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平面,市场反映说中文翻译比外语原文更好;
曾两度傻傻待在台上,拿走4A所有中文奖项;
在新加坡创办“三人行”,四年比稿无败绩;
同届的五位新加坡小姐,都是自己的女朋友;
获奖无数但把奖杯弃之如敝履,却对哥斯拉、阿童木爱不释手
……
从左至右:普格、苏老师、狂人
走近狂人:老顽童的那些小玩具
致青春:教父们做过的疯狂往事
学秘诀:三人行四年比稿无败绩
看行业:我说实话,你别叫人砍我啊
在位于上海公馆的苏秋萍别墅里,负一楼各种形状、颜色的哥斯拉、阿童木、蝙蝠侠等玩具堆积如山,其数量足以让任何玩具公司老板汗颜;一楼房间与客厅摆满了各式版画、佛手、佛像、雕像,各种大小的毛主席塑像;顶楼则满满当当的各种书籍,包括很多整套的英文原版书,还有珍贵的当年创意手稿……
狂人:苏老师看您家里堆满了哥斯拉、阿童木,有这么多的藏品,名副其实的“老顽童”。可否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一共有多少藏品?
苏秋萍:太多了,数不过来,你们看到的这(上海住所)还只是一小部分。在我新加坡家里有更多,毛主席雕像我有7个颜色,连香港皇后大道中的路牌我也有。
狂人:您这么喜欢背后的这个李小龙画像,它有什么故事?
苏秋萍:当年我在伦敦开会,在一个画廊看到这幅李小龙的画就很喜欢。老板看不起华人面孔,跟我说300-350镑,以为我会讲价或者买不起,我没有,直接给他350镑,他就很不爽想挑战我没有挑战成功。其实当时已经花光兜里所有的钱。
李小龙是华人的骄傲,这次采访,我特意把它挂出来,这幅画里李小龙仿佛在说: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哈哈哈)!我现在老了脸不好看,但是后面背景好看,大家就看着背景听我声音好了。
狂人:4A是否有个传统叫“师徒制”?可否介绍一下“苏秋萍的12门徒”项目?
我很喜欢一个画家的画,我就会把他的全部版画买回来学习研究。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在电脑上看,放大缩小很方便,但是没有我看原版的那种震撼。之前的老师要带着学生游学,不能把创意局限在办公室、教室、报告厅。
我有个培训班叫苏秋萍的12门徒,我只收12个学生,效仿古人带他们游学,人数不多,耶稣也只有12个门徒。他们毕业证书都拿了,但现在还在上课,我会讲很多的案例,我希望继续教他们到最后一天为止。
一个好的案例可能会让学生终生受益。我讲的案例或者故事和别人不一样:一,案例是我做的;二,我有参与;三,当我看到好的case,我会找到创意总监,问他是怎么想出来的。我很注重前因,而不是后果。
课堂上老师讲的案例,不是他们自己做的。有些人可能说现在网上什么都有,但是你能看出他背后的思考洞察和执行过程吗?我们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狂人:您最在意的这些门徒里面他们的什么品质?
