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603

本报讯(记者张磊)近日,国家疾控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全国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2024—2025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现代化疾控体系初步建立,多点触发、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基本建成,卫生健康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健全,疾控机构科研能力稳步提升,疾控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

《行动方案》提出,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监管,包括开展新冠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急性传染病防控、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预防接种服务提质、血吸虫病和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控、已消除和基本消除疾病能力巩固维持、地方病防治巩固提升、重点公共卫生干预、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监督执法、疾控宣教与健康促进等十大行动。

在加强体系建设和支撑保障方面,《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疾控系统应急体系和能力、卫生健康行政执法体系、疾控科研体系、疾控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体系、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传染病医疗机构管理、疾控领域法治和标准、疾控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和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等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传染病临床症候群综合监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等多渠道监测体系,做好重大新发突发和重点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加快建设国家突发应急传染病防控队伍、口岸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和市县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持续推进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

本报讯(记者崔芳)根据我国健康领域面临的新形势、参考最新循证依据、近百名专家参与修订而成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简称“健康素养66条”),5月30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正式发布。

据悉,此次新修订并公布的“健康素养66条”,是继原卫生部发布的2008年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修订并发布2015年版之后,由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发布的第三版“健康素养66条”,旨在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新版“健康素养66条”结合近年来我国健康领域面临一些新形势,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重,传染病威胁仍然存在,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较普遍,健康信息获取渠道更加新颖多样等,并充分参考了最新循证依据修订而成。在保持总体框架不变、条目数量不变的同时,更新完善,查漏补缺,形成了全面系统、科学准确、适用性强的健康科普核心信息知识库。

2024-06-01中国疾控中心

5月29日,中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组织召开2024年全国疾控信息化、网络安全工作年会。国家疾控局规财法规司司长李正懋,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严俊,内蒙古自治区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贾跃旗出席会议。

李正懋司长指出,各级疾控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中央转移地方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等重点项目,同时要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疾控行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数据要素×”“人工智能+”。李正懋司长强调,要筑牢安全屏障,把保障网络安全贯穿在疾控信息化建设始终。

中心严俊副主任做“对新时期疾控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专题报告,详细阐释了疾控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中心推进“数智疾控”的举措,并就落实会议精神,提出结合地方实际推进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部署应用,加快建设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提升信息分析和服务能力,切实做好网络安全、信息标准工作等具体要求。

根据《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管理办法》要求,为评估各省疟疾实验室检测水平,维持实验室检测能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寄生虫病所)于2024年5月20—24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了我国第9期世界卫生组织疟疾镜检能力外部评估班(WHO-ECAMM),来自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共12名学员参加了评估班。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聘请专家WarahenaMudaligeKumudunayanaTharangani博士和JhobertTolentinoBernal博士负责开展评估,内容包括理论测试、阅片考核、理论授课和实践指导。根据评估结果,共有4位学员获得镜检能力一级证书和4位学员获得二级证书。评估专家指出,评估结果表明尽管各省疟疾病例少见,但总体上疟疾镜检能力保持着较高水平。

寄生虫病所李石柱所长参加评估班闭幕式,对世界卫生组织和评估专家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学员能力的显著提升表达了祝贺,并指出我国消除疟疾后保持高水平的疟疾防治能力对于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和减少疟疾重症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鼓励各位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继续勤学苦练,作为省级重要的师资力量,在全省疟疾诊断能力建设以及诊断质量保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巩固好我国消除疟疾成果作出新的贡献。

通过本次评估,进一步检验并提高了各省疟疾镜检能力,扩充了各省疟疾镜检师资储备,为我国整体疟疾镜检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将为我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2024-05-31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控所

为有序推进《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区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建设工作任务,市疾控中心结控所组织召开区级结核病诊疗服务能力评价标准研讨会,东城、丰台、海淀、通州、昌平、密云六个区结防机构及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20余名专家参会,会议由结控所高志东所长主持,市疾控中心贺晓新副主任出席。

结控所许琰副所长介绍了《区级结核病诊疗服务能力评价标准》制定的背景与依据,评价的对象、原则、内容及方法。与会人员结合各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机构的具体工作,紧扣考核的目的,分别从评价项目、权重设置及具体评价操作方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可行提供了宝贵意见建议。

