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本书是【卫英土所著的《客客生活十五年》原版(英文版)
下面三本(一)、(二)、(三)兰封面为福建古藉部主任刘大治手抄线裝夲(复印件)。
郭敦牧译刘大治手抄夲应为1994年。(当时珍藏于县图書馆)。1996年蓝坤书译,中文手工编印夲(由统战部等有关部门工作参考)。二种译夲均出自卫罗兰送给县教会的英文版原一著。
这是丁立隆在2017年翻译的、由周显贵长老作序的中文版《华南客家十五年》。
2017年11月19日,美国南加州中华高校校友会联盟召开年会,表彰了杰出华人。这是在该会庆典上的照片和视频。大家热烈祝贺丁立隆先生因翻译《华南客家十五年》及其他文学成就获得"杰出文学家奖"。
翻开《华南客家十五年》,就看到卫英士牧师从心底发出的热爱中国的声心。
1911年10月9日,弗兰克.卫英士牧师一家四口在告别美国加州的父母亲人后历经磨难,终于平安到达中国。他们先乘轮船到汕头,和当地的基督教浸礼会的康贝尓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选择了到神遴选的圣地一一上杭去传播福音。
沿汀江溯流而上,卫英士牧师一家看到1911年秋季的汀江两岸风景如画。
这条客船在江面上缓缓地逆流而上,他们在甲板上悠悠地将风景欣赏。时值深秋,江岸两边的山顶上依然翠绿如玉。高耸入云的大树挺拔雄壮,直插云霄。山腰间和山谷里则是连绵不绝的果园和毛竹林。金橘、香蕉、橙子等果树上硕果累累,把天空都染成一片金黄。河岸边的农家菜园,也是郁郁葱葱,收获在望。有时,他们还可以看到那些光着膀子的农民在菜园里辛勤地劳作,轮船经过时还会朝他们挥挥手里的工具或者毛巾。
他们坐轮船从汕头经由揭阳,再到嘉应。他们一路风雨兼程,只是当时正值雨季,河水泛滥,耽误了几天。1912年年5月9日上午10点,他们的客船终于顺利停靠在上杭的浮桥门码头。(图为汀江河畔的九名纤夫,在艰难地拖着向上游航行的货船。)
上杭城是有名的“铁上杭”,它的东、西、南边都有厚厚的城墙包围,北边则是可以作为天然屏障的大片的沼泽地,南边城墙下面是水深流急的汀江河。它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粗略估计当
20世纪初的中国,军阀混战,烽火连天,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卫英士牧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闽西客家上杭县开创了第一个浸信教会。
卫英士牧师一家到了上杭后首先聘请当地人刘康田当教会的中文老师,在刘老师的协助下,卫英士牧师的中文水平提高很快,很好地完成了宣教工作。
1912年,卫英士牧师在东门潭头购地开辟华美园,园内建有美华女子学校、蚕业学校、蚕经学校及牧师楼等。1929年被毁。
随着卫英士宣教工作发展的需要,他开始筹建西式建筑设计的教堂、学校、起居室等。遗憾的是,现在只遗留下县公园里和西汀江北岸的两座基督教堂。
由于那座他们刚到上杭在东门潭头建的教堂慢慢没法容纳逐渐增加的基督徒,在上杭城内的基督徒和乡下的基督徒就共同重新建设一个规模更大的新教堂,这个新教堂将作为上杭教区的主教堂。1917年夏,经过所有的本地基督徒和那些支持他们的非基督徒们的共同努力,历时一年有余,一座崭新的砖瓦结构的大教堂在城区顺利落成。同年秋天,同属于客家地区的四个基督教教区的联合会议就在上杭的主教堂盛大召开。这次会议,对于年轻的上杭教会是个莫大的鼓舞,也是个值得庆祝的大事。由于历史原因,上杭城内本来就没有什么基督教宣教基础,教堂不多,牧师们也是刚刚从他们自己的圣经学院毕业的,现在要组织这么重大的活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许多本土和外国的传教士代表们来参加这次大会,加上他们主教堂的落成的献堂礼,使得这次大会成为那个年度华南客家地区很重要的历史事件。
上杭"圣经学院"的教职工宿舍
上杭"圣经学院"的学生宿舍
上杭东门潭头附近的女子学校宿舍和厨房
上杭东门潭头的传教士的居所
传教士在上杭城内靠近北门位置的居所
下面这张是现存在县城公园里的开展活动的基督教堂
传教士培训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员们
卫英士太太和她的"女子圣经学校"的学生们
上杭第一女子学校的学生们在操练
上杭第二女子学校的学生们在教堂门口
上杭美华教会学校的教职员工
美华学校的男生们在做体操
客家学校的学生在操练
上杭女子医院的献堂礼
传教士们在街头传播福音
主日礼拜后,民众们兴高采烈,象征着福音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
传教士"奉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为新教徒们洗礼,施与受都皆大欢喜。
时光定格在1918年的秋天,上杭城又ー次陷入大灾难的边缘。一边是全副武装的奉系朱永桂部队,另一边是粤军许崇智军阀,城墙内外虎视眈眈,炮口对准城内的每一个重要目标,城内百姓已被困半个多月了。蔬菜粮食进不来,死人棺木也出不去。士绅们央求卫英士牧师做调停人。卫英士牧师冒死请人用竹篓将自己从城墙上垂吊下去,劝和双方将领,在梅县经过艰苦的数天谈判,终于达成和解,成功拯救了上杭人民。
