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件专利作价入股1.05亿元、专利转化为企业创造产值约9.1亿元、推出天津市首单知识产权信托产品……近年来,南开大学不断续写着创新的故事,一件件高价值专利走出“象牙塔”,“组团”迈向市场。为技术找市场、为企业解难题,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南开大学成功地架起了高校、产业与地方经济之间高质量发展的桥梁。
以制度强引领
练内功,借外力,打造一支善于“识宝”的专利转化服务队伍必不可少。南开大学不断夯实专利转化服务人才专职队伍基础,同时推进科技特派员、科技镇长团等科技成果转化兼职队伍建设。目前科技特派员累计达249人次,专兼职队伍高效配合、互为补充,合力助推学校成果转化工作。
依托遍及海内外的丰富校友资源,南开大学通过各地校友会汇聚科技资源、产业创新资源、金融服务资源等,为学校成果转化工作提供科技、金融、法律、企业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和支撑,助力创新成果转化。
以需求为导向
南开大学基于本校优势学科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技术市场热点领域,优化评估体系,通过专利导航、技术分析等手段,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以提升专利质量、培育高价值专利及提高专利运营水平为抓手,培育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利转化案例,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9月,南开大学与北方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天津市首单知识产权信托产品“北信日新天工开物知识产权服务信托”,实现天津知识产权信托产品“零”的突破。李伟教授团队成为以信托服务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保障收益的“探路者”。
找准技术路线,南开大学不断发挥学科优势,瞄准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绿色农业等热点领域,不断提升原始创新实力,在热点领域专利申请量持续保持高位,为创新成果转化夯实基础。
以合作促转化
围绕高校专利“转化难”,企业专利“获取难”,南开大学致力于搭建高校研发与企业专利需求之间的“桥梁”,打通高校专利流通梗阻,以校企合作等方式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进程不断加快。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被写进了南开大学的本科招生政策中,同时也记在了南开大学的每位创新者心中。南开大学教授孔德领在人工血管领域醉心科研20年,致力于将创新成果推向为国为民服务的大市场。在他看来,人工血管之类的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这是他和团队的研发机遇。
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研发、促进专利转化,将无形“知产”变为有形资产,南开大学正在不断地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记者叶云彤通讯员韩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