贺晓新副主任指出,《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提纲挈领,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盯住关键,同时考虑细节、便于操作,依据《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区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建设,提高肺结核患者的诊断、治疗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保障首都结核病防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06-03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

为提高我省寄生虫病防制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高质量完成全省2024年度寄生虫病监测工作任务,省疾控中心传防所于2024年5月30日至31日在杭州举办了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监测技术培训班。省疾控中心蒋健敏副主任、传防所孙继民所长、王笑笑副所长出席开幕式,全省各市、县(市、区)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制业务人员共计12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开幕式上,蒋健敏副主任充分肯定了我省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也指出寄生虫病防治仍然面临着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消除疟疾本地传播,并不代表没有疟疾病例,我省每年仍有不少输入性疟疾病例;另一方面,虽然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在我省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地区间分布不均衡,我省仍然有不少农村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在5%以上,此外,少部分农村地区学校的班级蛲虫感染率高达10%。全省各地要持续巩固疟疾和土源性寄生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防治成果:一是要强化疟疾监测工作,规范疟疾病例管理;二是要结合我省的土源性线虫、蛲虫等的感染特征,在高感染地区积极推进钩虫防治试点、蛲虫防治试点工作,降低当地的感染水平;三是要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寄生虫病防制队伍水平。

本次培训全面覆盖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内容丰富详实,有效提升了全省寄生虫病防制人员监测能力,为高质量完成2024年的监测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4-06-03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饮酒与健康之间关系的新见解,我们或许也需要重新审视一下“适量饮酒”的定义,可能即便是所谓的“小酌几杯”,也可以在不经意间加速我们迈向老去的步伐。

从古至今,饮酒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融合,从古人月下独酌的诗意抒怀,到如今宴席间的欢聚畅谈,可以说,酒精成为了人们情感交流的桥梁。虽然酒精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其对健康的影响却备受争议。

这项研究利用了国内外的双队列: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CMEC多民族队列研究+英国生物银行(UKB)的数据。

研究采用了多阶段分层集群抽样方法,并使用了严格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临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研究对象包括了年龄在18至79岁之间的成年人,研究人员通过自报问卷对饮酒频率进行了评估,同时结合多种临床生物标志物(如血压、血糖、胆固醇等),得到一个综合的生物年龄指标。通过计算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得到“加速的KDM生物年龄”(acceleratedKDM-BA)的数据,这个指标可以被用于衡量个体的生物年龄是否超前于其实际年龄。

喝酒=衰老催化剂?

通过分析两组研究人群中饮酒频率的变化情况和参与者的基本人口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无论饮酒频率是否变化,与不饮酒者相比,饮酒者都表现出更高的生物年龄加速。这个发现为饮酒对生物年龄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背景信息。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在稳定的经常饮酒者中,纯酒精摄入量(不伴餐饮酒)与加速KDM-BA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也就是说,任何水平的纯酒精摄入都加速了KDM-BA的进程。

纯酒精摄入与KDM-BA加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剂量-反应曲线,当每周纯酒精摄入量低于13个单位(CMEC队列)和12个单位(UKB队列)时,衰老的加速程度相对更快。而当高于这个单位时,衰老的速度不再增加。

分层分析的结果还显示,在那些饮酒不同时进食的人群中,纯酒精摄入对加速KDM-BA(生物年龄)的影响更显著。在中国多民族队列(CMEC)中,这种效应在女性中更为显著,意味着女性在不伴随进食的情况下饮酒,纯酒精对她们的生物年龄加速作用更强,但在英国生物样本库(UKB)中,这种效应模式并不一致。从UKB的数据中还能看出,年龄小于45岁的参与者显示出比CMEC中同龄人更强的关联,意味着在UKB中,较年轻的饮酒者(<45岁)受纯酒精摄入影响,生物年龄加速的效应更显著,也就是衰老的更加明显。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饮酒与健康之间关系的新见解,我们或许也需要重新审视一下“适量饮酒”的定义,可能即便是所谓的“小酌几杯”,也可以在不经意间加速我们迈向老去的步伐。然而,我们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讨饮酒与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制定更加有效的健康政策和建议。

