷爷种的南瓜脆而坚实,刀砍而不能;上锅一蒸,金澄澄的冒着热气,清香扑鼻,面而不干,甜润而细腻。做成瓜面、米面、南瓜饼、南瓜粥,都是陕北人家既寻常又馋人的美食。南瓜收了放在窗台上,是农家小院的秋日盛景。遇到好吃的南瓜,便择其优、留其种,用最朴素的方法,践行了“实生选种”的良方。年复一年,经年不懈。老人家的南瓜籽成了亲戚乡邻争相传播的种籽,更是我记忆中的臻味之选,每次想起来都勾起远行游子的丝丝的乡愁。
奶奶家还种了花椒树,每年八月十五前后红枣熟了的时候,也该摘花椒了。妈妈和姑姑踩着梯子边摘边聊,中间忍不住伸手摘颗红枣扔到嘴里,但总是会被“麻”到。被“麻”到了,赶紧“呸呸呸”地;再摘颗枣儿塞进嘴里,慢慢唤醒麻木中的味蕾。想起当年的情景我常常忍不住哈哈哈地大笑,可又常常笑不出来。身体感官的麻木有望复苏,精神的麻木最难唤醒。从那“麻木”的感觉,不禁联想到“国民性”,而且似乎千年不衰,传延至今,令人震惊痛惜。生活中的各种况味,苦辣酸甜咸苦鲜,能有所体味便是还在呼吸、喘气、活着;如果所有的味道都被“麻木”主宰、被“麻木”掩盖,顶着行尸走肉的躯壳,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过大年,是儿时最大的盼望。穿新衣,戴新帽,贴对联,剪窗花,磨豆腐,蒸豆包,杀猪宰羊、炸油锅……还有一种小米面烙制的陕北特色美食“摊黄黄”,百吃不厌。不知道我在这小院里度过了多少个春节——这里,永远都有最浓的年味、最醇的亲情。
夏日的繁星下,冬日的火炉边,爷爷会给我们“讲古”。妙趣盎然的各种历史故事、英雄好汉,不知爷爷从哪里听来的,记得那么真切,讲得那么惟妙惟肖。我们都听得着迷,天天缠着爷爷讲。在幼小的心灵里,那些故事无形中播下明是非、知善恶的种子。
奶奶活得不像一个农村的“小脚老太太”,而且更加清明通达。虽然不识字,却懂得读书的重要。她和爷爷经年劳作,逃荒、卖地、当长工、扛短工,忍饥挨饿,含辛茹苦,积劳成疾;再苦再累,他们都坚持一定要让爸爸读书。奶奶说,读了书,眼就“亮”了,心就“明”了。奶奶有很多“名言”,我称之为“奶奶语录”,往往成为我人生路上困惑时的启迪与滋养。奶奶说“话是开心的钥匙”“理越辩越明”,奶奶还说“为人做事要摸着良心”。奶奶说“向前的路是黑的,但人人都得向前望,‘抓挖’着朝前走”。饥饿的年代,奶奶这样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要我们挺胸做人,“才不枉来人世一遭”。她老人家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懂得最深刻的道理和最本真的文化。“奶奶语录”简单朴素,却充满常识和哲理,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而历史早就反复告诫人们,如果哪个年代丢失了“常识”,一定会付出惨痛而可怕的代价。
奶奶也会生气,也会吵架,也会骂人,但我记得她好像从来没有和爷爷红过脸。也可能吵过、闹过,反正我记不清楚了,惟存她老人家的温情满满、慈爱满怀。奶奶骂人,常常是骂骂院子里的鸡,骂骂猪圈里的猪,甚至骂骂聒噪的乌鸦、闹人的鸟儿,或其它猪狗不如的畜生,好不痛快!那情形,至今想来,仍然令人忍俊不禁。写到这儿,突然,想起延安清凉山上弥勒殿著名的对联:开口大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爷爷奶奶离世的时刻,我没能陪在他们身边,没能守在他们膝下,没能立在他们眼前,没能最后一次牵到他们的手,没能见他们最后一眼。终身抱憾啊终身抱憾!每每想起,便悲从心来,泪不能已。
挚爱亲朋的离去,是心中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联想到“疫情”“时艰”,多少同胞百姓的离世,让人难以呼吸…写到这儿已是泪流满面,痛不能语……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珍惜、被歌颂,每一个生命的陨落都值得好好去追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子重新规划,家里盖了新房,爷爷奶奶住进了依旧花果满园的新院落。“奶奶家的小院”便渐渐败落。每次我回去都一定要去老院望望,走走,看看。听听风,听听雨,听院里流年的窃窃私语……老院也在这样的目光中渐次凋零:窑洞坍塌,花木枯泽,杂草丛生,落叶满地。核桃、大枣、苹果、桃李杏,各色果树都渐次被砍光了。窑洞上面的小学校,已破败得不堪一用,果园的各色果树也全部被砍光了。我记忆中花果飘香、书声朗朗的“景村”已经渐行渐选,惟余抹不去的幽幽思念、满满怀想。十年育树,百年树人,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泽丰后世。
“奶奶家的小院”一边在离我远去,一边又在向我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真切。每个人记忆中都有自己的“百草园”,那是我们成长的精神家园。在奶奶家的小院,种花,种菜,种果,果满枝头…想吃了,伸手可及,惬意极了!奶奶家的小院对于我的意义,不亚于“百草园”之于鲁迅先生的意义。还有那些在小院里,葡萄架下、煤油灯前读书的时光,孱弱而倔强地,为生命照进了星光点点。
奶奶家的小院,我永远的精神乐园。
lin于杨凌雅苑
2020.3.24草成
2020.3.26再改
2020.3.2705:08配图
2020.3.2709:39增补
2020.3.2713:31改定
2020.3.2816:39终稿
故乡是延安
小院今日的模样
老院子老房子系列
这是后来第二次搬家后的老房子,是文中提到的小学校整修后的院子。奶奶家的小院就在这个老房子下面,可惜没有留下照片,憾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