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媒体式微的背景下,大批中国传统媒体人转向自媒体已经不是新闻。但如果说前两年自媒体仍然前途未卜,那么现如今自媒体不但活下来了,而且如火如荼。
“吴晓波频道”开播
相比传统媒体的艰难转型,自媒体更自在的表达、更开放的商业模式,与更激烈的竞争如影随形。那么,传统媒体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土”了吗
“自留地”变成新战场
2015年6月29日,美国传媒业巨头甘耐特集团宣布,旗下报纸业务与广播电视和数字业务相剥离,并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独立上市。至此,美国六大传媒集团相继完成了分拆与解体。这似乎验证了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10年前在《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的预测: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零点。
离开央视后,王凯一度并不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但如今他对自媒体已经有了更多自信和理解。“自媒体,首先是‘自己’,然后是‘自由’,然后是‘自在’,如果再加一点,就是‘持久’。”王凯说。
2014年10月,方夷敏开通了自媒体“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从事电影领域的报道。
“我们都是做了多年财经记者的人,熟悉传统财经媒体的规范动作,我们在这样的规范动作中获得了很好的职业成长,却也受困于这样的操作。”创办人之一的林默说。
林默解释道,财经新闻的规范意味着冰冷与中规中矩,但是,钱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恒定的关系,关于钱与商业的讲述,可以风格更多样化,甚至是不正经的。
关于钱:从打赏、软文到商业平台
做自媒体,不能不谈到钱。有人说,商业变现是一切自媒体发展的核心动力。
不管抱着何种初衷踏入自媒体,当商业狂潮袭来,大家都在不由自主地考虑如何把流量演变为商业收入。
“自媒体的商业模式有三大发展考虑。第一个就是获取流量,赢得账户价值;其次是考虑在自媒体做专属产品,增加收入;而关键的第三个考虑则是线上与线下密切融合,实现O2O的商业模式。”起源资本创始人、曾为资深财经记者的雷中辉表示。
在2015年11月9日推送的《爱到死亡赢走了他》,连岳回信给一位失去亲人后非常痛苦的来信者:“我会死,你会死,与爱人永别的那刻会到来。经常想想这点,有利于爱情和生活。……接受永恒的离别,那一刻,我们仍然相爱,这是何等的幸运。”
这种赚钱方式虽然巧妙,但更像是体力活儿,大咖们有更大的动作。
吴晓波,曾在新华社工作过十几年,后转型为财经作家,所著的《激荡三十年》记录了中国早期创业者的人生起伏,畅销多年,后创办了个人财经图书公司,早早实现了个人财务自由。他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几乎是一个自媒体从内容到商业模式的集中呈现和典范。内容上涵盖了他的文字专栏、与视频网站爱奇艺合作的视频、一本理财周刊以及全球商业趣闻。
对于一名有经济头脑的财经作家而言,将自媒体受众定位为中产阶级后,开发自媒体商业价值的方法很多:书友会、销售杨梅烧酒的网店、财经课程、商业讲座甚至包括价格高达12.5万元起步的高端旅行—“和吴晓波一起去南极”。当然,这背后还包括不可估值的个人品牌及影响力的稳步提升。
新媒体的乐与惑
面对自媒体,传统媒体人需要做出许多改变。“深八影视圈”的背后人物是南方都市报娱乐总监王赞媚。据媒体报道,10年没写稿子的王赞媚,如今每天连续8小时以上忙于组稿。同时,她也发现,以往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不完全适用于公众号,大家喜欢看到更“奇葩”的话题。
但相比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更自由、充分的表达,也是许多传统媒体人最看重的,甚至可以说是他们跳入自媒体的初衷。许多在传统媒体不能做、不好说的话题和表达方式,这里可以尝试。
吴晓波的自媒体常常推送理财的内容。“中国人一直以来,从我们的家庭教育到我们的学科教育,理财一直是被漏掉的。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我们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谈钱的事儿一直是一个特别耻辱的事。”吴晓波说。
吴晓波表示自己已经过了需要迎合受众的阶段,而年轻的媒体人仍需要把握自己的方向。
2015年11月8日,萝贝贝被邀请去清华大学做一个交流活动。当天的推送里,她写道:“今天是记者节,我在想有什么东西是我这半年想到的,真正要告诉别人的,好像应该是,不要被受欢迎所迷惑。如果只考虑内容的所谓流量,不想自己真正要表达什么,那为什么还要做媒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