2024-06-03生物探索

一项研究发现,62%的男性和46%的女性渴望长高。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长度和骨质量的获得对决定成人身高和骨骼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该领域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儿童实现其最大的遗传生长潜力。众所周知,有多种外在和可改变的因素可以影响骨骼生长,包括营养元素,如钙和维生素D,以及锻炼或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锻炼或训练有可能增加骨量和强度,最终导致骨形成的改善。

在早期活动阶段进行锻炼可以有力地促进骨骼生长(Credit:NatureMetabolism)

2024-06-02生物世界

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Gutmicrobiomeremodelingandmetabolomicprofileimprovesinresponsetoproteinpacingwithintermittentfastingversuscontinuouscaloricrestric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验证了一种新的饮食策略在改善健康和控制体重方面的效果,间歇性禁食和蛋白质配速(IF-P)饮食方案,显著改善了人类参与者的肠道健康、体重减轻和代谢反应,而且这些健康益处明显大于单纯的热量限制方案。这一发现也促进我们对肠道菌群与新陈代谢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改善控制肥胖的策略。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比较了两种低热量饮食方案的效果,分别是基于美国农业部饮食建议的有益心脏健康的持续热线限制饮食方案,以及间歇性禁食+蛋白质配速的热量限制饮食方案。

这项全面的研究包括了对肠道微生物组、细胞因子、粪便短链脂肪酸和血液代谢物的分析,从而强调了饮食、宿主代谢和微生物群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研究团队表示,考虑到肠道微生物群所处的位置及其与胃肠道的持续相互作用,这项研究让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群在饮食反应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饮食、微生物组与减肥

肠道微生物组是指居住在胃肠道内的多种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了数万亿的微生物,它们在人体基本功能和整体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组有助于分解食物,产生维生素,促进营养吸收。通过保护机体免受有害病原体的侵害,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中发挥作用。此外,肠道微生物组还能敏锐地调节代谢,影响体重、脂肪储存和胰岛素敏感性。

热量限制、间歇性禁食和蛋白质配速已被证明会影响体重和身体组成,但这些饮食调整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一直不明确。

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对于整体健康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管理肥胖和代谢性疾病方面。肠道微生物群会影响我们储存脂肪、平衡血糖水平以及对使我们感到饥饿或饱腹的激素的反应。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还可能导致炎症加剧、胰岛素抵抗和体重增加,这突显了肠道健康在预防和管理代谢性疾病方面的关键作用。

研究与发现

尽管两组参与者的平均每周的能量摄入相似,但间歇性禁食+蛋白质配速饮食方案组在研究期间实现了更大的体重减轻和脂肪减少,平均体重减轻了8.81%。相比之下,热量限制饮食方案组平均体重减轻5.4%。此外,间歇性禁食+蛋白质配速饮食方案组的整体体脂含量下降,包括腹部脂肪和深层腹部脂肪,同时肌肉比例有所增加。

2024-06-02生物谷原创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祖先遵循的自然规律,那是一种与天地同呼吸的生活节奏。但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下,这种作息模式似乎已不太可能实现。

然而,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我们体内的两个生物钟——内部生物钟和外部生物钟依旧忠诚地运转着,前者是细胞深处的固有节律,后者则随着日光、温度、社会活动模式,如工作、饮食习惯等变化而调整。这两个生物钟共同编织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节奏,影响着我们的睡眠、饮食乃至健康。

研究队列以及实验设计

本研究选取了西班牙ONTIME-MT队列中的845名自然晚食人群参与者,年龄介于18至70岁之间,所有参与者未使用任何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药物。

在参与者中,50%携带至少一个G风险等位基因拷贝(CG,40%和GG,10%),50%携带两个非风险C等位基因拷贝(CC);该分布与欧洲人群中该变异的已知等位基因频率30%一致。

小结

2024-05-31网易健康

爱宠之人越来越多,医生提醒,养猫养狗也需要注意科学。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医学中心近日接诊了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家中养了3只猫,四肢皮疹伴剧烈瘙痒1周,确诊为丘疹性荨麻疹。医生提醒,近年来常有人双臂离奇出现瘙痒的症状,并非被宠物抓挠所致,大半年都没痊愈,到医院就医排查后才发现,问题还是与宠物有关。

