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夕经典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齐景浩颜晓希是电视剧《追球》。
2、《追球》是由苏浩旗执导,范世錡、卜冠今、李艺彤,黄圣池,朱元冰,李汶领衔主演的都市乒乓题材剧。
3、腾远学院新来的转学生颜晓希,养父曾是乒乓球高手,在养父的言传身教下,颜晓希打得一手好乒乓。颜晓希是个自立自强的女生,不仅打多份工贴补家用,还运用自身娴熟的球技参加球赛,挣取奖金交学费。腾远学院乒乓球社团社长齐景浩,是一个帅气的乒乓球高手,一次偶然他见识到颜晓希出众的球技,因此力邀颜晓希加入乒乓球社团,共同携手赢得全国学院杯冠军,颜晓希的加入让社团注入新的活力,乒乓社团日渐壮大,吸纳更多年轻的优秀球手。在一次次高手对决中,国球的竞技魅力深深感染了所有人。
一、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1980年进入市场导入阶段,1990年进入高速成长期,21世纪之后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以每年0.3%-0.5%的速度增长。自2007年来,全国获批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不论是部数还是集数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2007年-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又出现回升。
2009年我国电视剧销售收入达21亿元,比2008年的16亿元增长了31.25%,可见,电视剧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虽小,但是发展异常迅速。
(二)产业链初步完善
(三)供求关系不均衡
由于市场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供求不均衡现象严重,据统计,2005年我国共制作生产电视剧514部12451集,但播出、发行总量为445部11007集,分别总制作量的86.6%和88.4%;2006年共生产电视剧13840集,但有将近7000集没有平台进行播放;2007年也只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有平台进行播出。随着近两年电视剧产量的减少和国产电视剧需求量的增加,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严重。
另外,从电视出现开始,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后还保持0.35%-0.55%的增长率,到2009年,电视人口覆盖率增长到97.23%;而电视台个数近几年一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2002年,电视台个数为368个,到2009年下降为277个,这说明市场对电视剧需求在逐渐减少,同时对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1]。
二、电视剧产业的经济影响
一般来说,电视剧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己的发展直接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身的宣传带动效应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直接影响
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电视剧在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也会越来越多。首先,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GDP方面。当前电视剧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在GDP中比重越来越来大,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其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促进就业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电视剧产业对人力的需求比较大,这其中包括了各类专业的演艺人员、电视剧制作人员、电视剧拍摄人员以及电视台工作人员,因此创造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再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还表现在对资源的需求方面,电视剧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资源的消耗非常小,其发展主要是依靠创意和技术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间接影响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促进方面,这些产业既包括旅游、服装以及其他电视剧具有宣传效应的产业,还包括书籍出版、游戏等外延产业。
1、旅游业
从我国旅游业近几年发展来看,国内旅游人数[字体:大中小]
从2005年的12.12亿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9.0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从2005年的12029.23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13187.33万人次,2008年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数据出现下滑,2009年仅为12647.5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005年为292.96亿美元,2007年为419.19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396.75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005年为5285.86亿元,2009年增长到10183.69亿元。
近些年电影的迅速发展对宣传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电视业则主要集中在对国内观众的宣传上,在国际上宣传效应尚不够明显,但是随着电视剧出口的增加,其宣传效应也势必增强。
2、服饰业
电视剧对服装饰物的宣传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角色的日常穿着打扮上,剧中角色的一身行头往往影响到观众的审美情趣、服装样式、饰物品牌等选择,从而影响观众消费倾向。像近年来韩版服装的流行,就是借了韩剧的东风而大行其道。
电视剧除了影响观众对服装饰物的消费倾向,还能促进服装饰物的总体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剧中的着装风格变化很快,不仅不同部的电视剧风格不同,就连同一部电视剧也有很多种风格,这些风格的变化引起观众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而形成观众需求的多样性,进而促进服饰行业的总体需求。
3、书籍、游戏、音像产业
