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⑴区别多义词的义项;⑵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⑶把握词语的语境义;⑷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⑸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⑹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解题思路与技巧:
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对句意理解的要求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发展和延伸,解答本类题目,主要注意:关键语句的概括作用;关键语句的提要作用;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对重要语句的把握和对词语的理解有某种类似的地方,是在理解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得对语句本身确切掌握:其中用了哪些关键词语,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哪些修饰和限制;是怎样的语气以及包含了几层意思、几个内容要点等等。其次是对上下文的总体把握,前后各说的是什么,与重要句子是什么关系:是铺垫还是对它的解说,前后句在意思的归属怎样确定,如何呼应与照应的等等,都得弄明白。
精典例题:
例①:
亲近自己的双腿
②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
③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太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④我猛然间觉得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的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⑤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在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那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⑥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⑦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怎么走那远?”我问。“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
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那条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⑨别墅到了。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⑩返回时,我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第③段画线句“我正觉奇怪”中,“我”“奇怪”的是。
2.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挣生活”的意思是。从语言特点看,在第⑤段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
语句:
理由:
4.第⑥段画线句说“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起先纠缠着、笼罩着“我”的惆怅和悲凉,为什么到此时“竟然了无影踪了”呢?
5.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
⑴⑵⑶
6.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
例②:读短文,回答问题:
③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形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修养,比如口口,比如口口。一来二去,也便见出了高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武器实在是称得上定夺乾坤的将军、元帅的。凑手的武器,只要有钱是能够买得到的;称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钱也未必能买到。要得心应手,自己动手铸造武器是惟一的好办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体温、气息、汗水、泪水、抗争、隐忍、渴望、呼唤、祈祷、祝福等等统统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气、日月之精华,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贤之明慧,一把好剑就铸成了,或一支好枪就做好了。铸器的目的,当然最终还是使自己也成为一种上好的武器。
④愚公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气”颇有些相似的西西佛斯也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阿基米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贝多芬,高喊着“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桑提亚哥,“把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的阿甘,等等,无不是一件上好的武器。
⑤“凿壁借光”是决斗,“卧薪尝胆”也是决斗。这种精神上的决斗,当然也是需要体力的。一个长期在药液里浸泡着的身体,一个整天在温床上滚来滚去的身体,一个“弱云狼藉不禁风”的身体,是无力参与决斗的。