春夏多发,猫抓蚊叮也可致荨麻疹

“有些微生物或寄生虫是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即使表面看上去猫毛很干净也不一定真的无害,防范不可大意。”该院皮肤医学中心负责人邓燕教授提醒,如此次来就诊的患者,四肢多处梭形丘疹,就很可能是被猫虱叮咬后,引起周身多处过敏反应导致的丘疹性荨麻疹。

邓燕提醒,丘疹性荨麻疹春夏多发,常见于小儿与青年女性,蚊虫叮咬后诱发机体的变态反应是常见诱因。此外,丘疹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多与狗、猫等携带的虫类叮咬致病有关。动物的皮毛被吸入人体,还可引起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而狗、猫等动物身上常寄生有跳蚤、臭虫、虱子、螨虫等多种节肢动物,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与人接触从而引起虱咬症、臭虫痒症、疥疮、鼠螨皮炎等多种疾病。而宠物尤其是猫可携带弓形虫,若孕早期感染弓形虫,有可能导致宫内胎儿感染,带来胎儿畸形风险。

此外,还要注意宠物猫上是否有猫癣。猫癣在民间也叫“铜钱癣”,通常表现为皮肤上铜钱样的圆圈状红斑,表面布有鳞屑,伴有瘙痒。猫癣属于真菌感染,如果家中的宠物猫身上有这种癣菌,主人在接触过程中就有被传染的可能。而感染了猫癣的人,也同样具有传染性,可传给猫或人。邓燕提醒,“接触了猫癣患者的毛巾等私人物品,就可能被传染,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像是小孩、老人,更容易中招。”

蚊虫叮咬后,建议这样做

若被蚊虫叮咬,为避免引起丘疹性荨麻疹,应该如何处理?邓燕建议:

1.外用风油精、清凉油、百草膏等解毒止痒。

2.注意家中清洁杀蚊,家养动物杀虫。

3.若是瘙痒严重,可先口服氯雷他定片等OTC药物应急,10mg/次,1次/日。

4.若以上对症处理一两天未有明显改善,建议尽快专科就诊。

夏季防蚊虫叮咬,试试这个中药药浴方

端午节前后,很多人喜欢把艾叶挂门口,或煮水药浴。邓燕介绍,春夏季节,也可用艾叶中药方进行药浴,不仅可以调养皮肤,还能防蚊虫叮咬。

外洗中药方:艾叶30g,荆芥穗30g,忍冬藤30g,煎水外洗,每周一两次。

近些年来,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一大隐患。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体型,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给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其中,因偏好重口味食物而导致不均衡的膳食,是引起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吃得越咸胖得越快

一提到超重肥胖,我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高油和高糖,其实,高盐同样会导致超重肥胖,甚至不亚于高油和高糖饮食。虽然盐能赋予食物咸味,还能增强甜味、提高鲜味、掩盖金属或者化学异味,完善整体的风味特征,能维持人体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帮助人体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维持身体健康,但摄入过多也会产生许多危害。

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与高盐摄入关系密切,较高的盐摄入量会增加肥胖的发病风险。研究人员认为,高盐饮食导致健康人空腹生长激素释放肽增加可能是肥胖的一种发病机制,高盐摄入会导致内源性果糖和噬菌体增加,同时产生瘦素抵抗导致肥胖。

因此,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尤其是青少年,除了要控制油和糖的摄入,还要养成清淡的口味,减少食物中盐的量。

但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中食盐摄入量居高不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11岁以上人群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但研究发现我国当前食盐摄入量是9.3克/天,几乎达到推荐量的2倍,而北方地区食盐量为16-18克/天,更是超过3倍。

儿童摄入盐超标重要原因在厨房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每天需要多少盐

那么,推荐儿童青少年每日盐摄入量为多少比较适宜呢?