苏秋萍:来上我的课不便宜,我故意提高门槛。而且真的,三个月很辛苦的,他们问问题就很容易,结果都是我在讲。我一直很担心,我说的东西你们都已经懂了;不然,就更糟糕,我说的你们全不懂,彻底完蛋了。
很多他们也都知道,但是进一步地去改变去做到真的不容易。所以我鼓励他们自己要自力更生,做一些自己的东西不可以吗?不然的话,你只能够做符合现在市场公司的需求,你就变成一个供应商了。创意人绝对不是一个供应商。
很多时候,我一点就不害怕,因为我知道我今天被公司炒了,第二天会有别的公司找我。所以我认为对的工作就我要做,如果这点我都做不到,太丢人了。
苏秋萍:我真的没有很在乎这些东西,真的没有。我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东西,然后做好,怎么能够影响到新生代,这是额外的收获。
很多人难以相信,说你真的不在乎这些东西?包括我也不在乎成败,我获过那么多的奖杯,现在大部分都不见了。搬家的时候,阿姨还以为我家是破铜烂铁中心。
我有一个案例是在内蒙种树,一个木字,分成灰色跟黑色,好像看到一个人字和一个十字架。一人一木,两人为林,三人我们就可以还给地球一片森林。这个创意很好,但是国外评委他没有办法看到木字的拆解和组合的智慧。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中国人能主导的奖项,而且这些评审一定要有一定的资历。好朋友林俊明不在以后,我也没有太大的意愿继续做下去了。但是只要对这个行业有用我会愿意做,主要是我想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苏秋萍:我跟林俊明不一样,跟孙大伟又不一样,跟莫康孙也不一样,我们根本不会在乎谁是老大,谁是老二。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没有对不对,他们都是真性情。大家经常在行业盛会上听到我们在调侃对方。
高手之间交手是一个很爽的事情,林俊明叫我苏老狗,我就叫他林X明。我和林俊明是工作上竞争、生活上朋友,30多年的好朋友,很难得。我讲故事很厉害,有人曾问我们的关系,我就说我小时候家境不好,寄养在林俊明家里,林俊明小时候很坏,他的功课要我帮他做,而且常把我玩具抢走,所以现在我就买很多玩具,要不然我心里不平衡。很多人真的相信这个故事版本。
——林俊明写苏秋萍
林俊明经常欺负我,我就忍住不笑跟别人讲(我编的)故事,对方就会以为是真的,觉得我原来有这样可怜的故事。他太太对我很好,他常常对他太太说你对苏秋萍比对我还好。他们以前就住在我附近,我帮他们看孩子,孩子们都很尊敬我。
记得有一个冬天的早上,我拿着乌冬牛肉面在雪中送去给他孩子吃,那时候雪景很美没有拍下来很可惜。邻居在门口说,这两个老家伙关系可真好。我和林俊明常去超市,也没有买东西,就是两个老东西推着购物车撞来撞去,在那边玩推车,没有想到CCTV都拍下来了。
林俊明很会吃,给我介绍鸡肉丸跟生蛋跟粥混在一起,他比我还会吃,而且还会做菜,教我怎么做。有时候他闷起来,就会去古北那边,那里有很多日本的料理店,他知道很多酒吧,都有放酒在那边,然后他会跟老板说我不带苏秋萍来,不可以让他喝我的酒。
他后来搬走了,人家问他为什么要搬,他说那个地方环境不好,常常有闲杂人等(就是我)大摇大摆进我房子偷吃我的东西,他也编故事的。
他两次到新加坡找我,他最后一次很奇怪,他走在前面,转身摆pose给我拍照,我拍了最多,而且他说下次来他要吃什么,但是他没有再回来,所以那些地方我到现在没有再去(说到这里,苏老师哽咽拭泪)。
大伟最后一次来找我的时候,我带他去花鸟市场,他是一位有证书的森林守护员。小松树、大樟树,他逛得很开心,还买了一个很古老的木工刨刀。然后来我家休息,我家里很乱,他看到后说苏秋萍,你家里挂个牌子就可以卖东西了。
没想到那是最后一次见面。
注:2010年9月3日,孙大伟因脑溢血入院,11月7日病逝。11月18日,苏秋萍开通了微博,他的第一条微博就是为孙大伟所发。
而且新加坡是当年很多了不起的老外站岗的地方,新加坡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在全球得奖很多,是全球创意总监最多(按人数比例)的地方。
苏秋萍:我还在看,我很努力地在看,如果你问我现在是不是看到,我没看到,但是可能会有。
我现在一直在跟他们谈,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会发现他们被局限,很多决心也是自我发奋的东西,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我要帮他们从自我局限中走出来。
我真的跟他们说过很多,比如你们不够坏,但是坏不是说去打架。我鼓励每个人努力发挥自己本来要做的,我也没办法帮他去发挥他的东西,我能发挥我自己的东西,但是他们就要自己慢慢地去改变,要有自我成长的几率。
狂人:您有很多经典的案例,您最推崇哪一件?