由小说、游戏改编的电视剧,往往会产生相对的反作用力,将小说原着和游戏宣传开来,尤其是当电视剧的艺术效果吸引到大量观众时,这种宣传作用更加明显。很多小说和游戏,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前消费群体并不是很广,但是在电视剧热播后,小说和游戏也受到热捧,如最近的热播剧集《步步惊心》,就使得网上同名小说点击率迅速提升。另外还有一些原来就很受欢迎的书籍和游戏,在电视剧热播后,消费群体会进一步迅速增加,如近几年的《仙剑奇侠传》系列,就使同名系列游戏在原来火热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温。
此外,电视剧还会带来相应的主题曲等音像产品的热销,同时对电视剧中所用到的其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宣传作用[2]。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1、电视剧的流行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要更注重吸引观众的成分,同时与我国的特有文化成果相结合,要与物质文化相结合,与风土人情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与观众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2、在国内电视播放平台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注重“走出去”,在电视剧的制作过程中,注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相结合,不仅达到吸引国内观众的目的,同时,为我国电视剧走上国际市场开辟出了道路。
【关键词】科幻;电视剧
一、概述
尽管现在很多国外电视剧不能在国内播放,但是通过网络越来越多的国外电视剧被民众了解再到喜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电视剧发展的不足,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电视剧创作市场的广阔。
本文将以英剧《黑镜》为例分析科幻类电视剧,同时对中国科幻电视剧的发展提出建议。对于科幻电视剧的定义,学界至今并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为了下面的讨论,这里将科幻电视剧定义为:有科学根据的,对未来的世界进行描绘和幻想,对未来有着憧憬或者根据当下的社会发展情况,通过对未来的描述以批判现实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性美丑的电视剧。
二、对英剧《黑镜》的分析
英剧《黑镜》是以当下的媒介和科技发展为基础,展开对未来社会的幻想。英剧的独特性是很多国家都没办法做到的,三集就可以组成一个电视剧的一季。那么英剧的独特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一)人物关系
《黑镜》因为其每集独立存在的原因,人物关系的建构不复杂,而且独立性强。《黑镜》中,第一集的人物关系是女主与虚拟的已故男友构成剧情的推进,额外附加的人物关系则是关心女主的姐姐。女主则是英雄,对手是虚拟的已故男友,伙伴是女主的姐姐。第二集中,人物关系则更为简单,是被惩罚者与惩罚者,尽管惩罚者的人数多,但是可以简单的归为惩罚者内。英雄为托妮,对手为惩罚托妮的多人,大致由达米安、杰姆、以及持枪想要杀害托妮的三人为主,围观群众在理论上也是属于对手。第三集的人物关系则稍显复杂,杰米为英雄,其对手也是变化的,刚开始是一位政客,后变成为杰米的上司哈里斯,而与杰米有过的政客是骗徒,改变了杰米的行为,让杰米在电视节目中大发雷霆,从而改变了杰米的未来发展。
(二)叙事技巧
《黑镜》一集长度为9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黑镜》中的每一集的长度都有些类似于电影,所以它的叙事是很完整的,一般不会在结尾留有没有解释的问题。
那么,为何只有英剧敢这么与众不同?首先英剧有着雄厚的收视观众作为支撑,才会敢于发现和生产新的东西出来。英剧往往突破的不是故事悬念的设置,而是故事本身的内涵和主题,它能够从不同方面深刻的反思和挖掘技术下人性的丢失和迷茫。英剧大方、简单的叙事更加引人深思。其次,英国政府会给予大量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而且政府的支持从来不会以收视率为标准,英国政府看的更多的是电视剧所带来的教育作用和其电视剧本身的质量。
因此,英剧拍的电视剧像是精致的电影,每个镜头都经过认真的考究,虽然短小,但是精悍,内涵丰富多彩。而且英国作为一个传统的热爱戏剧的国家,英剧很注重演员的表演,那些细枝末节的表情和动作,是可以不用依靠众多复杂的人物关系来支撑故事发展的,完全靠几个演员精湛的演技就可以把观众引入剧情中去。
三、国产科幻剧该如何借鉴发展
分类是科幻剧的国产电视剧有八十六部之多,但是其中真正被定义为科幻电视剧的却不多。有很多的类别应该是玄幻、奇幻、魔幻,这些与科幻有着天壤之别。从这些剧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幻剧在国内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与成长,反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综合的形式出现的,而且完全没有国外的“超前”的创作形态。那么,如何让国产科幻剧日益发展起来,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一)“超前”的剧本构建
国内很多的科幻剧都是带有魔幻的色彩,并不能算是单纯的科幻,没有科学根据的天马行空,看起来更像是鬼怪神力一样的电视剧。科幻剧是有着理性思考,并且能够层层引人发问,想要去探求未来社会中人类的平衡的状态。更多的是关乎未来世界、未来文明的构建和探索,也能够让人们心生敬意或者反思。而且“超前”的剧本则更多的会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加深层次的想象,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世界能够成为什么样子?这种“超前”意识形态的剧本,不仅会带来剧情上的巨大创新,更会给国内的科幻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人物关系复杂但不累赘
中国当下很多电视剧的人物关系都是靠众多人物支撑的,人物关系虽然复杂但是稍显累赘。真正好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但是却不会显得累赘。每一层人物关系的建构都是为剧情的合理发展做铺垫的,每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有着内容和故事的。
按照这样的人物关系推进故事发展的同时,要把握剧情发展的节奏,过快的节奏会像美剧中的人物关系一样,复杂而且混乱,不太符合国内的主流价值观。过慢的节奏则会显得拖沓、累赘,但是好的复杂的人物关系对于科幻剧来说则是最大的亮点,人物根据自身的联系和发展去对未来进行深度挖掘时,会引起当下与未来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将是剧情承转启合的关键。
(三)内涵的提炼与升华
国内的作品不乏对于人性以及生命的思考,但是深度和广度是不如英剧的。英剧是撕开了人的表皮,给观众展露最最黑暗的、肮脏的一面,对于人的罪恶有着深刻的挖掘和洞悉。国内的电视剧更多的是通过故事、人物独白、人物成长来讲述人性,通过积极的一面来展现人性的真善美,但是这样的故事明显的倾向性和弱化的思考性是不如英剧的。
在科幻剧中,人性自身的矛盾和冲突就是一场戏。对于这种人性内涵的提炼和升华,是国内科幻剧需要学习和思考的。如何更好地通过阴暗面来表达积极的主流价值观、内涵的丰富性和升华性的提高也是国内科幻剧需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的。
(四)政府的大力扶持