2-3岁的儿童,推荐摄入量为≤2(克/天);

4-6岁的儿童,推荐摄入量为≤3(克/天);

7-10岁的儿童,推荐摄入量≤4(克/天);

11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推荐摄入量为≤5(克/天)。

该如何科学减盐

1.做饭时少放5%-10%的盐

减少5%-10%的烹调用盐通常不会对菜品口味产生明显影响,且有助于人群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少盐的饮食习惯。

2.学会使用工具

限盐勺、低钠盐、减盐酱油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群控制盐的摄入;但建议肾脏疾病患者征询医生意见,不宜盲目选择低钠盐。

3.巧妙选择天然食材和调料增味、提鲜

用葱、姜、蒜、辣椒、花椒等增味,用柠檬和醋等酸味物质提升咸味感觉。需要注意,鸡精、味精、酱油、蚝油、酱料等调料含有较高的钠,用它们提鲜时应适量、合理搭配。

4.警惕“隐形盐”

控制食盐摄入量,要同时注意减少“隐形盐”摄入,例如,面条、面包、饼干等食品中也含有盐,应注意总体摄入量。

2024-06-03北京青年报

世界卫生大会1日通过一揽子《国际卫生条例(2005)》修正案,以确保所有国家建立起全面、健全的公共卫生制度,加强全球对大流行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监测和应对能力。

本次修正案引入“大流行病突发事件”的定义,旨在促进更有效的国际合作,以应对有可能成为或已经成为大流行病的事件。世界卫生组织说,“大流行病突发事件”定义建立在现有《国际卫生条例(2005)》机制基础之上,代表更高级别的警报。

修正案还包括建立“协调财政机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其核心能力以及大流行病预防、防范和应对能力建设。

此外,世卫组织会员国同意就“大流行协定”的起草继续谈判。会员国决定延长政府间谈判机构的任期,使其在2025年世卫大会或2024年世卫大会特别会议之前,完成“大流行协定”的谈判磋商工作。

世卫大会是世卫组织最高决策机构,通常每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会议。除例行会议外,世卫组织还可根据执行委员会或多数会员国的要求召开世卫大会特别会议。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说,今天做出的“历史性决定”表明了各会员国希望保护本国和全世界人民,使其免于遭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未来大流行病风险的共同愿望。

2024-06-03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6月1日电(记者林丽鹂)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婴童用品6项系列标准等国家标准1日起开始实施,将为关爱少年儿童提供技术支撑。

婴童用品6项系列标准包括《婴童用品日常运动防护器具通用技术要求》《婴童用品洗浴器具通用技术要求》《婴童用品母婴室配套用品通用技术要求》《婴童用品承载式安抚器具通用技术要求》《婴童用品居家防护用品通用技术要求》《婴童用品餐具与喂食器具通用技术要求》,规定了相应婴童用品在产品材质安全、机械物理性能、试验方法、标识和使用说明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婴童用品6项系列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婴童用品的质量。

5月31日,第十五届“守护儿童安全远离产品伤害——儿童用品安全行”主题宣传暨黄河流域消费品召回协作活动举行。统计显示,截至5月20日,我国共实施缺陷消费品召回5178次,其中,实施儿童用品召回2057次,涉及1826万件。据介绍,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管理力度,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儿童健康安全。

本报北京6月2日电(记者白剑峰)记者日前从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全国共有儿童医院158所,妇幼保健机构3082家。全国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到了2.7张,和2015年相比增加了0.27张。全国儿科医师数量增加到20.58万人,和2015年相比,增长了74.4%。

“我国儿童健康核心指标持续向好,优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副司长沈海屏说。

强化政策协同。坚持儿童优先的理念,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分工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儿童健康的目标任务纳入健康中国战略,纳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优先发展领域。开展母婴安全、健康儿童、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等系列行动计划,推动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迈进。

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以区县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儿童保健服务网络,提高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在全国设置了2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5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布局14个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儿科专科联盟建设,带动提升儿童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水平,减少患者跨省份流动。强化县级医院儿科能力提升,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与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加强联动,推动儿科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促进优质的儿童医疗资源上下贯通。

优化全程服务。开展孕产期妊娠风险筛查评估,强化危重新生儿转诊救治,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防控措施,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聚焦“小眼镜”、“小胖墩”、孤独症等儿童健康问题集中发力,推进防、筛、诊、治一条龙服务。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北京儿童医院加快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对新疆、黑龙江、河南、河北等地的4家医院给予支持。例如,通过3年的帮扶,新疆儿童医院在疑难重症救治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三四级手术占比达到了65%,整体医疗水平明显提升。

