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案例:福利中心可单方解除寄养合同

记者:如何看待陈某与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收养关系纠纷案?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抚养协议》尾部“于2021年7月14日(不)终止抚养协议”为陈某亲笔书写,其中“不”字事后添加的痕迹明显,陈某如无意解除协议并无需书写该内容,故可认定双方自愿解除协议。退一步,即使双方未合意解除协议,福利中心亦有权单方解除。《抚养协议》实为寄养协议,根据《家庭寄养办法》第二条规定,家庭寄养指的是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也即寄养是委托抚养行为。参照适用有关委托人任意解除权的规定,福利中心有权随时单方解除协议。此外,综合各种因素考虑,陈某并不适宜照料于某,并且张某已与陈某离婚且放弃对本案权利的主张,故陈某继续履行协议的主要条件已经丧失。陈某要求福利中心继续履行协议无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THE END
1.儿童家庭寄养协议书范本简单版经管文库(原...儿童家庭寄养协议书范本【简单版】甲方(福利院):___乙方(寄养人):___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爱幼护幼的...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878404-1-1.html
2.市儿童福利院弃婴(幼)儿家庭寄养程序1、寄养家庭向我院提出申请,经审查后,提供相关材料,确定寄养家庭,并签定家庭临时寄养协议。 2、寄养选配成功后,且申请人对选配结果无异议的,由市儿童福利院组织人员到寄养家庭进行实地调查。经核实,符合寄养条件的家庭,进入适应期,适应期一般为3个月。适应期满,具备寄养条件的,签定正式家庭寄养协议。 http://smzj.zaozhuang.gov.cn/zzsetfly/201803/t20180307_121841.html
3.寄养儿童须一星期体检一次民政部日前颁布《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广州作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已从今年5月起正式启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程,采用适当的资金资助方式,让这些孤残孩子走入家庭,体验真正的家庭温暖及父母之爱。目前,广州的家庭已经可以向儿童福利院申请把这些失去家庭爱护的孩子寄养在自己家中。 https://news.sina.com.cn/o/2003-10-31/09141029238s.shtml
1.寄养协议书范本(通用10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协议书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签订协议书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纠纷。大家知道协议书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寄养协议书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寄养协议书 1 甲方:___ 乙方:___ 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爱幼护幼的优良传统,使不幸孤儿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塑造儿童健康心理和性格,维护...https://www.yjbys.com/xieyishu/fanben/1985142.html
2.收养协议书(通用11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需要使用协议的场合越来越多,协议对双方的事务履行起到积极作用。协议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收养协议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收养协议书 1 甲方(送养人): 乙方(收养人): 甲方夫妇同意送一 月女婴取名为 给乙方夫妇收养。为了保证被送养的子女的幸福成...https://www.oh100.com/a/202211/5556771.html
3.收养协议书(通用15篇)收养协议书(通用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用到协议的地方越来越多,签订协议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起来参考协议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收养协议书,欢迎阅读与收藏。 收养协议书 1 甲方(收养人):___ 乙方(送养人):___ 甲乙双方就收养___...https://www.jy135.com/xieyishu/962668.html
4.合肥寄养儿童被虐视频疯传,福利院:解除寄养协议当事人道歉5月18日,一则“合肥市儿童福利院两寄养儿童被虐待”的视频在网上不断发酵,视频显示,一男一女两名儿童被寄养家庭的两名女子踩手指、用木棍抽打。5月20日,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熊姓主任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被虐待的两名儿童均是智障儿童。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33260
5.沈阳市儿童福利院为6名儿童招募寄养家庭,要求主要照料人大专以上...在对寄养家庭的评估方面,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介绍,有寄养意向的家庭需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将由专业人士进行详细寄养评估,此后工作人员还要开展实地探访工作。最后,根据审核意见,与寄养家庭签订寄养协议,对寄养期限等作出明确规定。 为应对在寄养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设立1至3个月的缓冲期,同时儿童福利院将配套开展寄养家...https://www.cqcb.com/xindiaocha/redian/2022-06-01/4904505_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