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张佳晶碰面这天,上海天气阴沉,气温比前一日陡降了11摄氏度,寒冷的秋意很快包裹了这座城市。我跟随张佳晶来到呆萌树葬的地方,这里位于徐汇滨江一带,紧邻西岸艺术中心,周围矗立着多栋互联网公司的高楼大厦。我们在一片空旷的停车场中停了下来,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张佳晶和几个建筑师朋友的工作室,他们在这里生活了9年,形成了一个艺术村落,如今已经被拆掉了。张佳晶熟悉这里的每一棵树,他一一指给我看,香樟树、桂花树、雪松……而呆萌生前最喜欢的就是那棵栾树,经常在树下发呆、玩耍、睡觉。“以前这里还有一棵大柳树,对面也没有这些高楼,夕阳洒在树上特别好看,丢一颗石子过去,一群鸟就哗地一下飞出来。”站在呼呼刮过的寒风里,张佳晶回忆着他和呆萌曾经共同拥有的快乐。
张佳晶觉得“呆萌”更像个智慧生命,而不是宠物(受访者供图)
从业近30年,张佳晶设计过学校、幼儿园、公租房和高档小区住宅,但犬舍是他自己感觉最得心应手的一次设计,对方给予了他自由度,让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规划。犬舍的名字也是张佳晶取的,听上去宠物才是这里的主人,他的想法是:“真正养狗的人是不会在意这些的。”设计之初,张佳晶找不到先例参考,更多是在设计中融入自己在养宠生活中的观察和体悟。在最初的方案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宠物入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外出携带最多的犬类。基于多年的观察,他发现狗和狗相遇时很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互相叫嚷甚至撕咬,有时主人也控制不了。于是,建筑的设计要尽量避开宠物的对视和相遇。张佳晶摒弃了传统的廊式设计,犬舍的30间住房拥有各自独立进出的动线,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避免宠物在走廊或楼梯等交叉通道相遇。房间的窗户朝向也需要错开,各单元的主要朝向(居室卧室)向周边布置,次要朝向(浴室卫生间)向内院布置,以此防止宠物在视线上的交会。
位于阿那亚的犬舍,造型如同狗屋,两层交错叠合(受访者供图)
在张佳晶看来,人和宠物的相处模式因人而异,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跟宠物睡在一起,也不是所有宠物都喜欢跟人睡在一起,因此有必要创造出彼此独处的空间。他将6米高的房间设计成两层的loft结构,一楼作为客厅,二楼作为卧室,房间备有可以挪动的宠物睡垫。一楼开辟了一处榻榻米空间,作为多人入住的备用,楼梯处的夹层还可以作为人和宠物的趣味逗留空间。考虑到有些短腿狗和老年狗上下楼梯比较困难,他在后期又增设了三间平层房型。
在室内设计方面也需要兼顾人和宠物的双重需求。犬舍的主理人杨浩雍告诉我,室内家具和软装全部采用了耐咬耐撕的材质,并且不含有害宠物健康的成分。酒店同时会提供宠物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包括尿垫、狗盆狗碗、宠物零食、牵引绳、吹水机等。当主人外出时,可以将宠物寄养在酒店的SPA里,全程提供监控以供主人检视。犬舍的清洁成本通常远超仅供人入住的酒店,从清理毛发到消毒,再到通风除味,一套流程下来往往会持续一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
考虑到人宠共住时的不同模式,犬舍室内设计成双层loft结构(受访者供图)
那是张佳晶和呆萌唯一有过的一次长途旅行,此后呆萌越来越老迈体衰,再未离开过上海。张佳晶至今还能想起呆萌第一次看到大海,在海里兴奋扑腾的样子。
张佳晶在他的新工作室里,爱犬“呆萌”的痕迹只剩下几幅照片(李江松摄)
亲情的一课
呆萌天性喜欢自由,在华山路的8年里,张佳晶一直让它睡在室外,在雨棚下面为它做了一道折叠门,放了一个沙发作为它的狗窝。呆萌8岁时,有一天趴在地上就站不起来了,张佳晶这才意识到它老了,得了老寒腿,他开始给它喂羊奶和软骨素,拖它晒太阳,又在自己的办公桌下给它搭了狗窝。他像照顾老人一样照顾呆萌,仔细给它掏耳螨、剔牙齿、擦屁股。得了血管瘤以后,呆萌的病情快速恶化,有时会拉血水,大小便也失禁了。一次呆萌窜稀,拉得满屋都是,干了以后结实地粘在地板上,张佳晶只好拿着小刀一点点地铲,铲到心情崩溃,“从来没想过我能做到这样,是呆萌给我上了亲情的一课”。
《宠物医院》剧照
呆萌的陪伴让张佳晶感受到了类似亲情的羁绊,“不仅仅是呆萌依赖我,我也依赖呆萌”。从小到大,张佳晶与父母的关系都有些疏远,他觉得弟弟才是被偏爱的那个,而自己总是受到更严苛的要求。张佳晶从小学习优异,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努力做到了父亲想要的优秀,内心却一直难以释怀,“感觉他只关心我成绩怎么样,成功不成功,从来不会问我吃得好不好,身体怎么样”。有一次,张佳晶去同学家,看见同学被他妈妈一把抱住,捧着他的脸说:“儿子又瘦了。”他当场就被这种亲密的身体接触震住了,那是他从未拥有过的。后来他经常抱呆萌,终于意识到,“当你触碰到一个身体,那种亲切感是无比强烈的”。
相比之下,父母对弟弟的要求却宽松得多,跟弟弟的关系也更加亲密。后来张佳晶才明白父母的用心,弟弟出生两个月后被诊断出腹肌瘤,被医生宣布活不了了,一场手术后,弟弟顽强地活了下来,但也遗留下一些先天不足。小时候张佳晶和别的孩子一样,喜欢欺负弟弟,嫌弃他笨,连端汤这种小事都做不好。即使长大后懂事了,面对弟弟不断制造的状况,他也忍不住总发脾气,每次“发作”完又很内疚。父母去世后,他成了弟弟最亲密的人,这让他对弟弟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我离厄运只有一步之远,所谓的弱者不过是上帝掷骰子的事情。我身边很多人的苦恼都来自于想追求卓越,殊不知他们想摆脱的平凡是多少人想要而得不到的,我弟弟就是这样。”
