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号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阅兵仪式中放飞了10万只向象和平的鸽子,当时就引发了很多人对于这些鸽子从哪里来将会去哪里的讨论。10万只鸽子都是来自北京的一些普通人家里养的,而放飞的鸽子很快都返回了自己的家。
在很多的古装剧中,都有这样“飞鸽传书”的剧情,“飞鸽传书”仿佛已成古装剧的必备戏码。这些信鸽在剧中的演技有时候比演员还要精彩得多,脚上缠着装信的小竹管,它们每次都能准确的将信件送到收信者的手中。
收到信件后,收信人还能继续往小竹管内放入新的信件,再次放飞鸽子将信息传递回去。在那个交通和通讯均不发达的年代,一来一回的飞鸽传书完全实现了通信自由。
那么古代的“飞鸽传书”,真的能做到电视剧的这个水平吗?
答案是:电视剧看看就好,飞鸽传书没有那么靠谱,也没有那么神奇!
关于飞鸽传书,确实在古代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和情报,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就有记载过信鸽,在我国2000多年前,也有不少利用鸽子传递信息的记载。
但与影视剧的剧情相比,飞鸽传书远没有那么神乎其神,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吧,只见一只鸽子放出去,鸽子就直接飞到了收信人的手里,这只是影视剧的需要,实际上,是根本做不到的,鸽子没那么神。
但古代的飞鸽传书是真实存在的,是古代人的之间的通信的重要工具,但是鸽子在送信途中,经常会遭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导致信件无法送达,比如遇到恶劣天气,鸽子需要停下来躲避,也有可能遇到打猎的,将鸽子打下来了,还有可能会遇到空中猎食者老鹰,直接把鸽子给消灭了,信件自然无法送达。
在古代飞鸽传书就像是一个快递员,但是这样快递员并不能保证什么时候可以将信送达,所以,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信件,还是主要是依靠人和驿站来完成。在古代分隔两地的人,想要见上一面也不容易,用书信传递感情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像这种信件则完全可以用飞鸽传书。
但是鸽子,只能单向传送,并做不到像影视剧里的那样,收到信马上写个回信交给鸽子再带回去,那鸽子究竟是如何送信的呢?
那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好奇,鸽子是怎么知道回家的路的?它是如何确定方向的?如何做到不迷路而能准确的飞回家的?
而鸽子之所有会被古人用来做信鸽,除了拥有强大归巢能力,鸽子还有极强的耐力和超强的记忆力,它们还具有抗寒、耐热性强的特点,同时又具有野外觅食的能力,所以被饲养用来传递信件。并且它还可以根据太阳、建筑物和地球的磁场来找到回家的路,这一点不得不佩服鸽子,连人类都做不到的,它可以轻松做到。
为了搞清楚鸽子是如何会自己认路回家的,科学家们曾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后科学家证实了在鸽子的两眼之间有一凸起的肉,有含铁丰富的磁性组织,也称为“磁骨”,大小约为1平方毫米。这块小小的“磁骨”能灵敏的感受地磁场作用力的方向和强弱的微小变化。所以鸽子是靠地球磁场来辨别方向的。
此外,鸽子可以利用太阳光来导航,它体内的生物钟能随着太阳光的移动方向,而选择方向,因此不用担心饿死迷路,只要飞过一次鸽子就会根据自己的记忆往回飞。
在古代,鸽子是一种深受青睐的小可爱,鸽子飞行能力极佳,具有比较完善的视力调节机制,使它拥有发达的视觉,在高空也有很好的视力,所以鸽子具有长途飞行的能力,鸽子每小时能够飞60到100公里,能承载比它体重大10%的重量物件,在速度上也不比马匹差甚至还比马要强一些。
第一个有组织的信鸽航空邮件服务始于1896年,航线是在新西兰和大堡礁之间。SSWairarapa号在大堡礁附近沉没,造成134人死亡的事件,由于灾难信息不能在3天之内达到新西兰,直接的结果就是促成了在两个岛之间开通了信鸽服务。
信鸽邮政服务顺利建立之后,每周会有一次轮船将“鸽子邮差”送到岛上给在大堡礁上的信鸽邮政服务中心,人民会将信件绑在鸽子的腿上再飞回大陆的鸽舍,大堡礁岛与大陆的联系因为信鸽变得更加紧密和方便起来,直到1908年,大堡礁岛与大陆之间铺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后,这些鸽子邮差才正式退休。
在现代,鸽子多次在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船只上面都带有鸽子,当遭到攻击之后,就放出鸽子告知沉船的具体位置,这样幸存的人员就可能获救。
鸽子在信息收集方面也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当战士们无法将信息送出去时,是鸽子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把信息送了出去,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最著名的一只鸽子名叫乔伊,它是一只英雄鸽子,二战期间美国的空军部队准备对意大利卡尔维利索尔塔村的德军阵地发起战术突袭,然而由于无线电通畅不顺,空军单位并未了解到,该村事实上已经被英国军队所占领。十万火急之下,一位名叫乔伊的信鸽腿上被盟军系上了撤退的书面命令,鸽子即刻飞往了步兵旅所在地,乔伊在20分钟内飞行了大约32公里,在轰炸机即将起飞前准时将情报送达,将撤退的命令交给了村里的士兵,从而挽救了大约1000人的生命,这支信鸽还在1946年6月3日获得了英国军方表彰的敌军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