2024-05-31中国新闻网

医保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浙江已出台国内首部医保领域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医疗保障条例》,发挥医保支付引领性作用,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据统计,目前浙江全省户籍参保率达99.65%。截至2023年底,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城镇职工达86.39%,城乡居民达70.94%。

为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浙江将PET-CT检查费用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价格从6500元/次调整为5300元/次,每年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近2亿元。2023年该省大病保险享受待遇40.13万人,赔付51.95亿元。

除基本医保外,浙江还推出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浙里惠民保”,2023年投保人数3271万人,累计赔付93亿元、惠及1500万人次。

针对群众关心的异地就医结算问题,胡伟表示,浙江已实现全省域“一窗通办”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并在此基础上推进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实现长三角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掌上办”。

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方面,目前浙江已创建国家医药集中采购示范平台,累计集采药品509种、医用耗材22类,每年节约采购金额180亿元。

着眼未来,胡伟表示,浙江将加大山区海岛医保帮扶倾斜力度,持续缩小城乡之间、居民和职工之间保障水平差距。如在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方面,实现困难群众高额医疗费用综合保障率达83%以上。

中新网南宁5月30日电(陈秋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当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修订后的条例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广西对犬只实施狂犬病全面免疫。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对其饲养的犬只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对犬只实施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报告免疫接种情况。

《条例》结合宠物犬主要集中在城区饲养等特点实际,明确城市建成区以及法律、法规确定的其他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区域内饲养犬只实行登记制度。同时,明确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农村地区饲养犬只的防疫管理工作;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规定做好流浪犬、猫的控制和处置,防止疫病传播。

《条例》结合广西布鲁氏菌病防控成效和实践,提出禁止免疫病种的规定。《条例》强化牛羊等活体动物调运管理,增加了对输入广西的非种用、非乳用牛羊到达目的地后继续饲养,应当进行隔离观察的制度,以降低牛羊布鲁氏菌病等动物疫病传入风险。

2024-05-31人民日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已由2020年的2.9人提高至2022年的3.28人。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是分级诊疗制度的“网底”工程。近年来,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晚、全科医生需求量大,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各地在建立完善全科医生教育培养模式方面有哪些经验?如何提高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近日,记者在北京、浙江、广东等地进行了采访。

全科医学服务“主战场”在基层,各地积极探索创新

“社区全科医生最重要的是做好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满足社区居民在家门口的就医需求。”说起自己的工作,90后全科医生禚小琪颇为自豪,“社区很多患者都有慢性病。我刚工作不久时,有名患者血糖、血压控制得非常糟糕,我建议他去完善检查,后来为他调整了药物。看到他状态逐渐好了起来,我也特别有成就感。”

禚小琪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已经3年多。在成为一名社区全科医生之前,她通过了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像禚小琪这样的年轻全科医生走上岗位。

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的诊疗范围更广。在社区门诊,禚小琪越发意识到,全科医生需要具备综合诊疗能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这对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把各专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做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她说。

“全科医生的工作地点大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迟春花告诉记者,整体来说,全科医学服务的“主战场”始终在基层,如何赋能基层医生、整合基层资源是一个长期课题。

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石。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主流模式是“5+3”,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住院医师培训。同时,以“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培养等为补充方式,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并持续推进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科医生数量及职业发展和服务水平。

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

“目前,我国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制度建设实现了突破。但相比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全科医生的要求,人才培养仍存在较大缺口。”迟春花告诉记者,我国2014年正式开始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医生仍然较少。加快培养全科医学人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薪酬待遇、学科建设、职称晋升等制度。

目前,各地正在积极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制度。浙江通过医教协同,省内医学类高等院校逐步开设全科医学专业教学工作,改革全科医生薪酬制度,完善全科医生聘用管理;上海长宁区启动社区卫生全科医师职业能力提升行动,在夯实全科医师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能的基础上,着重提升危急重症诊前识别转诊、诊中协同处置、诊后延续治疗和康复的能力……

探索建立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和培训模式,持续提升服务能力

“以前参加的培训多数是集中上课,到医院参加查房。这次培训是导师带教和一对一指导,灵活性很强。我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轮转科室,定期提交学习计划、工作日志等作业,解决了很多在临床工作中碰到的难题。”来自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李艳霞说。