《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剧照
宠物与公共空间
在上海市中心的公共空间,如绿地、公园、广场等,允许携带宠物进入的地区相对较少,近两年虽然开始出现增多的趋势,比如永嘉路的口袋公园和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但这两处空间并非针对宠物友好而设计,只是随着携宠进入的人越来越多,就自然形成了聚集性的宠物活动空间。而徐汇滨江一带则是在管理者的有意打造下,形成了宠物友好浓度很高的区域。这里宽阔的沿江大道足以错开行人和宠物,既有大块的宠物绿地和乐园,还有宠物友好型咖啡馆和餐厅,综合商业体几乎完全对宠物开放,因此被很多上海市民视为“宠物友好天花板”。
这天我和张佳晶来到徐汇滨江,重走他和呆萌走过的路线。我先看到了一家星巴克宠物友好门店,这是一处通体白色的建筑,透过整面落地玻璃可以清楚地望见黄浦江,店内随处可见宠物元素的设计,还有为宠物定制的专属饮品。不过宠物的活动空间仅限于室外,面向江边的观景座位和阶梯座椅上坐满了携带宠物的人,专区还设有捆绑牵引绳的把手以及宠物饮水处。沿着江边往南走一公里,就到了GateM西岸梦中心,这里拥有密集的人流和商业体,各个入口都能看到树立着的“宠物友好公约”指示牌,上面写着“宠物须由成年人牵宠物牵引绳携带入场;大型犬(肩高超60厘米,体重超30公斤)需佩戴嘴套”等条约。接下来路过一家专营宠物膳食的餐厅,挤满了人,橱柜里摆着的食物上标记着“关节健康”“软便克星”“皮毛光泽”等提示,透过橱窗,可以看见不少小型犬坐在餐桌边,等候主人给它们喂食。
《天狗的厨房》剧照
张佳晶告诉我,徐汇滨江的宠物友好氛围为他提供了不少灵感。在日复一日遛狗的过程中,他成为一个非常熟悉滨江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也因此发现了不少可以进一步挖掘利用的空间,听风台和河图洛书亭便是这样诞生的。听风台原本只是一个被废弃的建筑,曾经经营过咖啡馆,张佳晶一直觉得很可惜。后来他得到跟西岸集团合作的机会,来改造这个亭子。基于对公共空间“附近化”的理解,他首先想到要将其设计成一个非功能性的建筑物,并且最好能24小时开放,“这样才能激发社区自治”。改造完成一年后,当他和呆萌再次经过这里,发现这里经常会有一群人聚在一块吹萨克斯,这让他确认了自己当初的判断,“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建筑维系社群情感的力量”。张佳晶发现,呆萌对于自己探索和发现“附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次沿着滨江遛狗时,张佳晶偶遇了当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执行策展人高长军,主动向他讲述了自己对西岸空间的想法,这让他得到了设计河图洛书亭的机会,成为他又一个公共空间的小品建筑。河图洛书亭位于西岸美术馆的南面,旁边紧挨着一个篮球场,同样都是开放性的有顶空间,可以为来往的人和宠物提供小憩的场所。
于2022年5月上线的“两条尾巴”,原本是为了在疫情防控期间向宠物提供帮扶和救助,后来才演变成了为宠物提供出行服务的地图指南。过去两年,小吴注意到上海宠物友好指数在明显攀升,尤其是综合商业体的变化,“我们刚做地图的时候,有宠物友好标签的商业体只有三四家,这两年可以看见越来越多商业体都在朝宠物友好的方向靠拢,很多新开的商业体在规划之初就会考虑做成宠物友好。”但与此同时,住宿的数据更新还是很慢,“两条尾巴”上只有少量标记宠物友好的酒店和民宿,针对宠物入住专门设计的酒店则几乎没有。“做酒店的门槛相对比较高,需要更多考虑到清洁卫生的问题,还要提供寄养、用餐的服务,需要有一整套的东西去支撑,做得不好就很容易被投诉。”小吴说。
《宠爱petpet》剧照
要想实现宠物友好的整体氛围,并不能只考虑养宠人士的需求,如何平衡非养宠人士的顾虑也很重要,在小吴看来,“大部分人对动物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只是他们的生活没有跟动物产生过连接,这决定了他们对待动物摇摆不定的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做更多科普的工作”。她认为,这样的科普除了面向非养宠人士展开,更重要的是提升养宠人士的认知。“现在养宠的门槛太低了,很多人只需要花点钱买个宠物,有时候连钱都不用花,没有针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会被要求参加宠物培训课程。如果不知道宠物的习性和它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宠物一旦出现攻击行为,很多矛盾也就产生了。”
当我问及张佳晶对宠物友好型社会未来的想象,他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虽然养了呆萌14年,但他内心并不赞成养宠,“人类豢养动物,我从骨子里不太能接受这种事情,只是说既然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那我们就尽量做得更好一些。如果呆萌转世,我希望它成为一头狼,自由自在的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