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退潮,身心灵当道。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低理性、高感性的时代。
年轻人开始在上班和上学间选择上香、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求佛。左手赛博木鱼,右手转运水晶。上班莫动肝火,下班占星塔罗。
人们越来越佛、越来越玄,也越来越接受在个体努力的边界之外,存在着一个无能为力、不可预知的命运,于是转身向内,开垦起过往因人定胜天的积极社会叙事而过度紧绷的心灵。身心灵产业由此乘风而起,成了一桩蓝海生意。
到底什么是身心灵(body-mind-spirit),它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一场提倡“身心灵修行与改造”的新世代运动(NewAgeMovement)中。这场社会思潮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罩子,把所有主张玄秘力量的宗教、心理学、传统习俗全都笼在其中。
这是一门怎样的生意,我们先来看几个切面。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中,人们在经历重大挫折或病痛后,往往会经历存在主义式的觉醒,这是一种领悟在生命真谛、意识到自己本应该怎样姿态活着的时刻。
新冠疫情,就仿佛是全人类的一次共同的存在主义觉醒。
疫情后,消费者的情绪骤然变了。人们好像一夜之间变“老”了,变得节俭、存钱、信命、耳顺,在消费上的表现就是——(1)寻找平替的节俭消费;(2)储蓄为上的存钱经济;(3)追求顺心的悦己经济。
逆天改命的时代叙事已经失效,不如学会放过自己,所以“治愈”也成了消费关键词。
英敏特(Mintel)2023年中国消费者报告
以下五个产品方向,通常会被纳入“疗愈生意”的范畴:
(1)正念和冥想(包括线上app和线下课程)
(2)五感疗愈(其中听觉的颂钵和嗅觉的香薰仿佛成了白领生活方式潮流单品)
(3)修行(以禅修和旅修为主)
(4)宠物疗愈(年轻人不再轻易生育,从宠物身上收获了治愈和陪伴)
(5)泛心理(包括心理测试、占星塔罗、泛心理咨询等)
早上打开手机,盘腿来一轮正念冥想,成了城市打工人在打八段锦、卷多邻国之外的另一种放松方式。去健身房没有合适的团课、去线下空间又有些过于郑重其事,对都市人来说,最方便的,就是用手机APP播放背景音与引导语,自己营造出一个赛博冥想的小角落。
在美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冥想APP竞争者有两位,「平静」(Calm)和「头脑空间」(Headspace)。其中Calm有更丰富的哄睡故事与白噪音,而Headspace有更多垂直硬核的冥想训练。在2023年,Calm已经突破400万付费用户,营收过3亿美元。
本身冥想和正念是来自印度,却是先在美国火了之后,又传回中国。
在国内,冥想APP「潮汐」也吸引了2000万用户,其中50%为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且女性占60%(这一性别比例和Calm类似)。
但是,冥想APP的走红也许也和疫情封闭的特殊节点有关,可能回归喧闹的日常,人们用冥想正念来「自愈」的需求也许就没有那么旺盛了。2023年,Calm和Headspace的营收都环比下跌,也是一个数据上的暗示信号。
2023年,Calm和Headspace的营收都环比下跌
香料原本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行当之一,相传克莉奥佩特拉Cleopatra从罗马驶回埃及的船都飘散着兰花叶、蜂蜜、花粉的香味,香料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货品。
所以香氛产品并不是新贵,属实是老钱。
但香氛原本是多是用于社交礼仪,近几年才开始承担起了“情绪疗愈”的功能,这才成了治愈生意中的当红炸子鸡。
在伊能静疗愈风、一场5千万GMV的小红书直播带货中,主打情绪治愈的emonster香氛蜡烛是主推单品之一,也让人们看到了治愈消费的拉动效应。
艾媒咨询《2022-2023年中国嗅觉经济发展趋势与商业机会研究报告》
在周围全员问你MBTI是什么时,你点开了测试链接,晕头转向地做完题目之后,发现要看到完整测试结果,还需要付费。
这种付费性格测试,以及线上塔罗星盘占卜都属于泛心理服务。像“简单心理”“壹心理”“KnowYourself”等线上APP,则是更主流的泛心理业务玩家。