科幻电视剧,很多都需要用到复杂的特效技术。面临当下中国电视剧都是低成本的制作现实,电视剧创作者面对科幻电视剧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特效技术不是科幻电视剧的关键,但是也是科幻电视剧成为经典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府加大对于科幻电视剧的投入与保护,使科幻电视剧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就可以更好的处理制作问题。
科幻剧作为一个重要的电视剧类型的分支,在国内的发展程度远不及国外。处于正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文化输出也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扭转也成为了电视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方面――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通过以上的分析,更“超前”的剧本写作与更深刻的内涵的升华与提炼成为国内科幻剧的学习目标,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让科幻剧更加本土化也成为科幻剧发展的难题。不论科幻剧的发展模式如何,一直在创新路上走着的中国电视剧,将来的发展不再是收视率和主流思想的倡导,而是作为一个电视人创作时,更多的是对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反思和教育意义的广泛传播,更多的是对于在社会生活中的我们的人的发问。
参考文献:
[1]杜红玲.从美剧的消沉反思英剧崛起[J].电影评介,2012(9).
[2]张智华.论科幻剧的主要叙事特征[J].中国电视,2006(11).
[3]李芸.“我是机器人”科幻剧离春天究竟有多远?[J].光明日报,2015-10.
[4]温迪简汉森.编剧:步步为营[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课内知识课外考”,2010年这一命题原则在诗歌鉴赏中也得到体现,可谓“题”联课内外,“诗”“句”巧联姻。试题源于教材,但是高于教材,是一种依纲扣本式的理性回归。命题人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认真用好、学好语文教材,命题呈现出“教什么考什么”的新动向。
一、攀亲――联想表达情感相同的句子
古典诗词中常借助于某种意象来表达相同的感情基调,如借“月亮”来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某个特殊季节来排遣个人的情绪――中国文人从来都有着伤春悲秋的传统,而比起伤春,悲秋则是一种更有力更深长的感情。秋季草落叶衰,万物肃杀,往往寄托作者种种悲愁,在对“秋”的悲叹中寄寓世事沧桑、离愁别绪、历史幻灭、怀古伤逝的深沉情怀。历代诗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相同的情感。让不同诗歌中同类情感句“攀亲”,采撷这样的“类”句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阅读积淀。
【高考链接】(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课内篇目柳永的《雨霖铃》,难度虽然不大,但是考生却失分较多。有的考生审题不明,没有抓住关键词“由送别季节”及“直抒离别之情”,误答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的考生功利性太强,只背诵高考《考试说明》指定的默写篇目,而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不屑一顾,结果在这道创新试题面前吃了一记闷棍。该诗首句直抒离别之情,“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参考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无独有偶,2010年高考北京卷也从这一角度考查,试题引入教材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只不过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请看: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鹩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鸩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李白在本诗中抒写了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因而B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二、认祖――还原化用的诗文名句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从古至今,尤其在诗词的创作中不乏袭用、化用前人诗意、前人成句,已经是惯例,不可胜数,考生要具备对此类诗句“认祖归宗”的能力。如“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化用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了李清照的《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化用的是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高考链接】(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文题。
[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参考答案】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反其意而写之,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三、配对――诗文名句的准确复位
历年高考湖南卷第5题一枝独秀,在高考试卷大家族中“技压群芳”,与台湾高考国文科命题人的思维相近,成为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和2009年高考第5题“对联配伍题”一样,2010年的“诗句复位题”继续引人注目,与2009年的对联题相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出语文学科的鲜明特色。
【高考链接】(2010年湖南卷)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
角门深巷少人行。
_____________,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参考答案】B。
四、归宗――遴选寄寓情怀相近的句子
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寄寓意识,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赋、比、兴,比、兴即是寄寓的途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又自强不息的民族,在文人心中,有着深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使人们在艰难困苦中高瞻远瞩,而其间需要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寄托,于是出现了寄寓意识。寄寓意识成了千余年中国社会的文化共