北方军在猛烈的炮火下坚守城墙
战斗越来越激烈,伤员也越来越多。虽然在内城后面有救助站,但是很多伤员还是被运到他们红十字会来。双方的大炮不断地互相射着对方的阵地,特别是在半夜的时候,攻击方的大炮射得更加密集。他们有时候必须冒着枪林弹雨到城墙边把伤员抬走。呼啸的子弹就在身边不停地飞过,为了保命,他们有时候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旁边那些可怜的伤员躺在原地死去。要想快速弯腰穿过火力网到那些房子后面的屏护架,往往要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生死就在一线间。有时候,他们会从死去的士兵的衣袋里发现满满一口袋的银圆。这些士兵再也无法享用从老百姓那里抢劫盘剥来的银圆。上帝很快就对其罪行行了致命的惩罚。整个县城的大街上除了战斗中的土兵和他们这些救死扶伤的外国传教士,连狗都没有一只。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所有的市民都躲在各自认为安全的角落。突然间变得空旷的大街上,只有卫英士这位洋牧师独自发瘋似地飞奔着。为了补充医疗用品,他只有冒险快速从阵地飞奔回红十字会。
海彭娜女士和卫英士牧师在检查战争中的第一位伤员
海彭娜女士和卫英士牧师在抢救一位军官
一名经卫英士太太救护后的烧伤的乞丐
抢救无效阵亡的军官被抬去埋葬
打铁出身的卫英士有惊人的膂力。一次,汀江游泳的两个小伙同时遇险溺水,卫英士发现二人生命已危在旦夕,就一边一个,用有力的双臂把他们双双救活。
卫英士牧师为手臂中弾的士兵取出子弹
海彭娜女士和卫英士牧师为伤员包扎伤口
被红十字会抢救后伤愈回家的市民
在战争中被流弹贯穿头部却幸运地被抢救伤愈的78岁的老汉
战争爆发后的第五天下午,卫英士的妻子冒着枪林弹雨在双方火力交换最激烈的东城门外面寻找在城内救死扶伤的丈夫。
卫英士牧师冒险爬到城墙根下,大声疾呼他妻子的名字。听到妻子的声音,丈夫的眼泪霎那夺眶而出。他妻子大声告诉他,在五点以前,北方军必须回复城外南方军提出的缴械协议。丈夫壮着胆子走上城墙,看见妻子孤零零地站立在城外的大路上,她头上围着的黄丝巾在风中飘扬。这一瞬间,站在战场上的她是多么美丽!这个战地玫瑰的壮美画面永远定格在丈夫的心里!
子弹没有长眼睛,丈夫赶紧让妻子回家。目送她的背影消失在地平线后,丈夫打开了妻子给他的信。"我亲爱的弗兰克:为了拯救全城的生命,我甘愿冒险来到城墙下。就算因此死了,我也毫无怨言。"卫英士深深地被妻子安妮斯的这一伟大的举动所震撼。她舍小家救大家的英雄事迹将永远记载在上杭的史册之中。
据县政协编的《杭川老照片》介绍:图为北洋军占据了重要的炮台(在老城墙边)。城门紧闭,交通断绝,市场停顿,兵临城下的奉军不时向城内开炮,一时人心惶惶。地方官绅请美国来杭传教士卫英士出面调停。卫英士让守城首脑把他从城墙上吊下城外去解决争端。经其调解,双方达成停战协议。
卫英士牧师冒着生命危险,陪同投降后的北方军官兵前往汕头领取抚恤金。
他们乘船穿越300公里的南方军占区前往汕头
这次卫英士回到上杭,全城的老百姓都对他感激不尽。还没到县城的城门,就已经有人在路上对他说着感恩戴德的话。有个人甚至在路中间向他双膝跪下,嘴里不断重复着:“多谢你救了上杭,多谢你救了上杭。”他纠正人们,告诉他们是万能的主做的这一切。乡绅们在教堂为卫英士举行了一个很大型的欢迎仪式,庆贺他平安回到上杭。很多有威望的人土在会上一再表彰他为上杭人民做出的奉献。轮到卫英士在台上讲话的时候,专门提到,是他那弱不禁风的妻子,冒着枪林弹雨,来到城门外面送信给他,这才有了和谈的开始。当然,她的一切荣耀也是归功于主。各种仪式完后,我被乡绅们拥进一个官轿。几个人抬着卫英士,跟在锣鼓喧天的民乐班子后面,在大街上从西到东,再从东到西热热闹闹地游行了几个来回。一路上,红彤彤的鞭炮响彻半空,两旁的市民鞠躬,呐喊,鼓掌,致谢。这么高规格的答谢仪式让卫英士受宠若惊。
1921年,卫英士牧师一家在上杭生活快十年了。他们准备第一次暂时离杭返美探亲述职十个月。
计划动身的那个星期的礼拜天,许多教友给他们送行。
当时的驻杭最高长官和他的军乐队也来教堂欢送并送给卫英士牧师一副题词是"您真心的爱无边无疆。步兵第三师第一团团长李德生和全体官兵"的横幅。更值的一提的是,以刘牧师(中文刘老师)为代表的几位牧师们的祈祷感人泪下。教友们在军乐队的演奏下一直把卫英士一家送上客船,这厚重的情谊已经融化在一江春水里,流入心田。这温馨感人的画面,印入卫英士的记忆里,温暖着他的余生,从未远去。
着便装的北方军的李将军
1927年春天,卫英士牧师们不得不因战局撤离上杭。卫英士牧师在上杭的最后一个礼拜天,是他在中国华南客家山区十五年传教生涯中最快乐的一天。当两位被授职的牧师走上布道坛做神圣的宣誓的时候,过去的十五年往事重现,多年来含辛茹苦种下的神灵种子已经开花结果。
文:钟贵炳
这是卫罗兰牧师(也当过一中的英语老师)和夫人费赞娜于1988年11月4日在县侨外办接待室与当时的统战部和侨外办工作人员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