⑥我听说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还坚持每天登山,20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着常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学读书。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我曾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轻的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窥视着她,折磨着她,依然平静地、坚忍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还有一部长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⑦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⑧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⑨一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了,地球也就变成了零。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汉字。
sh‘y‰ng()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苟同:
②得心应手:
3.仿照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要求结构与前面的句子相似,前后句意思连贯。
①
②
4.第③段方格中可填人表示其它“隐形武器”的两个词语是:,。
5.怎样才能把自己铸成一件“上好的武器”?
6.第④段提到愚公的“傻气”,很容易使人想起《愚公移山》中的“帝感其诚”,课文中的“诚”指的是。
7.第⑤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三种人的特点,这三种人分别是指:、、。
8.本文谈到了两种“决斗”:一种是,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个字回答);一种是,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个字回答)。
巩固练习:
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5.第3自然段中阿Q先生所言“要什么,是什么”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引用此言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二)震悟
一开门,我的心就凉了半截,走廊里的自行车不见了。
今年的冬天对于我真是个倒霉透顶的季节。先是调资少两月没赶上这一趟;稍后是妻子工厂停产待业在家唠唠叨叨烦着呢;再后来单位分房子排在我前一号的大头喜气洋洋乔迁新居。而我只好仍守在这70年代垒造的又低又潮的平房里。这不,室内没处搁的车又被贼偷走了。
我将一个骑摩托上下班的朋友弃在他家储藏室内的破车翻弄了出来,勉强推着,走向街头的修车摊。
修车的顾老头成天乐哈哈的,边干活计边与顾客不停嘴地拉家常,此时此刻,我打心里羡慕他那副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神态,哪像我们这些小职员成天为得失不公而愤怨。
小伙子,什么事弄得你一早上就愁容满面的,一日之计在于晨哟。噢我懂了,天天在一起哪有勺子不碰锅的,跟媳妇吧不必太较真。对他的这番好心好意的揣测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人世间福祸难测,何必计较一时得失,没成想这两手粗糙如松皮的老爷予竟有一肚子朴素的哲学,而且点中了我的痒处。我忽然有一种倾诉的冲动,便趁着修车空隙,将自己的烦恼告诉了他。
小伙子,你失去的还真不少哪,先给你说个故事吧:有个人他刚生下时就死了娘,13岁时殁了大,好在左右街坊热心帮忙,拉扯大了这孩子又帮他成了家,不曾想就地震啦,砸死了老婆儿子和女儿,呼啦一下只剩下他一根光杆儿,一条断腿还埋在水泥板下,你说这人还活不活啦。
我几乎被老人这段用山东快书形式陈述的人间悲剧所打动,但旋即又感到这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于是,我仍保持沉默。
老头终于极难得地闭了口默默地干着活计,突然抡起铁锤狠狠地击打着我弄来的旧车那严重变形的大杠。可能是锤子要脱榫了,便将锤柄子垫在自己的大腿上叩了两下,发出了嗵嗵的响亮的回音。
我惊异地瞪大了眼睛,顾师傅你的腿……
假的!肉的留在了唐山水泥板下。老人笑眯眯地对我说,一脸平静如故。
9.速读全文,作者震于,悟出。
10.用文中的事情解释“倒霉透顶”:
11.联系上下文解释“有个人刚生下来时就死了娘,13岁时殁了大”中的“殁”:,“大”:。
12.试写出能表现“老爷子竟有一肚子朴素的哲学”的句子。
13.没想到“老爷子竟有一肚子朴素的哲学,而且点中了我的痒处”,“痒处”指。
(三)反常曲解幽默风趣
①父亲见儿子从学校拿回成绩单,关心地问:“考得怎么样,快念给我听听。”儿子看了父亲一眼,胆怯地打开成绩单念道:“语文52,数学48,共计100分。”“嗯,你‘共计’这门考得不错。”儿子听了,忍不住“朴哧”笑了。“看,一表扬你就骄傲了,”父亲板起脸来说,“要继续努力。”
②——这是一则题为《共计》的小幽默。儿子稍微耍了点手段,父亲就一本正经地又是批评又是鼓励,令人啼笑皆非。这就是曲解,即有意或无意地对语义作歪曲解释的一种方法。
③在一次演讲比赛时,一位演讲者刚刚走上讲台就被电线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这一意外情况引起了台下听众的哄堂大笑。但这位演讲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惊慌,而是从容地说:“谢谢大家!刚才我是为大家的热情所倾倒的。”话音落地,听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里的“曲解”变被动为主动,赢得了听众,同时又表现了自己的机智,给接下来的演讲开了一个好头。
④一次,英国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演说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底下响起了一个反对者的喊声:“狗屎!垃圾!”很明显,他是在讥讽威尔森的演说。对此,威尔森微微一笑,平静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一机警的“曲解”使讥讽者哑口无言,竞选演说仍顺利进行。
⑤曲解可以分为“误释”和“巧释”两种。《共计》中的曲解,是误释,它是由于文化水平低或者自以为是等原因,胡乱地给有些词义进行歪曲的解释。两次演讲中的曲解,则是“巧释”,也就是有意设计一个新的含义巧妙地解释某一语句,某一动作。课文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陈毅市长)选场》中:“就以中国而言,这门化学就是要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化社会;就是要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个,就是共产党人的化学,社会变化之学。”这里,陈毅市长将化学巧释为“社会变化之学”,既富有情趣,又有针对性,可谓谐趣横生,幽默动人,使化学家齐仰之不得不敬而信之。
14.下列代词各指什么?