法拉奇问:Peter,你能做到吗?我说:没问题。我其实最后一天才灵感乍现,我把“三菱”二字竖排,把“独”放在“三”的第一笔上,将“无”放在第二笔上,于是就成了“独一无二三菱”,当年获了很多奖,是唯一在国际舞台上获奖的中国参赛作品,让老外对我们中文创意另眼相看。
我做的东西,没有了不起,谁都能做,谁都懂,但是你们没有做。我做了,为什么?我觉得跟我的生活背景、我的收藏有关,我新加坡的家要变成玩具店了。
我不是从书本上学习颜色的渐变,而是从版画,从超人的卡通画,从哥斯拉玩具,从这些学习如何调色,我认真研究出来的,一定比书本上学的精彩,十之八九。
以前4A有个制度,新人都要从traffic做起,每个部门要待两个礼拜,包括客户部,因为这样的你才会知道双方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合作。现在好像没有轮岗了。
苏秋萍:现在很多人不自信,还没有做任何事情,已经有一大堆的借口。这个能做出来吗?不成功怎么样?一堆的理由,把台阶都想好了。
我的学生知道,我从来不把问题当问题。我认为只要这个是我要做的,我就去干,我输得起,我没有任何的专业文凭,因为每个人文凭都高过我,所以我很简单,我什么也不想,就是去做,然后就做成了。
苏秋萍:看那些获国际大奖的案例,公益的内容多一些。做公益,国际评审一定要看它会不会引起效果。比如说北极冰雪融化,北极熊将如何生存?很多没有做到这一点。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毕业后不要马上上岗,去做一些公益的事业,去南美洲、去非洲,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每年我都让他们去做一些公益,比如给麻风病院造路,去菲律宾给人们建房子,去内蒙古帮助当地的人,这就很有意义。
我告诉他们,无论做什么,你们真的要会生活,不然的话你怎么能够推销你的产品?怎么能够让消费者也能获益?现在很多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一窝蜂地在追逐一个热点,相互模仿,没有可持续的创新。
描述策略那一部分内容最重要,评审第一要看的就是策略。参加比赛有一定的科学游戏规则,怎么运筹帷幄,怎么突出重点,没有那么简单。同样的作品,哪个比较有机会在美国胜出,哪个在英国有优势等。
苏秋萍:在军队的一些极限训练,真的会怕。当时我们枪里装的钛金子弹,打到脚上也会死人的,半个人都不见了,杀伤力很恐怖。我是狙击手,多次经历生死的边缘,比电影里面还吓人,真的感受到什么叫被推到身体和心理的极限。
有首歌“穿着腐朽的铁衣,呼唤城门开……”我经历过,差点被执行枪决、差点被送上军事法庭、与土著人对战……我很珍惜这些经历,让我明白除了生死无大事,磨练我无所畏惧的胆性。
我的这些经历,别的老师没有,他们讲案例的时候讲不出来。他们没有混江湖,我有。所以有时候我自称土匪,我胆子很大,无所畏惧。做方案的时候,就像特种兵训练的一招致胜杀人技,我知道打在哪里是最有效果的,我懂客户的产品核心在哪里,所以一般洞察比较准。
曾经沧海,经历过很多事情,所以我很少参加本地小圈子的活动,就当这是我的傲慢与偏见吧,每个人混的圈子很重要。尤其在事业上,我只和我尊重的人合作,不尊重在一起很难。包括之前有很多国际4A邀请我,我都没有去。
包括之前所谓的四大恐龙联合发起的龙玺奖,我真的是想做一个以中国为中心向外发散的东西,不是局限在小圈子,而是能够真正去帮助这个行业,应该是这样的。目前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状态。
1990年,已经在新加坡、香港历练过的苏秋萍,被他那天生的狂放不羁的性格驱使,决定回新加坡“自立门户”,与两位好友创立了“三人行”。
