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创立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鼓励国内作家参与儿童文学创作,至2007年已是第27届。陈伯吹先生被誉为“东方安徒生”,他创作并翻译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国儿童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作品简介】:
《一只想飞的猫》发表于1955年,是一篇针对建国初期某些娇生惯养的儿童骄傲自大、好逸恶劳等缺点所写的讽刺故事。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只“想飞的猫”的形象。这只猫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只因抓住了几只老鼠就到处自吹自擂,说什么“我一伸爪子就逮住了十三个耗子”。他盲目地逞强好胜,吹嘘自己是赛跑健将、歌唱家和打鱼专家,甚至幻想能够飞上天去,可他却不愿学习,认为“我要飞,就能飞!只有那条笨驴子,不论做什么事,总得先刻苦学习一番,我可用不到!”作者将幻想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在这只顽皮的猫身上非常巧妙地表现了淘气儿童的性格。由于作者熟悉儿童,作品中的许多细节,准确细致地表现了儿童在特定状态下的微妙心理。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细节,这只“想飞的猫”骄傲虚荣、好逸恶劳的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
在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的《一只想飞的猫》的作品集中共收入作者陈伯吹先生的十部作品,包括有《阿丽思小姐》、《落潮先生和涨潮先生》、《一只想飞的猫》、《骆驼寻宝记》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想飞的猫》。
这部作品主要讲的是一只骄傲自满、好逸恶劳的猫,整天向别人吹嘘他的捉老鼠本领,取笑别人的短处,顽皮无礼,他盲目地逞强好胜,吹嘘自己是赛跑健将、歌唱家和打鱼专家,甚至幻想能够飞上天去,可他却不愿学习,最终摔了跟头的故事,充满了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猫不切实际地吹嘘自己一伸爪就能逮住13只老鼠。把别人弄倒了,连“对不起”都不说,就若无其事地走了。它不抓老鼠却去抓蝴蝶,它本想捉弄蝴蝶,反而被蝴蝶捉弄了,蝴蝶飞走了,猫抓不到蝴蝶就把气撒在别人头上,它把向日葵撞得东倒西歪、头昏脑胀,把鸡冠花的腰也给弄折了。明明自己不会钓鱼,却吹嘘自己是钓鱼高手,用尾巴去钓鱼结果被咬得血淋淋。自己不会飞却和麻雀去比飞,它想:从下面飞上去不行,从上面飞下来总行了吧?于是爬到树顶要飞下来,结果摔了个“四脚朝天”,好久好久爬不起来。
小麻雀说:“可不是,他的眼睛长在头顶上,瞧不起人!”
可是喜鹊诚恳地说:“让我们大伙儿帮助他。眼睛还是长在鼻子两边的好。”
还有作品的童话语言充满幽默性和讽刺性,猫对鸭子和公鸡的嘲笑,以及公鸡、小麻雀对猫骄傲自大的讽刺,语言生动,把这只“想飞的猫”骄傲虚荣、好逸恶劳的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
“你是女教师吗?猪八戒照镜子自己看看,像吗?”猫毫不讲理地说。(对鸭子)
“不错,我知道你还是个跳高健将,能够从地球跳上月球!”公鸡故意这样夸他。
“喂,亲爱的猫先生!我请教你:你尾巴上挂着的是什么?可是一朵大红花?今天是什么日子,你打扮得像个姑娘似的?”小麻雀说。(猫受伤之后)
生动的语言把故事描绘得非常美丽而且又有教育意义,孩子们在开开心心地阅读中自然也明白了“骄傲自满、自吹自擂的下场”道理。作品中丰富的童话性为孩子们所接受,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品中的教育启示:
《一只想飞的猫》是一篇针对建国初期某些娇生惯养的儿童骄傲自大、好逸恶劳的缺点所写的讽刺故事,但是在今天对于教育者和家长仍然有一定的教育启示。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居多,部分家长的溺爱使得有些孩子养成了不爱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甚至造成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讲礼貌,以及同伴们的厌恶。所以这部作品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给家长一定的警醒,希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注意到孩子某些方面的不足,并可以避免孩子养成骄傲自满、好逸恶劳的恶习。想飞的猫最后摔个半死,也暗示了孩子们这些恶习的后果,如果家长和教师不加注意,就会给孩子们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造成更为严重的恶果,古往今来自以为是的人都不能干大事,只有谦虚的人才可能有成就。所以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让良好的习惯陪伴孩子的一生。
另外,这部作品对教育方法上也一定的启示。在文中,我们不难发现,鸭子对猫的态度是纵容的,就算猫嘲笑她像猪骂她是“扁嘴”,鸭子也没有过多的责骂,还是很客气、很有耐性地对待猫。但我们应该知道,鸭子的好心肠,有时候却鼓励了猫的恶作剧。对猫的教育是不利的。公鸡、鹅、小麻雀虽然是声色俱厉地给予批评,但是却更加激起猫的反叛情绪。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帮助孩子们纠正自身的缺点的时候,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故事中的喜鹊是先让猫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从而让猫在它自身的实践中懂得“骄傲自满”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很重要。
“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一切都从孩子的需要和需求出发”,冰心曾对作家陈伯吹有很高的评价:“他写过、译过许多作品,用的都是儿童能理解接受的文学语言,浅显、细腻、活泼,足见他是深入到过孩子群中,在这点上我自叹不如。”在陈老的作品中切实体现了这样的文学创作思想,这是一个文学大师能为儿童一生所付出的关爱。然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样也从事着儿童教育事业,我们的所作所为同样也需要实践这样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