⑴第③段中“这一意外情况”是指。
⑵第④段中“对此”的“此”是指。
15.陈毅市长对“化学”的解释是什么?有何特色?(用文中的话简答之)
16.“使化学家齐仰之不得不敬而信之”是个句,换成一般陈述句则是;原句的好处是。
17.本文主要说明了“曲解”的、、。
18.本文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请举例简述之。
19.对本文结构划分较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四)从青年周恩来的“镜子”说起
①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宿舍大立镜旁边又糊了面纸做的“镜子”,每天早、晚,总要到这面“镜子”前照一照。原来这面镜子上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气派)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恩来由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一生立身处世,似乎都受到这面“镜子”的影响。
②经常揽镜自照,是许多志士仁人严以律己的美德。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兴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已是尽人皆知的美谈。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则讲得更加细腻:“揽镜试面,则思心当洁净;傅(同“敷”)脂,则思心当点检;加粉,则思心当明白,泽(润湿)发,则思心当柔顺,用栉(梳子),则思心有条理;立髻,则思心当端正,摄鬓(保养鬓发),则思心当整肃。”
③古人的修身养性,往往是个人的洁身自好(A)。共产党人讲修养,则是饰面与修心、外在美与内在美、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B)。周恩来事事处处严以律己,率先垂范,堪称我党注重修养的典范(C)。他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穿新衣服还是着带补丁的旧衣服,总是那样得体、潇洒、大方,那样雍容大度、风采照人,与他宽广博大、忍辱负重的胸怀,力挽狂澜、不屈不挠的胆略,远见卓识、睿智敏锐的气质,平等待人、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交相辉映,其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高度统一,举世公认(D)。
④现在,有些党员和领导干部不那么重视修养了。甚至出现这样一种糊涂的说法:“搞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还讲什么修养?”对外开放,会开阔我们的眼界,更多地吸收外来文明成果;但是,如果不设防,不加强修养,对于外来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失去必要的抵御能力。发展市场经济,给我们的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如果我们不强化驾驭能力,没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对个人行为没有一定的约束力;也很难抵御市场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还要看到,愈是改革开放,愈是发展市场经济,干部手中的权力招来的诱惑和腐蚀愈是突出和严重。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金钱物欲的诱惑和腐蚀,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甚至成为阶下囚,给我们以重要的警示作用。由此可见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不仅不能放松修养,而且应当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⑤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如果我们能养成照“镜子”的习惯,经常反省操行,自我激励,对于升华思想境界,创造优异工作业绩,肯定会大有益处。
20.第②段中“揽镜自照”一语的具体含义是。
21.第③段中,如将“交相辉映”改为“不无关系”,整个句子在语意上有无变化?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句的意思是周总理的举止行为与他的思想品格达到了高度统一,改动后的意思是周总理高尚的举止行为源自于他的伟大的思想品格。
B.原句的意思是周总理高尚的举止行为源自于他的伟大的思想品格,改动后的意思是周总理举止行为与他的思想品格达到了高度统一。
C、原句的意思是周总理举止行为与他的思想品格达到了高度统一,改动后的意思是周总理高尚的举止行为与他的伟大的思想品格互为因果。
D.改动后的意思与原句的意思没有变化。
22.第③段中四个句子组成,其中点明全段中心的句子是()(只要填人表明序号的字母)
23.第④段中“设防”一词的具体含义是。
24.第④中,作者从哪两方面批驳了“搞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还讲什么修养”这种“糊涂说法”?
25.下列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志士仁人历来有严以律己的美德。
B.周恩来同志严以律己,率先垂范,堪称我党注重修养的典范。
C.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应当在个人修养方面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D、我们要养成“照镜”习惯,反省操行,自我激励,达到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26.全文第①段和第③段两处都引用了周恩来的事例,它们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五)偷柚
我六岁的儿子说,世间最好吃的东西是冰冻的菊花茶和油炸的蛎饼,长大挣了钱,一定买很多给我吃;而在我童少时代,我的同伴们却以为世间最好吃的东西大概数柚子,当了皇帝的人,一定天天吃柚子。
记得小时候,厝边有两株柚树,是阿迟家的。因了这两株柚树,阿迟家的公子阿明,在我们同伴中可神气啦!有谁犯了他,他便说:“我家的柚子熟了,不分给你吃了。”为了吃到他家的柚子,从柚树开花时,我们便谨小慎微地尽量少得罪他,讨好他。
那时,生产队的耕牛,挨家挨户轮流着放牧,轮到阿迟家,牧牛的任务便落到阿明身上。他用装“钙镁磷”的牛皮纸袋,剪制了一副“扑克牌”,引诱我们跟他去牧牛,他“做东”,我们陪着他玩牌,不管输赢,他永远是“庄家”,我们几个谁输了,就帮他看牛;假日一起上山拾柴,他拾了一会儿,便歇在树荫下,要我们多拾些分给他,而且要干的;上学堂,除了老师检查他朗读或背诵课文,我们无法代劳外,其他能帮上忙的,我们都得帮忙,比如,值日扫地呀,抄袭作业呀,考试作弊呀,等等。谁叫我们爱吃他家的柚子呢?
