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普惠托育办得怎么样?如何让家长“放心托,托得起”?日前,记者走访越秀、天河几家托育中心,感受破解“带娃难”的广州探索。从高屋建瓴的宏观政策到具体而微的落地细节,多元普惠托育机构的铺开让“儿童友好”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窗口。
办托成本降了,从业者:能安心做托育了
广州11个区中,论人口密度,越秀区以3.07万人/平方公里居全市之首。而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场地租金高,用人成本贵,促成了托育行业高收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家长送托意愿。
在越秀区洪桥街道豆腐寮社区,新揭牌一个月的普惠托育园已迎来11个宝宝入托。让托育园负责人姜莹没想到的是,托育园才开办,就有30多个家长前来报名,计划入园的最小宝宝仅7个月大。出于对照护质量的考虑,目前园所每周仅安排两个宝宝入园,想来的家长还需排队。
洪桥街普惠园家长刘女士掩饰不住喜悦:“从前大宝读的托育机构每个月要4000多元,现在只要2000多元就能入托,这个价格对我们家完全没压力,真的让人感动!”眼下,刘女士腹中还有个小宝,待孩子出生,她计划将两个孩子都送进普惠园。
“我们享受到了洪桥街道提供的免费场地,水电费也是按照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所以我们能把价格降下来,把红利真正给到家长们。”姜莹感慨,“政府给我们免租金,算是给托育行业一颗定心丸。我们每个月不用担心经营不好,可以安心地做托育了。”
融合服务,让托育有保障
托育服务既要普惠发展,更要提质增效。眼下,入托价格降了,托育服务的质量能保障吗?如何让家长托得安心、放心?
在各区域、街道创新探索中,医育结合、智慧托育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越秀区洪桥街普惠托育园依托越秀区中医医院、越秀区妇幼保健院、洪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团队医疗资源,由医院儿保医生担任健康副园长、健康指导员,把医育结合覆盖到婴幼儿早期发展、膳食营养、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为在托宝宝成长提供专业呵护;
越秀区建设街面对老城区规划限制和空间局限,创造性地推出“颐康+托育”普惠服务模式,依托社区颐康服务站,通过对室内90平方米空间的重新规划,增设托育园入托位,并扩展户外活动场地至60平方米,实现了养老、托育、医疗保健和配餐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服务民生大局
街道普惠托育点、社区托育点、托育机构、幼儿园开设托班、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至2024年11月5日,广州市实际提供托育服务机构数1659家,托位数87471个,每千人托位数为4.84个,已完成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力争达到5.8目标的83.45%。
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多种类型托育服务满足了不同家庭的不同需要。
办托育,不再是托育机构自身的“单打独斗”,政府、街道、社区、居民、医院、企业……彼此集合成了一张紧密的大网,兜住了“幼有所育”重要民生需求,也护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建设街普惠园积极链接公安资源,在全市托育机构中率先安装“公安110一键通”报警系统,并将托育园纳入街道应急小单元管理。路边店铺、楼道物管、街坊邻里,都成了义工,共同为婴幼儿安全保驾护航。
办好普惠托育,有什么可效仿、可复制的经验吗?
普惠便民,街道兜底。建设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文新说:“办普惠托育,最大的困难就是决心,有了决心,什么都好办!”现在,由于群众需求入托需求太旺,建设街普惠园的15个托位需摇号方可入读。陈文新透露,目前街道已筹划开办第二处园区,新园区计划与医疗相结合,明年上半年,或许可迎接更多孩子入托。
放眼全省,当前,广东共有各类托育机构1.2万余家,提供托位超63万个,均居全国首位。背后的底气是政府真金白银的补贴投入,是实现“幼有所托、幼有善育”承诺的生动见证。托育本是项高投入、低收益、长周期的民生事业,但在责任和大爱面前,全社会联起手来,共同呵护生命最初的10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