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华街道景乐新村,这里有一家“景乐书吧”,面积不大但是窗明几净,书架上满满当当放了上千本书,经常有附近居民在这里读书闲聊。
其实这家书店是由“网吧”改成的。
曾经的景乐新村聚集着2000多个“三和大神”,他们游荡在三和人才市场附近,无家可归,做着一天100的日结工,花10块钱在网吧通宵过夜,吃5块钱的炒面,抽5毛钱的散烟。而曾经的“网吧”就是“三和大神”的聚集地。
现在这里整洁如新,书吧变成了网吧,“三和大神”们的人生也大多有了崭新的面貌。
“城市书房”遍布龙华各个街道,无论走到繁华的商业区,还是静谧的居民区,嘈杂的城中村还是庞大的工业园,处处可见书房的身影。
“城市书房”改变的不只是“阅读”,还为城市提供了“第三空间”,让普通人得以彼此情感联结,也涵养着城市的人文情怀。
“景乐书吧”一共投放了3000多册书,网吧外墙招牌换成了原木色的“景乐书吧”,电脑桌换成了书架和书桌,墙壁重新粉刷成干净的白色。书吧还设有美术室、心理咨询室,不少附近居民都会在晚间或者双休日来这里看书放松。
景乐新村原本是三和大神的聚集地,遍布着10块钱一夜的小旅馆,和充满烟臭味的昏暗网吧。在这里曾经聚集着许多外来务工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数没有身份证,有的身负债务,多年不与亲友联系,他们“干一天零工玩三天”,喝2块钱的矿泉水,5块钱的“挂面”,“躺地即睡,网吧过夜”。他们大多聚集在景乐新村的“三和人才市场”找工,因此被称为“三和大神”。
这间网吧位于景乐新村北区7栋,就是曾经的“三和大神”通宵上网的聚集地,但是现在,这里焕然一新,网吧的烟味消散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书香满屋。
而曾经无所事事、整日沉迷网络游戏的“三和大神”们,大多都已经到周边的工厂正常上班。“以前当‘日结工’干一天玩几天,一年到头两手空空,连老家都不敢回。今年春节存了好几万块钱,状态好多了。”在景乐新村附近一家工厂上班的湖南人小陈说。
现在景乐新村地面干净又整洁,网吧变成了书吧,小旅馆变成了长租房。从网吧变成书吧,景乐书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的精神气质,用书本治愈年轻人的内心。
深圳的书店、书吧层出不穷,但是许多书吧人客冷清。装修虽然好看,可是一摸书架上的书就发现上面全是积灰。
但龙华的各个城市书房,都有各自的特色,从不雷同。书房将目光投注到周围的社区人群特点上,将书房提供的服务无缝衔接进他们的生活中,去到“城市书房”像回自己家的“书房”一样亲密又舒适。
而龙华区“湾区青年创业生态园”是一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里有一间“青创园书房”。书房开辟了专门的洽谈区和水吧,供创业者交流碰撞,还设置了独立隔音的小空间,方便独立学习人群。
一个承载城市人文情怀与创造力的空间不能被“标准化”,而龙华的城市书房正是抛弃了“统一规划”的理念,“小而美”又精致,每个书吧都会吸引独特的人群和氛围,书吧才能变成真正的城市人文空间。
低门槛,高配置,让“书房”自由生长,是做到这一切的基础。在2020年,龙华区政府开始面向全社会招募“城市书房”,条件非常简单:只要超过100平米的场地,就有机会申请。书不用担心没有,“你出场地政府配书”。
这则招募令吸引了众多市民和社会群体参与。大唐书香驿站就是龙华开放的第一批城市书房。
它位于龙华大道最繁华的大唐时代广场,是一个半开放式“城市书房”。三面书架围成了这个独立的书房空间,书墙之外,是健身房、咖啡厅、服装品牌等潮店,书墙之内,则随处可见坐在椅子上低头看书的顾客。
书房就像是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个栖息地,墙内墙外的人自由地流动。
一个成功的书店不仅是大家阅读的场所,更是彼此相互联结的纽带。它不是一个人的狂欢而是众人的共同志趣,这样书店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观澜版画基地附近,矗立着一栋五层古碉楼“兴昌楼”,它就是由民间人士兴建的1510图书馆,也是龙华的第9间城市书房。
几年前,发起人丁友江租下这栋老宅,用自己多年淘来的旧书把这里改建成图书馆。
他还与一群义工朋友,自掏腰包开垦了碉楼附近的院子,种上许多瓜果蔬菜,还不定期开展各种亲子活动。慢慢地附近的居民都愿意到这里来歇脚看书。
来自宝安的刘女士就是义工队伍里的一员。五年前,她的女儿小谢因为经历家庭变故出现应激性创伤心理障碍,开始厌学抑郁。2019年,刚上初一的小谢办理了休学手续。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刘女士来到1510图书馆,成为了图书馆的义工,并在女儿的同意下,带着她直接住进了1510图书馆。
小谢重返初三校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心仪的学校。而1510图书馆也从一栋扩展到了周围的七八栋,图书馆里的书不仅有义工们从各处搜集来的旧书,更有爱心人士的捐赠。漫步院落,各种植物长势繁茂,就像这座藏满旧书的古楼依然在不断生长。
像1510图书馆这样的“城市书房”在龙华还有80多家,甚至有人以个人名义咨询,愿意自己租房来与龙华共同打造一座城市书房。
书房的数量能够快速增长,除了得益于龙华区政府的资助,更是受益于像丁友江这样痴迷书籍,热爱文化的人们,这让城市书房并不属于自上而下的“规划任务”,更属于自愿为城市让出、造出“书房”的人们。
“书房”原本指的是只属于私人学习、工作、藏书的空间,但是以“城市”冠之,就让“书房”从家庭领域,变成了邻里街坊、社区居民都可以自由进出的公共“书房”。同时又保持了“书房”温馨、小巧的特点,让阅读成为城市文化交流的小小据点。
龙华的“城市书房”介乎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演变成一个除了家和工作之外,享受生活,提升自我的“第三空间”。
人们可以从家门口一步走进“城市书房”,又可以从“书房”看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