终于同伴中有人觉悟起来,怂恿着说:“我们不能为了那一瓤半粒的柚子,老受这样的‘窝囊气’!”也有人撺掇着出主意:“柚子熟了,他不分给我们吃,我们夜晚自己去摘。”“这偷可不是光彩的事,要是传到阿景先生那里去,我们可倒霉啦!”阿荣举出理由说不怕:“他夏天偷了我家五粒李果,我秋天为什么就不能摘他一个柚子?”阿年、阿谋兄弟俩附和着说:“前天,我家来了客人,他在我家相食(看人家吃东西之意),吃去了我母亲给他的两粒果糖。”至于这事万一被知道了,会不会传到阿景先生那里去,我们商议的结果是,不可能会被发现。所以,最后我们决计:偷!
当我们扛着竹竿,到他家柚树下的时候,正遇上他的奶奶,他奶奶教训我们说:“下次再来偷,折了你们胳膊,插进屁股眼!”我们知道这是吓唬的话,但没想到这事很快传到我们各自的母亲那里去,都挨了母亲的骂,当然不敢去偷摘了。但我们不甘心,绰号他奶奶“屁股眼”。
馋嘴的顽童们!
A、以“我”童年物质生活的匮乏引出回忆。
B.儿子今天生活的幸福是我所望尘莫及的。
C.希望儿子珍惜今天的幸福。
D.表现我对儿子的喜爱与感激。
29.第3段写我们“极力讨好阿明”,其目的是,这段内容为下文写“偷柚”作了。
30.第4段写小伙伴们“偷柚”前的——斗争,相对于“偷柚”的过程来说,属于详写,其原因是什么?
31.和《社戏》中的情节相比,同样是“偷”,“偷柚”与“偷豆”的动机有什么不同?作者写“偷”,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六)人类需要探索精神
美国“桃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已经成为“旧闻”,但人们仍忘不了那悲壮的场面。在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上,佛罗里达州上空的这一声巨响,将永远会发出深沉的回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载客飞机于1908年飞行成功,10年之后,第一条“伦敦一巴黎”的国际客运航线开通。据说乘坐早期的飞机,其保险系数还不及今天的航天飞机哩。飞机随时会发生故障,机舱的密封条件又不好,“高处不胜寒”,乘客们不得不穿着皮大衣,戴上皮手套,用灌满热水的瓶子取暖。飞机的引擎声更是震耳欲聋。在人类航空史上,飞机的发明者、驾驶者自是值得大书特书,早期的乘客同样也值得大书特书。如果没有这样一批勇敢者,也许直到今天还不一定有波音747,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有航天飞机和人类壮丽的太空事业。“挑战者”号虽然已化为碎片,人类的探索精神却得到了发扬。(A)
不仅航天事业,一切①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a。一部②科学史证明了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B)化学家诺贝尔并没有因炸药爆炸而中止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当他们两个攀上屋顶时,突然一道闪光掠过,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C)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我们怎能不受到b!
其实,又何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探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成为全体③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
32.找出用到横线处恰当的词。只写序号。
用到横线a处恰当的一项是()
用到横线b处恰当的一项是()
A、既是冒险精神、创造精神,也是献身精神、开拓精神
B.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
C、不仅是创造精神、献身精神,而且是开拓精神、冒险精神
D、启迪和激励
E.启迪和鼓舞
F.启迪、激励和鼓舞
33.下边的事例用到文中A、B、C三处中的哪一处才恰当?在括号内打√。
在惨剧发生以后,曾经参加过航天飞行的美国参议员杰克·加恩说:“如果需要,我愿意明天再次升空。”
A处()B处()C处()
34.划线的“深沉的回声”比喻什么?
35.三处划线词“科学”的含义是否相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