识,融入了文人的潜意识。考生要能准确理解不同诗歌所寄寓的情怀,按照同一性将其进行归宗。
【高考链接】(2010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
坞:山坳。②
山翁:此处指隐者。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参考答案】A。
五、结缘――比较相同题材主旨句情感的异同
【高考链接】(2010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解析】“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教材秦观的《鹊桥仙》,本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词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关键词:古典诗词天文知识语文教学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年前,《尚书·尧典》就有年、月、日、旬、四季和闰月的概念,并有以星象来确定季节的描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是指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及其发展的科学,而是指人们对日月星辰等天象和山川物候等地形的认识、理解和应对策略。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古代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观察、热爱和感悟,使得诗歌与天象联姻,诞生了许许多多奇美瑰丽的诗篇。从《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到唐诗、宋词等诗词佳句,都有对天象和物候知识的描述。面对浩瀚无边的天空、闪烁不定的星辰,古人浮想翩翩,创作出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郞织女等美丽的传说,展现了古代人民对天体现象的理解和想象,这些篇章为中国的诗歌宝库增光溢彩,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科学家研究天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
在天文现象中,中国古典诗歌与之最密切广泛的联系对象当推月亮[4]。古诗中有着大量的咏月诗,洋洋洒洒,难以计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除了日出日落、昼夜更替之外,在所有的天象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圆缺变化的月相了[5]。这种月相变化,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将它们与个人的情感自然的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高雅深邃的艺术意境,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名家评为代表之作,传诵至今。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清新而略带凄凉的图画:晨光未露,微风轻拂,柳丝漂摇,一弯如钩的残月挂在天际,表达了作者在友人即将作别天涯时的凄凉心境。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确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些诗词赋予日月星辰以审美的诗性,有些诗词赋予天象以浓烈深挚的主体情感,从而达到借景抒情、以物明志的艺术目的,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旧社会的阶级矛盾,也抒写了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适当地学习、挖掘一定的天文知识,对于明确把握日月星辰等天象的借代意义、准确理解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更好地欣赏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等是大有裨益的。
[1]刘海涛.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教育探析.滁州学院学报.2007,9(1):54-56.
[2]刘桂华.古代文化史知识与中学古诗文教学.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20(7):118-120.
[3]鲍亚民.古诗中的天文知识.语文漫谈.2010,1:6.
[4]易铭.古诗与天象之关系简论.学海.1998,4:101-104.
[5]卫世福.古诗和月相.家庭与教育.2002,7:30-31.
[6]李小成.《诗经》中的天文星象.唐都学刊.2010,26(2):92-95.
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扬媒体
近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思想在封建时代给东方人民打下了深深地烙印,不会因为和“”的批判所消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儒家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特性,而且已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老百姓评判社会行为、自我反思和行为方式的准则,例如在商业文化的建构中强调儒家文化对企业外显竞争力和核心能力、企业与顾客的双赢关系的影响,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儒家文化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儒家文化必然对包含韩国在内的“亚洲文化圈”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是韩国文化的基盘,而其核心“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鲜明地体现在韩剧的情节和人物特征中,因此现在的韩剧及韩剧中的儒家文化被中国观众所接受认可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人民重新反省自己文化的途径
结语
(一)常见鸟类特征与内涵分析古人之所以将日常所见的事物化作诗中的意象来宣泄情感,并能由后人约定俗成的传承千年。
(二)鸽子特征与内涵分析
二、文学作品中的鸽子形象与其它鸟类对比
鸟类形象在托物言志的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纵观一部恢弘浩荡的《全唐诗》,其中仅标题中有雁的便有九十多首,例如有鲍溶的《归雁》、陆龟蒙的《孤雁》、吴融的《新雁》,标题中乌鸦的诗有九十多首,如李白作《乌夜啼》。涉及鹤的有一百七十多首,提到鹰的有二百四十多首,而正文中含乌鸦的有七百三十多首,提到雁的有一千九百多首,写鹤的有两千一百多首。至于莺莺燕燕,雀鸠鹦鹉,杜鹃鸳鸯,鹧鸪鸡鸿,更是不计其数。相对比较冷门的是鸥与黄鹂,标题中写鸥的还有十余首,宋词中更是禽鸟争鸣。与它们相比,鸽子出现的频率未免过低,不过鸽子的出现场所比较集中,它们大多拥有同一个特殊的场景———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