天分使然加自身努力,三人行竟创下四年比稿没有败绩的传奇。打破了国际集团称霸行业的局势,因太过出挑,遭人“嫉妒”,后来三人行被五家集团争购,最终卖身于TBWA。苏秋萍也在此时被称为“新加坡的稀有物种”。
当时,我们就在朋友公司那边做,面对五家4A公司,而且他们从纽约派高手来助阵。我们那时候就把一些做过的东西贴在板上,在会议室摆出来给客户看,讲我们中国这个东西,它的成果怎么样,参加比稿,后来我们赢了。
第二次比稿是澳航,那时候我们是租的设计公司朋友的走廊,三个人就坐在那边。澳航是很大的客户,我想应该怎么办?我就跟隔壁的老外老板说,可以借用你的会议室吗,老朋友没问题吧?还有,能不能把前台也借一下做我们的接待处?还有,可不可以在前台贴上我们公司的名字?最后一件事情,万一客户进来,你可不可以叫你的员工假扮我们的员工?哈哈哈,什么都是借的。
那时候很多公司开始找我们,我们成长很快,最猖狂的时候,有六个汽车品牌同时在做,而且都得奖。有些奖项评审就批判我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拿那么多奖,不可思议”。
1991年,我从新加坡到中国也是一样,在上海做大众,在北京做雷克萨斯,我开玩笑,应该会在广州做丰田。有人说这是不对的,我管你啊!客户都不投诉。那时候我被人们称为“车神”。
我的一个特异功能是我能够简化很多事情,剩下就是真理。我常说不要做加法,你们永远在那边做加法,我做的是减法,减掉不对的,剩下的就是对的。没有信心才会越加越多,越不清晰。
我曾经被炒很多次,但是很快就找到工作,除非我要去度假。我一年最多服务过九个客户,很少有人可以超过我的记录。
狂人:第一次领奖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会不会特别紧张或者激动?
苏秋萍:很开心,很兴奋!拿奖以后,信心真的很饱满,我一定不是拿奖最多的人,但是我认为我由于一些作品,得到了很多朋友,这让我觉得很了不起。能够接受到这么人的肯定,而且这些人都很厉害,甚至比我厉害。
这个行业就好像武林高手比武,都互相会器重。你做得好,很多人会想跟你做朋友。我真的觉得我很幸运,我不觉得我是所谓的No.1,但我很幸运能混进这个圈子,而且不是混一两天,而是一混就是四十年。
狂人:对于行业新人,您有什么建议?
苏秋萍:对新人的建议,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有对手。如果他们现在的对手不相上下就很麻烦,这样就很难激起他们奋斗的激情。
一个比赛一定要有人做得相对好一点。有人做的东西会激起别人的奋斗精神,你要思考我为什么没做到,我是不是能够跟他一样,甚至要超越他,品牌之间也需要对手。麦当劳VS汉堡王,耐克VS阿迪等,对手是你前进的动力。
我很注重客户能够跟我一起去做一件事情,我很在意这一点,客户给我的鼓励是最重要的。我得到客户的信任去做,我觉得很幸运,所以就比较好做。
之前我在上海刚拿到大众的时候,大众说苏总每次你提案要提供三个脚本,提供三个导演。我说好,两三个月后,他说苏总以后你们就提一个脚本,然后你推荐的一个导演就好了,为什么?一般公司会做三个脚本,有一个是他们自己喜欢的,所以做得最好,第二个还可以,第三个就不能看,就是充数的。
我就跟他们说,你怎么可以这么做?生三个小孩,一个好看的,一个没有眼睛,一个没有嘴巴,可以吗?这是错的。我当时三个脚本都做得尽善尽美,结果客户不知道选哪个好,存货很多,来不及完成。然后客户就跟我说,以后提案交一个就好。
品牌方也是,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找几家公司比稿一下。我说你开什么玩笑,你自己不知道,你希望从别人的提案中找出你的答案。你的产品就像你孩子,你应该比谁都清楚才对,你会把你孩子的命运交给别人吗?
狂人:创意人做什么事情都很有创意,女朋友生气的时候,如何有创意地去哄(这个问题是狂人替自己问的)?
