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从最早相对独立的纯粹仓储和运输起步,由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在这个阶段,整体上处于行业及其分散,普遍规模小,竞争非常激烈,利润微薄。
目前,随着中国产业结构日益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格局,伴随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对成本控制要求的提升,物流行业也开始进入整合阶段,从无序走向有序,各种新的业态也开始涌现,例如供应链管理、整车零担运输等等,也涌现出很多具有很强竞争力和成长能力的公司。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目前已有优秀公司已经上市,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优异的具备非常高成长性的投资标的相对增多,因此更多的从行业驱动力来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现有的公司中发现未来能够突破的公司。
2、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2月受疫情影响大幅下滑至26.2%
物流业景气指数主要由业务总量、新订单、从业人员、库存周转次数、设备利用率、平均库存量、资金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利润、物流服务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业务活动预期12个分项指数和一个合成指数构成,英文缩写为LPI。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反映物流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物流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物流业经济收缩。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我国物流业景气度指数保持在49%-59%之间,反映我国物流业经济稳步扩张。
2020年2月,物流业景气指数为26.2%,较2020年1月份回落23.7个百分点。2月份,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物流活动严重受阻,物流景气指数出现大幅回落,各分项指数均有明显回落。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改善,物流复工复产进程正在加快。
2、中国社会物流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逐步回落,降成本取得实效
物流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物流业总体运行效率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物流业近年来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整体运行效率仍然较低。我国该指标从1991年的23.79%下降到2019年的16.9%。美国、日本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稳定在8%左右,我国与美日相差超过8%。
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3.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2017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77%,比2017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
截止至2019年全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达到了14.6万亿元,累计增长7.3%,增速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注:2012、2013年总费用增速为11.4%、13.7%。
2011-2019年,物流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据测算,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从2011年的17.22%下降至2018年的14.77%,降成本取得实效。截止至2019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3、中国社会物流总额稳步增长,总需求趋缓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83.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增速比2017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62.4万亿元,增长7.2%;上半年131.1万亿元,增长6.9%;前三季度204.1万亿元,增长6.7%,全年社会物流总需求呈趋缓趋稳的发展态势。
截止至2019年全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了298.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累计增长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6.4%,上半年增长6.1%,前三季度增长5.7%,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呈缓中趋稳,四季度小幅回升。
注:2011年物流总额增速为12.3%。
从社会物流总额构成来看,2019年工业品物流总额269.6万亿元,占比达90.50%;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4.3万亿元,占比为4.80%;农产品物流总额4.2万亿元,占比为1.41%;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8.4万亿元,占比2.82%;再生资源物流总额1.4万亿元,占比0.47%。
在产业转型、成本倒逼和政策支持的背景下,物流行业成长性将好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以上。
受2020年中国春节期间爆发的新冠疫情影响,第一季度,我国物流企业开工较难,由于受疫情影响,物流行业的需求端和供给端的货量都有所减少、劳动力短缺、路上严查有可能导致时效和利润受到较大影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物流企业逐步恢复开工,预计全年可逐渐回暖,恢复增长态势。
2019年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分析及2020年前景展望
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物流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物流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改善。一、物流运行再上新台阶(一)社会物流需求进入到中高速发展阶段社会物流需求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有所趋缓,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从规模总量看,201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98.0万亿元,从增速看,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可比增长5.9%,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从年内走势看,一季度、上半年增速仍维持6%以上,前三季度回落至6%以内,年底两个月小幅回升。
从“十三五”时期来看,2016-2018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均高于6.0%,保持在6.1-6.7%之间,2019年回落至6%以内。与同期GDP相比,十三五以来社会物流总额已连续多年低于GDP增长,显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已从物化劳动为主向服务化活劳动为主转变。
物流供需趋平衡,物流服务价格企稳。2019年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平均为50%,比上年略有回升。从年内走势看,价格指数呈现逐步回暖,年末逐步回升至年内最高水平。各环节价格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运输环节中公路物流价格指数98.3点,比上年回升0.59%;仓储环节中收费价格指数为51.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物流企业经营状况向好,效益稳中趋升。2019年12月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回升0.8个百分点,至52.6%;仓储指数中的业务利润指数回升3.1个百分点,至54.5%。(五)物流成本增势趋缓,物流效率有所改善2019年社会物流总费用比上年增长7.3%,增速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比年初回落1.2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7%,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运输物流效率持续改善。物流运输系统更为高效,铁路、管道运输费用占比均有提高,相对费率较高的道路运输比率有所下降,显示当前运输费用结构更趋合理。各种交通方式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联运发展迅速,多式联运及运输代理等高效连接方式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但从近年走势来看,物流成本由快速下降期转而进入平台期。2017年之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连续下降,2018-2019年则有所提高。在未来一段时期,这一比率仍可能在14~15%的区间波动。
世界银行《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升至第三十一位,上升15位。
二、物流行业发展趋势预测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新冠疫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全球经济,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二)需求变化和成本压力不容忽视近两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呈现波动中趋缓的走势,数据显示,社会物流总额由2018年2月的7.7%,逐步回落到今年的6%以内。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物流需求规模也在由单一的规模化、数量化转向系统化、多样化。在需求放缓的同时,物流行业业务量有所回落,企业运行成本持续上涨,部分领域盈利能力偏弱的问题依然突出。2019年物流业景气指数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指数全年均值50.1%,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显示物流企业运行成本持续上涨,盈利能力偏弱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行业发展的困难与压力依然较大。
(三)物流运行中库存中转环节效率偏低经济运行中的资金周转水平持续偏低。2019年,工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03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比2017年下降了0.1次。工业企业资金周转次数下降导致运转的必要货币需求量有所增加,企业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压力也有所增加,直接导致物流运行中的资金周转效率下降。库存周转趋缓,社会库存有所上升。经济环境趋于复杂,实体经济困难的状况有所加剧,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加,库存周转放缓。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国仓储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中商产业研究院梳理出国内仓储物流开发区31个。据统计,国内仓储物流开发区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等均有布局。按开发区数量来看,拥有仓储物流开发区数量最多的省市为内蒙古、福建省,均拥有3个;浙江、湖北、辽宁、新建、黑龙江、上海、广东、河南均有仓储物流开发区各2个;贵州、天津、广西、山西、安徽、湖南、云南、甘肃、山东均为1个。
从面积来看,浙江省、福建省、内蒙古、湖北省、新疆以及广东省仓储物流开发区总面积均在1000公顷以上。具体来看,浙江省拥有仓储物流开发区面积最大,合计达9594.49公顷,远超其他省市面积;其次为福建省,仓储物流开发区合计面积达2151.78公顷,位于第二梯队。内蒙古、湖北、新疆、广东的仓储物流开发区面积分别为1864公顷、1699公顷、1613公顷、1078.58公顷。具体来看,位于新疆的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片区)面积最大,达7300公顷,主导产业包括商贸仓储物流、优势资源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其次为安徽省的安徽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河南省的新安县产业集聚区、上海市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疆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以上开发区面积排名全国前五,合计达1.31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