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为什么这个时代的孩子不再需要懂事?

在我小时候,「懂事」是一个十足的褒义词,尤其是用来夸孩子。但是现在,说一个孩子真是「懂事」,好乖好乖,我们会觉得有一点辛酸。

这是什么心理?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什么样的行为叫做懂事?懂规矩,有礼貌,会管理情绪,能体贴大人,不添麻烦,不乱提要求。一句话:懂得克制自己乱七八糟的欲望,这就是懂事的标准。那么,什么样的土壤最容易培养出「懂事」的孩子?——通常是欲望不能充分满足的家庭。

懂事的孩子背后,常常有一个贫乏的家。

经济上的贫穷是最常见的。尤其是上一代的父母,家境不宽裕,钱要算着花。懂事的孩子看到这一点,就想帮父母省钱,小小年纪,已经深明大义。去市场买水果,有两块钱一斤的苹果,绝不会考虑三块钱的。后者味道甜,个头大,但我懂事嘛,我吃小的就够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说的就是我。

顺便问一句,孔融让梨为什么千古传颂?也是因为穷。在经济匮乏的时代,节俭才是一种美德。现在家里的梨都吃不完,好端端地让什么让?

也不一定只因为贫穷。比如,家里不缺钱,父母两口子都会赚钱,但很忙,每天一早出门,半夜才回家。孩子小小年纪,也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上学,自己回家,自己做作业,自己给自己订外卖,这也是一种懂事。

寄人篱下的孩子也很容易懂事。那些被寄养在亲戚家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展现出自己乖巧的一面,以博取主人家的疼爱。倒不是说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对他们不好。有时甚至是超出一般的好。但好归好,在孩子眼中,这种「好」总是有条件的。你越是对我好,我越是要努力回报于你。

这个例子里,匮乏的是无条件的信任。

懂事,往往是某种匮乏的产物。它也是我们用以应对匮乏的最本能的方式。在困难的时期,这种方式是好的。——说实话,也谈不上好不好,因为很难说有第二种选择。但它的惯性,有可能延续到我们摆脱了匮乏之后。

那时候的懂事,或多或少就有一点悲剧性了。

我认识一个人,已经成年了,从小就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孩子。父母带着他去超市,问他:「想买什么零食?」他看着货架上的饼干,咽了口口水,告诉父母:「我不要。」父母说:「今天可以买一个。」他摇摇头:「真的不要。」

他们家庭条件并不差,但他总忍不住揣摩父母的心思:「他们没有那么喜欢我吃零食,只是额外给我的纵容」。父母愿意给,但他要做最好的小孩。

懂事的反义词,是「任性」。

任性是贬义词,曾经是,现在还是。我在大学里,常常听到一些老教授叹息:「现在这些年轻人啊,九零后啊……什么都好,怎么就那么任性。」

他们当然也知道原因:「小时候没吃过苦。」

但他们的口气是不以为然的。我想,小时候没吃过苦,那不是很好的事吗?老教授们说:「没吃过苦,把性子放野了,以后迟早有苦头吃。」

他们看来,任性等于后悔,那几乎是一定的。

有的学生上学上到一半,就要休学,做自己的项目。还有的学生年纪轻轻就开始创业,说起什么风投,BP,商业模式,都是一套一套的。几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一碰头,聊得嗨了,就觉得天下在手,事情已经成了一半。但怎么可能有那么容易的事呢?别人办不成,就你办成了?你有什么任性的资本?

但如果权衡清楚才能任性,也就不叫任性了。我离年轻人更近一点,我实实在在看过很多任性的人最后是成功了,瞎折腾,折腾成了事儿。

但我看到这一点,却不敢效仿。坦白说,我还是有不安全感的。换成是我,无论如何,还是先混一张文凭再说。找一份工作干几年,积攒一点经验再创业啊。但我知道,这只是我的想法。他们敢那么做,一定有他们的底气。

他们父母这代人,态度介于两者之间。有一对夫妻专程飞来学校,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不能任性,失败了。「以后你就知道了。」他们恨恨地说。

「那就等我知道了再说。」孩子笑嘻嘻的。

「等你知道,就什么都晚了。」父母无奈。

我猜,对他们的父母来说,触发的是匮乏年代的记忆:你一旦开始任性,就会付出代价,你的人生或许会因此遇到很大的困境。那些困境未必真的发生过,但在那一代人的脑海里有一席之地,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一种共同回忆。但他们最终还是同意了,证明这个记忆带来的恐惧是可以超越的。

年轻的孩子体会不到这些。他无赖地笑:「爸妈,你们给我出一笔钱吧。」

父母说:「你把自己赔出去还不够,还要赔我们的养老钱!」

「就当是天使投资啰,以后我发达了,多少人想投我都不一定有机会。」

我看着孩子笑起来的表情,心想,姑且不论事能不能办成,套用陈丹青先生的说法,这张脸是一张没有被委屈过的脸。父母嘴上碎碎念,心里多少也为孩子长成这样而自豪吧?等我女儿长大了,我也愿意她有这样的笑容。

老教授说:「可惜了,可惜了。」

有什么可惜的呢?孩子想长成自己,而不是长成上一代希望他们成为的那样「懂事」的自己,这本该是值得高兴的事。为什么不祝福他们?