李艳霞参加的是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健康委、西城区社管中心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开展的“西城区社区全科医生师资骨干培训项目”。该项目旨在培养具备不同专业方向岗位胜任力的全科医生骨干,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师资带教力量与综合素质。

“近年来,越来越多二、三级医院也设置了全科医学科,他们除了对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进行诊疗,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承担全科专业住培师资培训、培养全科专业住院医师以及与社区进行双向转诊。”迟春花认为,提升基层全科医学服务能力,不仅要提升医疗能力,还要通过搭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全科医学科研协作平台,让基层全科医生能真正参与到医疗、教学、科研中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创建了“医共体框架下全科医生培养教共体模式”。来自浙江德清县的高级全科医师,每年前往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基地进行一对一集中脱产培训3个月。德清县下渚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陈伟武说:“以前带教以经验为主,现在依托教共体模式,基层全科医生教学更加标准化、体系化,有效提升了基层全科医学教学水平及诊疗能力。”

“做实线下教学,做优线上学习,充分利用数字赋能,提高培养效率和管理效能。”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带头人方力争介绍,2021年,医院建起教共体全科医生线上教学平台,省级专家授课下沉至乡村,村级全科医生通过手机APP就能获得县级同质化培训。

“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基层人员学习的内驱动力,建立基层医生愿学愿教的激励约束新机制。”方力争说,医院积极对接卫生行政部门,完善管、育、用并举的保障机制,建立内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现合理轮岗、有序流动,拓宽全科人才职业前景和发展平台。

医院与社区深度融合,推动全科医学科发展

家住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景乐新村的王文法身患糖尿病多年,不久前出现视物模糊和双足末梢麻木症状。得知他的病情后,龙华区人民医院集团景乐社康中心的签约家庭医生迅速行动,联系龙华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双向转诊联络员,开出了住院证并上传住院通知。当天,王文法就住进了医院。

这得益于去年3月龙华区启动的“院社融合”改革。龙华区人民医院院长吴传安介绍,全科医学科与30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同属于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区域性医疗集团,双方保持上下联动,在双向转诊、延续照护、人才培养、医防融合等方面深度合作,使“院办院管”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龙华区人民医院将CT、无痛胃肠镜、核磁共振等检查项目下沉至社康中心,社康中心全科医生可直接开单,能够完成300多项检查检验项目;组建由社康中心的全科医师、护士和医院专科医师、公卫医师以及社区网格员构成的645个家庭医生团队,全面铺开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也为基层全科医生发挥才干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张文君主动选择到景乐社康中心做一名全科医生。“在社康中心,个人价值更能得到体现。按照规定,全科医生的待遇不低于医院集团同等级别专科医生的1.1倍。”张文君说。

“高效的转诊机制,不仅能让患者便捷享受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还能解决下转难题,让医疗资源运转更高效,让患者得到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吴传安说。

推动全科医学发展,需要深化医改,全面提高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比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面向北京密云区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开展进修培训,进修结业考核优秀的全科医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办理多点执业——在全科医学科出门诊、管病房,并以全科医学科为纽带,建立“全专共管模式”和“慢病共同管理”机制。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参与了上海市试点“1+1+1”签约服务组合,即居民个人在与1名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自愿选择1家区级、1家市级医院作为转诊的上级医院。

“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有效缓解了县域居民看病难。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总的看,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也不合理,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所弱化,与群众能够就近看好病的期望还存在差距。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2023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和城乡联动,重点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目标,通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需要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各地要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完善结余留用机制,结余资金作为县域医共体业务收入,健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加强医疗保障政策协同,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统筹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医保报销目录中增设农村地区适宜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性收入占比。对于换药、注射、输液、采血等均质化程度高的医疗服务项目,逐步实施县域同城同价。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关键是打破利益藩篱,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牵头县级医院要努力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吸引患者在医共体内就医。基层医疗机构要主动做好居民健康管理,努力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真正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县域医共体要建立健全内部考核机制,考核指标向资源下沉、巡诊派驻、家庭医生签约、成本控制等方面倾斜,合理确定医保基金结余留用收入、绩效工资等在成员单位的分配,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只有让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攥起来是一个“拳头”,伸开来是一只“大手”,实现同向发力、良性运行,才能稳稳地托起县域居民的健康。