沙利文发布的《2022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白皮书》中,泛心理服务被定义为“为普通用户提供如替代型心理服务、身心灵服务、情感咨询、职场咨询、情绪管理等轻量级心理健康服务,专业知识度较低”,通常以“互联网为媒介”。
但它们更多的是在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缺口太大的情况下,发挥安慰剂作用的平替代餐。
Forbes援引了专门研究全球健康产业的独立机构GWI(GlobalWellnessInstitute)2023年的报告,在年末全球精神健康产业将突破6万亿美元(难得看到了trillion这个单位),其中疗愈旅行、Spa、健身、心理健康业务都以2位数的势头在增长。在国内,泛心理健康服务市场的规模也是逐年攀升,沙利文预计2024年将突破80亿。
然而,面对如此大的市场,专业人员却是极度紧缺的状态,出现了准入门槛低、缺乏规范化管理与标准体系的问题,而不专业之下的“乱相”也是身心灵产业灰色地带。
沙利文发布的《2022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白皮书》中显示泛心理服务市场逐年增长
在强调“你要放松、你要快乐”的身心灵产业中,出现了两种极端。
一端是极度的“松”,主打人生就是不需要负责任的玩耍和游戏。一端是极度的“紧”,用自我羞辱的方式被注入所谓的正向能量。前者抓住了社会中自卑失意的群体,而后者则瞄准了急需鸡血的精英群体。
来看两个被媒体都报道的令人瞠目和唏嘘的案例故事。
在2023年9月,新周刊一篇《加入灵修后,他们从裸辞到负债百万》引发热议,一个由名为“学霸猫”的群主创办的身心灵社群,被推到大众视野中。在这个社群中,践行着“学霸猫”从国外心理学者修蓝(Dr.HewLen)所提及的清理方法,这种方法在畅销书《零极限》(ZeroLimits)等书中被提及。
具体就是,对生活中所有遇到的糟心事,领导的责怪、突然的裁员、无望的工作、考不上的公,全都在心里默念“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然后将它们清理干净。
据说是来自夏威夷的自我清理“智慧咒语”
群主“学霸猫”将群名改为“霍格沃茨凡学贵妇分校”,主打用“金钱流动来打开自己的能量”。简单来说就是,随意花钱,花得越多,能量越高。
比如,学霸猫会随意提高入群费用,从1999涨到9999,给出的理由是“好玩。为什么一下子涨十倍,因为好玩。”她还会拉着慕名而来、线下见面的学员逛商场买名牌,群里还流传着“爱马仕能量很高、买东西不要看吊牌价格”的说法。
于是,群里一些成员也开始祼辞、掏空家底住高档酒店、贷款逛奢牌,最后身无分文了开始在群里发收款码,让群友打赏支持,“让金钱流动、让能量扩张”。有人甚至负债消费了40多万,最后还是父母给填上了窟窿。
这类灵修的“能量、清零”话术只是外包装,本质似乎还是消费主义的刺激短暂,用来缓释人生的痛苦,玩的其实是一场“逃避的游戏”。
如果说宣扬“高能量就是玩耍和快乐”,是击中了暂时失意者渴望摆脱生活重担的心理。那接下来的这类“灵修营”,则是由一股从硅谷刮来的高能量风潮催生的畸形产物。
在硅谷创业神话中,人人仰慕的“大佬”,以乔布斯、马斯克为典型代表,都有一种据说是能“扭曲现实的能量场”。而“高能量人士”也成了一些高管、职场人、创业者渴望呈现的形象。一些以这类金领为目标的泛心理学营也乘风而起。
受嬉皮士文化影响的乔布斯也热衷于冥想
这些线下课程通常打着“私董会”“训练营”的名称,以“心灵探索课或灵修课”为定位,课程目标说是让参与者探索生命高峰、创造开发潜能、突破自我局限、活出内在天赋。
无论是学霸猫提倡“花钱吸能量”,还是灵修训练的激发潜能,都是身心灵产业缺乏规范的表现。
像最近流行的颂钵,从喜马拉雅地区流传而来,说是敲击颂钵发出的声音能有助眠疗愈的作用,但因为没有科学专业体系,有的人表示花钱躺在那里,一群人都没睡着干瞪眼。还有转运水晶、芳香疗愈、塔罗占卜,都带着“心诚则灵”的玄学,如果用科学理性的目光审视,是会打上不靠谱的标签。
颂钵
“不科学”,也许是对身心灵产业的普遍质疑。然而,“科学”,却就是身心灵产业质疑和反抗的对象。
接下来,让我们回溯身心灵并不长的历史起点,会找到为什么它会是今天这幅模样的原因。
howmanydeathswillittaketillheknows
生命要经过多少的牺牲
Thattoomanypeoplehavedied
才会了解活着的可贵
Theanswerisblowininthewind.