我只好苦笑了。

姥姥说:「爸爸妈妈不带你去迪士尼,怎么办?」

女儿说:「姥姥带我去!」

姥姥瞪大眼睛:「姥姥可没钱带你去!」

女儿不以为意:「等你有钱了呗。」

其实姥姥并不是没钱去迪士尼,那样的说法,多少代表了她的恐惧。好在这恐惧并没有传承。毕竟我们来到了更富足的年代。我们等得起。

关于「任性」或「不懂事」的恐惧,有一些本没有事实基础,只是基于一种情感的记忆。但认清楚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容易。当我看别人,尤其是上一代的时候,常常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落到我自己身上,我也会分不清楚。

我也害怕犯错啊。我试图给孩子营造一个从容的环境,让她不至于因为不被满足,因为资源的匮乏,因为没有被给予足够好的照顾,而不得不学会「懂事」。虽然也要给必要的限定(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这是不能任性的),但我承认,很多时候,我并不确定哪些要求是可以满足,哪些是需要她克制的。

偶尔,我也会有跟上一代人同样的担心——

「这样任性真的好吗?」

「发展下去会不会过分了?」

「她会变成一个过于不懂事的孩子吗?」

挺麻烦的。我和妻子都是从相对匮乏的年代走出来,「懂事」的声音,时常在我们脑海中回荡。当女儿在碗里挑挑拣拣,把她不喜欢吃的蔬菜和豆子挑出来的时候,我有时还会按捺不住我的冲动,对她说:「不可以挑食!」

她说:「但我不喜欢吃。」

我说:「不喜欢也要吃下去!」

她嘟起嘴:「为什么?」

我眯起眼睛,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是啊,为什么不喜欢的东西也要吃?我是可以说:「因为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也可以说:「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或者说:「你必须什么都吃,才可以长得高。」甚至,还可以引用爷爷奶奶口中的一篇老课文:《十粒米,一条命》。但我知道,这些答案都是不诚实的。那只不过是在用我记忆深处的恐惧,在把她往「懂事」的那条路上引导而已。

妻子说:「因为爸爸看到浪费,心会痛。」

女儿看看我,似乎在确认我是不是真的心痛。然后伸出油乎乎的小手,拍拍我的肩膀,表示安慰:「那好吧,我再挑最后几筷子,就不挑了。」

我悻悻地想,行吧,反正也饿不着她。

我有时候也很不安心,总觉得这样发展下去,每件事情都跟她谈判,岂不是越来越不好管?总还是要立一点规矩吧。但我又想,立规矩到底是为了她好呢,还是为了让我安心?——这么一想,又觉得没必要搞得那么麻烦。

有时候带女儿去超市。她说:「我想买零食。」我让她去挑。挑来挑去,选了一包糖果。我说:「就挑这么点啊?」她说:「嗯。」我问她:「你是因为不好意思多拿吗?」她反问我:「为什么要多拿?明天还会再来的啊。」

我无话可说。又有些惭愧,觉得自己把孩子想得小了。可能我心里也有一个过于懂事的小孩,就像那个小时候不敢承认想吃零食的朋友。这么一想,又觉得平时给孩子多一点的自由,麻烦是麻烦一点,还是挺欣慰的。

