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支骑行队分别从汉中门外遇难同胞纪念碑、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北极阁附近遇难同胞纪念碑、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6个丛葬地出发,骑行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在广场上举行祭奠仪式,纪念在南京大屠杀死亡的30万生灵,表达哀思,祈愿和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北极阁附近遇难同胞纪念碑
骑行队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北极阁附近遇难同胞纪念碑前诵读祭文,敬献鲜花。
历史记录: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市内鼓楼至北极阁、太平门、富贵山、珠江路等地,见人就杀,尸横遍地,血流成河,仅在北极阁附近,惨遭杀害者即达两千余人。第二年春天,崇善堂将各地尸体收殓葬于北极阁山及近山城墙根附近一带。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
骑行队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前诵读、献花。
原金陵大学为安全区中的难民收容所之一,曾收容难民三万余人,但原金陵大学附近,也是侵华日军对我遇难同胞实施集体屠杀的场所之一。1937年12月26日,日军以辩理难民“登记”为由,将避难于原金陵大学图书馆内的两千余名难民,迫令集中在网球场上(现该地已建为地质实验楼),从中搜捕了三百余名青壮年,驱至五台山及汉中门外悉加杀害。
原金陵大学校园范围内,也是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据当时慈善团体红十字会埋尸资料记载:1938年1至2月间,该会曾先后在城北各处收殓,于金银街原金陵大学农场及阴阳营南秀村埋葬遇难者尸体达774具。五十年代,南京大学在南秀村建设天文台时,还曾掘出过这批尸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
骑行队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默哀献花,宣读誓词。
一个三足鼎立在纪念碑的上方,鼎的正面,阴刻着“居安思危”四个大字。碑的背面则刻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数以千计的无辜同胞在本院境内,即清凉山附近之原吴家巷、韩家桥等地遇难。为纪念死者,激励后人,振兴中华,维护和平,特立此碑。”碑身上有中、日、英三种文字,以警示世人,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
骑行队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诵读哀悼。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第16师团33联队第6中队等部队在南京太平门附近将1300多名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无辜平民集中起来,周围用铁丝网围住,用事先埋好的地雷炸、机枪扫射,再浇上汽油焚烧。次日,日军检查尸体,对濒死者再用刺刀戳。太平门集体屠杀无一中国人幸存。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
骑行队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前默哀献花。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血腥事件中,五台山一带是我受害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据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埋尸记录记载,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间,曾在此先后四批掩埋尸体254具。碑中央竖写“纪念碑”三个字,系当年的幸存者王如贵所书。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汉中门外遇难同胞纪念碑
骑行队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汉中门外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默哀献花。
1937年12月15日下午,避难于国际安全区的平民和已解除武装的军警共二千余人遭日军搜捕后,被押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杀害,其伤而未死者,或乱刀补戳、或纵火活焚,尸骸抛野,惨绝人寰。至次年2月11日、18日两日,始由慈善团体南京红十字会收殓。将遗骸共1395具,掩埋于汉中门外之广东公墓及二道埂子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