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要讴歌斑羚群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语文阅读理解题高分训练法
一、筛选信息类
筛选信息,从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词语或句子。
同桌是一个勤劳的人同桌是一个节约的人同桌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同桌是一个怎样的人?勤劳+节约+热爱读书
二、深层含义类
对文中字、词、句、段、篇的主旨的理解都属于深层含义类题目。
下面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近年中考记叙文的部分标题,从中可窥见一斑。
标题
核心转化点
深层含义
《词典的故事》
词典----知识
渴望知识
《搭桥》
桥----人际沟通
《被遗忘的稻草》
遗忘----渴望实现
稻草渴望自我实现
《父亲的眼神》
眼神----期待
期望、期待
主旨在文中出现的形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主旨在文中
出现的形式
1、强烈感叹式的抒情句子;
2、对人对事作出评判的议论句子;
3、主人公在关键情节中自我感悟的句子;
4、人物之间触及人生哲理的对话;
3.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首先找到词、句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词、句所在的段落表达的含义,再从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例如《济南的冬天》中“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中“慈善”一词的含义,就要结合全段的内容去理解------作者写老城在阳光的照耀下、小山的包围中,暖和安适的状态和人们并不急切地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我们可以得知济南的冬天不像其他的北方城市那样严酷。那么“慈善”在这里就是一种形象化表达,应理解为“温暖、舒适”。
慈善=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样的温暖=温暖、舒适
三、审美鉴赏类
标题、词、句、段等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以及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等都属于审美鉴赏类题目。
1、下列词语\句子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a.从用词角度有以下几种答题套路:
用词基本的回答模式
动词生动地表现不某人或某物的情状或特点
形容词细致地描摹出某人或物的特点或心理
叠词营造一种节奏感强的音乐效果
拟声词让声音再现,让人身临其境地体会
如《背影》中“蹒跚”、“探身”、“攀着”、等动词就生动地表现出父亲对“我”的挚爱深情。(“蹒跚”等词语表现了父亲行动的艰难,为了给“我”买几个橘子,不辞劳苦,体现出父亲对“我”的挚爱。
B、有关人物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写出不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表现不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如《散步》中“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不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这时的“我”应如何决定呢?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当时的精神品质。(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当时矛盾的心理心理状态,表现了“我”人到中年肩负的责任。
C、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2、烘托气氛。3、造成悬念。4、引起读者的兴趣。5、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最后一课》中“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在操练”一句,就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暗示了“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
D、句子(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答题套路一般有以下几种:
句子在两个情节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句子在结尾附近——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的作用即为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题套路:运用XX的修辞手法,使“……”(套修辞作用),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优秀教师(怎样)的情感。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拟人——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借代——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夸张——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啊(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感情。
反问——鲜明强烈地写出了(什么观点、态度、情感)。
如《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运用了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答题套路:运用了XX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烘托或突出了……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附: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衬托——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或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象征——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如高尔基的《海燕》主要运用象征、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作用是含蓄,深刻地表现出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4、文中的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简要分析文中的XX这一人物形象)
首先将题目代入原文,检索哪些段落是对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对这些段落逐一概括,提取其中的有关词句,舍去相同性格,罗列不同性格,最后将提取出的词句加工、概括成答案即可。
如《故乡》中通过“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杨二嫂”尖刻、爱占小便宜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其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表现出来。)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伤仲永》
一、解释划词的含义答案
1、世隶耕属于
2、未尝识书具曾经
3、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就:完成
5、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11、泯然众人矣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比
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14、伤仲永哀伤、伤感
15、养父母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17、从先人还家回
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20、固众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写
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孙权劝学》
一、解释答案
1、卿今当涂掌事当:掌管。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但:只。当:应当。见:了解
4、孰若孤孰:谁
5、蒙乃始就学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
二、翻译下列各句答案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4、少顷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
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坐”同“座”
8、妇抚儿乳抚:抚摸。乳:喂奶
9、众妙毕备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少:稍微。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走:跑
15、群响毕绝毕:全。绝:尽、消失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答案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夸父逐日》
1、夸父逐日逐:赛跑
2、河、渭不足河:黄河
3、弃其杖其:自己的
4、化为邓林为:成为
二、中心思想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狼》
1、止有剩骨止:通“只”
2、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10、止增笑耳止:通“只”。耳: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