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避免“一刀切”“一阵风”,着力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走活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一盘棋”,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报讯(记者吴少杰)5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示《第五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建议清单》。此次第五批鼓励研发建议清单共纳入23种药品,包括阿尼芬净、柯拉特龙、艾伐卡托等,主要为白色念珠菌血症及其他类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高胆固醇血症等多种疾病用药。

过去10余年全球发生的重大疫情,如与埃博拉病毒病、中东呼吸综合征有关的疫情以及近几年的新冠疫情均表明,疫情既可以在社区中迅速传播,又可以在卫生环境中被显著放大。这暴露了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存在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短板和不足。为此,此前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关于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全球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决议,其中包括向会员国发出的13项呼吁。

邢若齐表示,中国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二是感控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国家级和省级均建立了感控管理质控中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建立了感控管理部门,从事感控工作的人员数量、专业构成和能力水平不断充实提高。

三是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感染监测体系,大多数医院开展了综合性监测及目标性监测,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感控能力培训、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控制等工作。

—————————————————————————————————————————————————————

THE END
1.西部宠物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宠物管理白皮书2023.docx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常纪文带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中,将宠物定义为“陪伴动物或者伴侣动物,是指出于个人娱乐或者陪伴目的而被人们在某类场所,特别是在家庭拥有或者意图被拥有的任何驯化动物,包括猫、犬、鹦鹉等”,并明确指出“禁止将来自自然的野生动物作为宠物动物饲养”...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20940602.html
2.宠物扰邻纠纷第十九条凡需从境外携带犬类从本市入境的,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 第二十条犬类咬伤他人,犬类饲养者应当立即将被害者送至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诊治,医疗卫生机构须按规定程序进行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饲养者须将犬类咬伤他人的情况报告所在地卫生防疫部门。 http://www.shzfzz.net/node2/zzb/zzw_zt/node2238/node2243/node2406/u1a116674.html
3.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24110715、国内开始出现大批OEM/ODM模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式工厂,为海外品牌进行代工生产。 16、21世纪初,全国迎来互联网浪潮,并催生了国内第一批线上宠物服务平台,例如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波奇网和E宠。 17、2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设立宠物医疗机构必须取得当地...http://huiyunyan.com/doc-0c4da3efe25f3f4b061ebde03c4781ae.html
4.救济一文读懂噪声扰民的救济方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五十八条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3.《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各地方均由地方性法规,可自行百度) http://www.cy-hjkj.com/vip_doc/22635669.html
1.文明养犬有法可依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 第65条:家庭及其成员应当培养形成减少噪声产生的良好习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饲养宠物和其他日常活动尽量避免产生噪声对周围人员造成干扰,互谅互让解决噪声纠纷,共同维护声环境质量。 四、《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相关规定 ...https://www.ynmh.gov.cn/cjj/21794.news.detail.dhtml?news_id=462294
2.养犬管理条例(精选11篇)第三十三条 阻挠犬只管理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负有养犬管理职责的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https://www.ruiwen.com/tiaoli/8034123.html
3.民法典关于养狗的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六条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https://www.64365.com/tuwen/aabzmyq/
4.商品房养狗要狗笼吗合法吗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十五条 不得因所拥有的动物侵害他人权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九条 市属城区居民家庭养殖、饲养的动物,应当遵守有关规定,不得危害环境卫生和公共安全。 二、商品房养狗违法吗吗 在我们探讨宠物饲养所牵涉的法律问题...https://m.66law.cn/laws/3032767.aspx
5.海关科普:“异宠”谨慎宠违反本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捕回、找回释放或者丢弃的外来物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输入、携带、邮寄动植物、动植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进境的,应当接受口岸动植物检疫机关...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5/20/033061976.shtml
6.文明养犬,从我做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30条规定,单位和个人饲养犬只应按规定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携带犬只出户应按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另外,肇庆市出台的这些条例,也对市民文明养犬作出了行为规范要求。 04 《肇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二十条 公民应当遵守下列养犬文明行为规范...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88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