苏秋萍:女生生气是一个过程,你就让那个过程过去,不要把它停在一半的时候去干预。我反正坐在那边听,善于把耳朵关了。第一,这种吵闹一般不会是大事情,小事情一个男人有时候要去让女孩子。
在吵闹中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下一句会不会爆粗口,吵架的时候,根本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在互相嘲弄对方的耐心,绝对不会聚焦在最初的话题上。一直在捍卫自己的情绪,一口气冲上来,受不了对方这样的批判和指责,或者不能忍受她不向你屈服。
我曾经跟一个牧师讨论,他说你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才能允许自己生气。别人骂我,我生气骂回去,是一种处理方式。如果你不让自己生气,也可以,我尊敬你说的,从你的角度有道理,但是接受不接受,就在于我。很多人直接就把听的权利放弃了,直接跳到生气的位置,大发雷霆,这样你来我往,没完没了,仇恨加深。
成语说好男不跟女斗,我向来不做没有意义的东西,包括吵架、打架。但如果是危及生命或者我要救人,我可以一招致命,因为我做过特种兵,受过专业训练。
国内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经历我经历过的那些事,现在大学生穿着军服在学校里走来走去,没有真正经历过生死、没有挑战过身体和生理的极限。
人类就是这样,当你面对一个新的东西,就会启发一些新的科学真理。如果你的生活是不停地在重复,上星期六做的东西又和这星期六一样,没有对周边的人和事好奇,那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现在已经度入古稀之年,是稀有动物。但是我的好奇心有增无减,一个老人家怎么会收藏这么多玩具?有人说上海可能没有哪一家玩具店的东西有我这么多,这还只是一半,另一半在我新加坡的家里。
麻省理工做过一个调研,显示普通人知道的东西只有5%,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15%,加起来20%,完全不知道的东西有80%。我们是多么地无知!所以好的创意,好的点子,都永远会发生在你不知道的领域。
本身想到就会做,都未必,但不知道的一定不会去做。所以怎么知道多一点?就要通过生活去亲身体验,受了教训,学了乖,就这么简单。要多去体验人生,比如有的同学不吃辣,那就出门试一下,辣得眼泪直流,不然永远不知道吃辣会怎么样。
很多人就抱着这5%知识过一辈子,自“愚”自乐。知道有什么东西不知道,如果主动寻找、去体验,就可以增加这15%的知识。电脑和AI没办法回复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只有通过生活来体验。
狂人:苏老师,您曾说“你的人生是在把错的事情做对”,这个怎么理解?
苏秋萍:其实这是我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的一部分,原句是“It'seitheryoudotherightthingwrongorthewrongthingright?英文有时候很好用,所以我一直鼓励国内学生学外语。
这句话的翻译就是“你要把对的事情做错,还是把错的事情做对”,无论做什么总会有这两种结果。把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做成了,你就把错的事情做对了,Dothewrongthingright!有些事情很少有人去做,你以为是错的,所以你也不去做,这就变成把对的事情做错了。
听苏老师口若悬河、针砭时弊,身上只冒冷汗,惊讶于他的能说与敢说,“我不做老大好多年,我说的都是真话,你咬我啊?”言辞犀利,心存善念。一位曾经辉煌的老人蓦然回首,以过来人的身份,言辞恳切希望行业更好。
狂人:近十年国内诞生很多创意热店,您怎么看待他们?跟4A的区别是什么?
苏秋萍:谁把他们归类成创意热店?他们自己说的吗?我只能说,P啊!我也看过他们的东西,我不把他们看作创意热店,一般把自己称为热店的,都不是。
1990年,我在新加坡创办三人行,收入从0到300万美金一年,比稿几无败绩,在高手如云的新加坡排名第四,我们都没有称自己为创意热店。全都是客户在介绍我们,客户给别的客户推荐小公司三人行,去年又拿了多少奖,多么多么厉害。
创意热店和4A公司做的内容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怎么有可能不一样,同样一个市场,同样的产品,同样是给消费者用的,除非你的产品是给狗用的。
我创业开一家店做生意,从来没有为自己做宣传,每次比稿都胜也没有说什么。如果老外可以把他的公司叫奥美、李奥贝纳、Saatchi&Saatchi、BBDO、DDB、W+K,我们亚洲人为什么不可以把我的名字放在招牌上?而且我认为把我名字放在招牌上,我会更负责任,做不好我会丢我祖宗十八代的脸。
就算我要定位成热店,我也不会说出来。我永远相信让你的作品和成就(如果有的话),来说明一切,就是这么简单。创业伊始就说自己是创意热店,凭什么?
