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胡忠,1991年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成都市石室联中(青羊区教育局下属学校)担任化学老师,2000年辞职,以志愿者身份来到距成都约500公里、海拔3800米的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西康福利学校支教,后担任校长,扎根高原12年,至今仍是一名志愿者。
她,谢晓君,1995年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成都市石室联中担任音乐老师。2003年,她向青羊区教育局和石室联中提出支教申请,保留公办教师身份,带着年仅三岁的女儿,来到西康福利学校支教,2007年,她毅然调入新办的塔公乡多饶干目村木雅祖庆学校任教。
他们长大的命运,会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
西康福利学校是一所福利性质的民办公助寄宿制学校,创建于1998年,这所学校共招收了甘孜州13个县的143名孤儿和特困生,包括藏、汉、彝、羌4个民族。学校的教职员工是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志愿者和应聘者,他们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共同建设着自己的校园。
2000年,刚辞职的胡忠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后,就萌生了支教的念头,他说服妻子谢晓君一同来到西康福利学校考察,深深地为这里孩子对老师的强烈渴望所打动,向妻子说出了自己想来支教的打算。她没有说不,“因为我找不到理由去阻止他,他做的是好事”。同年盛夏,他辞别妻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来到高原支教,300多元生活补助是他每个月的报酬。
他来高原的理由其实十分简单,就为了与其他老师一起把一百多个特殊孩子的命运改造过来,这是件充满挑战的事情。他心里一直这样想:一个学师范的,到哪里都是教书,教谁都是一样。城里并不是我不愿呆,而是因为城里不缺我;而高原却真的需要老师,这里没有几个老师愿意来,也没有几个老师愿意留下来。他们长大的命运,如果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143个孩子的“阿爸”,12年只回过5次家
12年里他从小学一年级做起,先后担任过三个年级的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品老师,教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化学和音乐,也管过学校德育工作、行政工作,做过团队负责人、教务主任、后勤主任直至升任校长。
但这个校长与其他的校长有很大不同,校长事务繁重,为了让老师专心教书,他一个人揽下了全校最苦最累的两个活:烧锅炉和“吹起床号”,十年如一日。学生们6点起床,他5点就起了,开电闸、电灯,播放广播音乐让学生们起床;学生们每周要洗一次澡,学校要用大锅炉烧水,锅炉很不好用,他就一直守着。
作为西康福利学校校长,他12年仅回过5次家,他年过六旬的母亲和年近九旬的外婆一直相依为命,他说:“如果学校需要我,我会继续呆下去;如果不再需要,我想回去尽一下孝道。”
她是雪域高原的格桑花
她放弃曾在繁华都市中的一切,淡定从容地安家雪山下。她那颗善良美丽高洁的心,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晒,它开得愈灿烂。
她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如今,她的双手被高原干冷天气侵蚀后变得有些粗糙,这双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孩子洗衣服,拥抱过孤儿,却很少弹钢琴。学校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她做过语文、生物、数学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教师流动过于频繁一直是她心上的结,她所带的六年级,11个学期,仅数学老师就换了10任。她说:“这里没有孩子来适应你,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
有一次,她生病输液期间,有学生跑来问,有门课的老师走了,怎么办。她一听,马上翻身坐起来,让学生帮忙提着输液瓶,她来代课。最后输液瓶里的液体都输完了,血从管子里倒渗出来,她还站在讲台上。
他们的女儿叫曲桑拉,真名胡文吉。尽管和妈妈同在一所学校,但没有得到一点“特殊照顾”。和藏族同学们同吃住,校园里碰见她只能叫老师,不能叫妈妈,没事不能到大帐篷和寝室找妈妈。同学里有双亲尽失的孤儿,她担心女儿嘴里的话会不经意刺伤其他孩子敏感的心。
“是这里的纯净吸引了我。天永远这么蓝,孩子是那么的尊敬老师,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我是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这里的孩子”,“明年,学校还将招收600名新生,教学楼工程也将动工,未来会越来越好,更多的草原孩子可以上学了……我会在这里呆一辈子。”说这话的时候,她神情坚定,就像身后巍峨的雅姆神山,高大神圣,不可动摇。
大爱无私,他们在雪域高原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西康福利学校是甘孜州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实行汉、藏双语教学,并根据学生年龄与学前教育情况,分四个年级授课。在西康福利学校已经毕业43名学生中,97%都考上了大学,10多名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帮助那些和他们一样的孩子。
西康福利学校的教育主体是孩子,教育主题是使如何使这些孩子成才。学校为孩子设立了两步目标:第一步,让孩子在校园里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与关爱,尽快从过去悲惨的命运阴影中不知不觉地走出来,成为一个健康正常的孩子;第二步,通过知识文化的熏染、品行习惯的培养,逐渐使孩子成为人格独立、思想健康、文明知礼、感恩社会、立志图报的生活强者。为了达到第一步目标,由胡忠带领的学校团队首先努力将学校办成一所家庭式的学校。家庭式的管理方式,使孩子们逐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摆脱了过去多年沉淀下来的痛苦记忆,恢复了少年儿童纯真健康的天然心质。当孩子第一步走稳了,学校团队又带着他们走第二步,那就是知识的教育与习惯品行的培养。包括创设干净的语言环境、选择语言教育的内容、培养自觉看书的习惯,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等等,将学校从家庭式管理转型为制度式管理,依“法”治教,从“严”治教。学校团队还通过严格的军事化教育和管理磨炼学生的意志。
如今,十年教育终有小成。孩子们终于告别苦涩的过去,变得既讲文明又讲礼貌,既有理想又有文化。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使得当地老乡“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改变。以前,老乡称西康福利学校为“孤儿学校”——是寄养最可怜的孩子的地方,再贫困的农牧民也不愿意把家中的孩子送来学校,他们认为留着孩子,还可以为家里做点活,挖挖虫草、放放牦牛,远远好于把孩子送来读这些“无用”的书;即使是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家长,抱的多半也是试试看的心态;甚至连孤儿的亲戚都不愿把孩子送来,害怕孩子会受苦。如今,十年过去了,原本可怜的孩子有出息了,他们不仅身体长得健康结实,有了知识,还具有了让家长慨叹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家里祖祖辈辈都不曾有过的卫生习惯。老乡们对学校的态度从鄙视到敬慕,学校不仅让孤儿和特困生的家长们感激不已,也成为正常家庭孩子们的向往。很多孩子的家长想方设法要把孩子往这里送,与办校初期的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2006年8月,受西康福利学校成功办学的良好社会反响促动,康定县教育局决定在塔公牧区创建一所全新的高原公办寄宿制示范学校——木雅祖庆学校(海拔4100米)。这里更偏远、条件更艰苦,通过谢晓君等为代表的学校团队的共同努力,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战胜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将这所新学校办成了高原真正的“示范校”。
如今,木雅祖庆学校的学生已多达1600名,学校创办的成功,极大地改变了广大农牧民的各种落后、保守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父母正通过自己的孩子感受着新时代的气息,接受着国家、民族、和谐、发展等各种新观念,理解着国家的各种政策和新举措,改变着自己的人生,高原也正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巨变。
胡忠、谢晓君,用他们的无私大爱、12年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用他们的执着和坚守、火一般的生命热忱,在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藏区,为孤儿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带来了知识和观念的转变,在改变孤儿命运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夫妇像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在广阔天地间散发出爱和坚守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