THE END
1.您好!我从型在寄养家庭长大,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所以,我...您好!我从小就在寄养家庭长大,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所以,我非常渴望有个完整的家庭,可是,因为妈妈从嫁给爸爸就经常受到暴力,爷爷奶奶又不喜欢妈妈,妈妈经常受委屈,而...中山市邹中香的留言咨询心理案例。https://www.psy525.cn/case/8139-829017.html
2.心理诊疗室:那些隐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动因正如德国心理治疗家海灵格先生的名言:爱只是一颗种子,它远远改变不了土壤。放弃对家暴男的幻想,保持距离,才能真正地预防悲剧。 面对家暴,大胆地持续求助,才是唯一活路。 否则,就像网上段子所言,嫁给一个家暴男,谁知道会死在化粪池里,山上,海里,冰箱里,还是绞肉机里。 https://story.hao.360.cn/topic/LNrZQkrnNHC7Qw
1.我是个从小寄养在别人家养的孩子,我亲眼看有问必答病情分析:你从小被寄养,你会感到你是被抛弃的孩子,至少是没有人愿意要你的,不是吗?虽然你的养...https://www.120ask.com/yiyu/30/30276409.htm
2.从小在别人家寄养,为什么我总感觉我只是自己一个人?从小我就是在别人家寄养,我总遇到很多不开心的事,尤其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很难过和害怕,而且我是一个独生子女,而且从小一个人习惯了孤独却又不想孤独。所以我就很敏感和悲观,和别人交朋友我总是把自己的心墙筑得很高,而且不愿意把真正的自己表露给别人看,只是把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给别人看,可是我又渴望...https://m.xinli001.com/qa/100588385/
3.孩子上学期间寄养在亲戚家,长大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寻医问药网病情分析: 长期寄养在别人家,就会有一种被家人遗忘的感觉,这样长期下去就会有强烈的自卑感,同时也没...https://club.xywy.com/wenda/13839999.htm
4.超1成未成年人有心理问题谁是造成孩子病态的元凶近些年,有关大学生自杀或心理失常的事例不时见诸报端。然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绝不仅仅是大学期间产生的,它往往是这些孩子在青少年甚至幼年、童年期间接受到的不当的教育造成的。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青少年心理较为健康,但是,仍有16.4%的小学生、14.2%的初中生、14.8%的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https://www.yrcti.edu.cn/xsc/info/1041/4497.htm
5.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内容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1 第一章 温暖的港湾培养亲密依恋 ——幼儿期心理发展任务 依恋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引发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在刚生下来的头两个月,处在原型自恋状态,类似一种自闭,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这个时候的婴儿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园,享受着欲求与满足。是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https://dlfm.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10-09/14/26514/
6.让爱回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手册第三单元留守的初中在线免费...初中时期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强烈要求独立的意识,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但常带有主观片面性,评价他人能力的发展先于自我评价的能力,往往对别人严格,对自己放任,有理想,有自信,却难以脚踏实地、付诸行动,或者慷慨激昂却“只有三分钟热度”。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认为,儿童在出生至18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58729486730267673
7.二年级心理辅导个案范文(精选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辅导对象 马振旺 班级 二年级 性别 男 年龄9岁 辅导时间 2011.6 辅导缘由 上课特别不认真,成绩很不好,不完成家庭作业,上课不回答问题 原因分析 这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打上幼儿园开始,就寄养在姑姑家。父亲有空回来,也是看一眼儿子就喝酒去了,任何事都...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1fxfh2n.html
8.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例分析(通用7篇)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形成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https://www.oh100.com/yuer/3224339.html
9.心理演讲稿(精选13篇)那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有着正确的人生态度,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既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自己在班级上的也十分敬业地认真负责。 其次,心理健康的同学有着满意的心境。他们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https://www.jy135.com/yanjianggao/704978.html
10.惊人的追蛇定律:长大后不出色的孩子,跟父母的3种行为关系很大!热播剧《小欢喜》里,季杨杨从小被寄养在奶奶家,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逐渐长成一个张扬叛逆的孩子。 长大后,父母将他接回身边一点一滴悉心教导,尤其是母亲刘静,看着儿子的冷漠疏远,不仅没有责怪,还给了更多的耐心,陪伴儿子慢慢适应。 母亲待人处世时的温柔平和,教会了季杨杨好好说话;母亲面对癌症时的乐观,让他懂得了...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4/10/18308856_1134062934.shtml
11.孩子的心理降行动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能适应集体、生活等,反之,智能低下,精神痴呆,脾气过于暴躁,过分好动而不能自主。过分孤独而不愿与别人交往,过分胆小而经常出现恐惧心理,过分懒散而不肯动手动脑的孩子,家长要特别加以关注,要警惕其否具有精神或行为偏异问题。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00310220339_386309.html
12.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精选23篇)(4)利用玩具娃娃或其他拟人的手段,以故事形式告诉孩子咬别人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同时也请家长配合,家园共同努力,尽快的消除孩子咬人的行为习惯。 3)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1)加强与孩子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 每一天鼓励他与别人多交淡,使他有一种被接纳、关爱的心理感受,缩短与老师、好朋友的距离,让他慢慢地融入到...https://www.ruiwen.com/word/youeryuanxiaobangeanfenxi.html
13.中学生心理辅导—自信辅导加上张某自幼寄养在外婆家,至十岁才回家到父母身边,因而缺少父母的关怀,张某也自感在家中没有地位,情愿放学待在教室,也不愿马上回家。亲子关系疏远。 由于幼时跟外婆相依为命,童年缺少玩伴,养成了退缩不合群的心理,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即使别人主动来找她,张某也经常表示拒绝,且态度生硬,令人难以接受。人际关系不佳...https://www.gtgz.cn/information/87333/16
14.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全文)目前,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三点问题:(1)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内部间个体积极适应差异研究较少。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者一般都是从亲子教育的缺失、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有效的沟通、代养或寄养环境对留守儿童人格、心理健康、行为、学习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来进行讨论...https://www.99xueshu.com/w/lpziw2ze986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