我的朋友这答案就飘在茫茫的风里
鲍勃·迪伦一首《答案在风中飘荡》,也许就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美国一批年轻人的写照。他们质疑、他们迷惘、他们渴望意义。
60年代,那是怎样的光景呢?二战结束、经济飞升,但越战偏偏打响了,民权运动如火如荼,一批年轻人开始质疑上一辈的资本主义狂飙突进,开始对效率至上的经济理性社会开始反感,甚至对西方主张科学理性的思想传统失去信心。他们喊出PeaceandLove,并探索流浪、群居、反叛的非传统生活方式。
嬉皮士文化开始兴起,这一代的年轻人也被叫成Beat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
而身心灵产业的许多特点,都能从“垮掉一代”中找到源起。
约翰列侬与瑜伽士马哈里什@gettyimage
“大山极具忍耐,半佛之人。”我喝了口酒大声说。在月光下走回那棵老树桩时,我看到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这句话摘自“垮掉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当时迷惘的年轻人们为了寻找内心意义,开始自驾、骑行、背包徒步,到自然中去寻找答案。也同样是在路上,他们找到了来自东方的力量——佛教禅修。
“垮掉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纽约客
这种在他们眼中的东方智慧,和西方现代所提倡的理性与科学截然相反,讲究用一种更全面更直觉更体验的方法,去内观、去感受当下,带着开悟的淡然与闲适,立马吸引了这批对现代西方文明失望的年轻人。
同样是“在路上”代表作品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也把“禅”托举到了极高的位置,认为这中间蕴藏着西方精神困境的解法。
后来“旅行+修行”成了身心灵产业的商业模式之一。
对于嬉皮士一代来说,beat不仅仅意味着垮掉,也是beatific(至福)的象征。所谓beatificvision(至福直观)是天主教用语,是看见天主的超验体验。
对于垮掉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渴望通过某些手段,收获这种宗教启示式的、狂喜的、超越现实的体验,比如,致幻剂甚至是毒品。
除了物理手段外,年轻人也选择在音乐集会中寻找这种超验体验,于是摇滚音乐节诞生了。1969年在美国Woodstock(伍德斯托克)小镇,一次主题为“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摇滚音乐节举办,伍德斯托克也成了今天遍地开花的音乐节的前身。后来,更极致的嬉皮士乌托邦集会火人节出现了,这是一个只存在于几天的狂欢节,同样是延续了嬉皮士反建制、反商业特点,主张以平等自由的互助社区来实现PeaceandLove。
Woodstock音乐节现场
火人节现场
超验狂欢,是嬉皮士文化给心灵危机的人们的解法之一。
当下火爆的音乐节、演唱会,不拘小节的摆摊、露营、喝夜啤酒,仿佛也是嬉皮士精神的另一种延续(当然是把致幻剂和暴力这些因素排除在外)。
又或者是因为社会境况有某种相似性,让我们觉得有精神内核的共振。整个社会太累了,想停下来喘口气歇一歇,或者给乏味的日常手动创造极致体验。那一刻高光,让我们觉得生活还值得走下去。
如果说,嬉皮士带来的禅修、超验,是给了身心灵产业打下了文化底色,而直接塑造今天整个产业面貌、甚至给它命名的,是美国80年代的新时代运动。
这是一股社会思潮,或者说简单些,就是当时人们经常谈论什么、在相信什么、在追捧什么。那——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玄学。
东西方文化中所有带“玄秘”的元素,都被推广和普及,比如,东方的佛教、萨满、瑜珈、冥想、灵气,西方的占星、基督教,现代心理学中的释梦、潜意识、积极暗示,古文明中不解之谜、UFO、晶石、地球神秘学等等,全都被囊括进这场运动中。
尽管这股思潮在80年代之后就不再风靡,但它却把身心灵产业的几乎所有“单品”都一次性推到了市场上。在昂扬是主旋律的时代,原本这些单品是小众的边缘活动,但疫情之后,经济遇冷,全球化收缩,人们开始从理性奋进中失落和迷茫,这些小众单品也开始有了受众。
回溯更漫长的人类历史,理性与感性、繁荣与衰退、内卷与躺平,就是历史震荡的两端。比如,把“不确定”奉为教义的诺斯替教派一直是基督教主旋律下隐约的低声。而动荡的魏晋南北朝,也是清谈与玄学当道。
在外部环境变动的当下,让自己活得轻松自在一点,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
但因为身心灵产业混杂且没有统一标准,疲惫不堪、急切想收获治愈的消费者们,有时也容易成为灰色陷阱的猎物。
在心理学中,其实有“灵性逃避”(spiritualbypassing)的概念,意思是用一些灵性的语言来包装和解释,言必称“开悟、能量、觉醒”,但其实拒绝真正地面对与解决情感与心理困境。
同样的,当治愈灵修语言一旦泛滥,也会挤压专业心理学和社会专业力量去解决实际困难的空间(比如,抑郁症的专业治疗、劳工的法律保障等)。人们当然需要偶尔逃进治愈的罩子里,“你要坚强”的爹味说教,有种东亚家长式的强迫干预。但是,和一时温暖同样重要的,是意识到人生实苦并尝试面对问题本身。
那句被引用滥了但还是会被打动的话也许正是一种回答: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英敏特(Mintel)2023年中国消费者趋势:疗愈之年
沙利文《2022中国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白皮书》
新声Pro《在这里,冥想是2000万人的一种日常》
ForbesTheFutureOfWellness:NewDataOnWellnessTravel,MentalWellness
新周刊《加入灵修后,他们从裸辞到负债百万》
腾讯科技《女高管死亡背后的灵修培训》
新京报书评周刊《从狂欢之路走向沉默,这就是“垮掉的一代”的真实面孔》
Wiki,NewAgeMovement
「创意笔记」是Minds创意课堂的内容专栏,和其他产品一致,专栏会持续更新「创意·商业·人文」方向的深度内容,同时推荐适合搭配食用的视频课程,Enjoy!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学习↓
加入MindsPro会员,即可解锁完整版视频,更多深度创意内容,尽在Minds创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