假如我明天开一家小公司,我曾经很厉害拿过很多奖,但我不敢保证说我以后还能做得很好,再一次是否能够得到同样的成就,我真的不知道。我一路走来很幸运,天上有人在看着我,在照顾我。我能够比较轻松,比较写意地走过来,我谢谢了。
AI只是执行的一个方式,你行,AI就行,你不行,都是空谈。
苏秋萍:国外的一大堆。国内的抱歉,可能我还没看到。现在有些人拍了一部片子,就在媒体上疯狂地说我们拍了一部大片。
以前我们做的事情都不会说的,我看到某个片子或者平面做得不错,我会去找这是谁干的好事,但从来没有人在那说,我拍了一个大制作。现在说自己拍了一个大片的人,还没有被证实他们的崇高地位。
我只是回答你问的问题,发表我的真实想法,但是我真的不做老大很久了,所以不要因为你的问题我的真实回答而引发众怒,不要叫人砍我,哈哈哈哈……
平面、影视还没有做好,互联网又来了。在网上随便po一样东西,就成为网红,成功来得太突然、太简单了,让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花心思去打好基础。
苏秋萍:应该的!中国创意团队一直在,报奖的人也很多,但是拿奖的从来没有像泰国、新加坡、日本一样。加上一些老手、老兵都下岗了,这种结果是应该的。
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奖?龙虎牛马、鸡犬不宁,十二生肖差不多都快用完了,大大小小很多的奖。包括学院奖在内,每个老师都劳苦功高,但是在国际上的奖,学生和老师们很少参加,都很少获奖。
当我们这批老人下岗退出之后,本土公司很开心,很多所谓的创意热店相继涌起,甚至拿到国际的一些奖项,那是他们在4A时拿的,开创意热店做生意后还有吗?其实,很多国际创意奖项的执行也在改变,他们也开始做生意。
就算有些公司拿到国际奖项,别开心,不是你们好,而是他们的水平低了。我做过戛纳评委我知道,现在作品质量真的有在变差。包括国际奖项,他们背后都是股票、券商公司,他们要赚钱、要有所交代,一直是这样,但国外会做得比较好看一点。
我在这里批判,不是标榜自我清高,不,我希望通过你们的曝光,你们的影响力,能为现状带来一定的改变。
你们可能觉得我有点自大,但我做的东西并不是全无道理。你可能比我更知道,只是没有人敢说。有一个足球教练叫穆里尼奥,他的外号是足球狂人,他有一次去切尔西的俱乐部当主教练,他跟他的球员说,也许你们觉得我很自大,但我告诉你们我是世界冠军。
我推荐一部英文片叫《AnyGivenSunday》,阿尔·帕西诺饰演的橄榄球教练托尼,对他的球员说,Icanonlybringyouthere.Therestisuptoyou.我用这部影片鼓励我的学生说,我只能把你们带到这里,至于能够走多远,就要看你们自己!
狂人:假如说有时光机的话,你想要回到哪一年?
苏秋萍:我要回到我妈妈中风的那一天,我要救我妈妈,因为她中风后对我改变很大。
我那时候就说我一定要做好,不然我没有留下来陪妈妈这个决定就更错了。所以有一天,我会见到他们,我可以有交代!
从苏老师身上我们学习到,不是专业出身不要怕,只要肯用心学习、时刻保持自信、敢于打破常规、认真体验生活、专注做好应该做的事,就能把事情做好并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