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安2岁那年因为高烧,不幸成为聋哑人。他克服残疾造成的种种困难,凭着自己的毅力完成了上海聋哑学校的学业。结婚后,卫安同患有肢体残疾的妻子一起勤俭持家,互相鼓励。卫安学习刻字手艺,一人打两份工,通过自身努力,把家中破旧老房翻建,培养儿子大专毕业。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他第一个到村里捐款500元。在每年的合庆镇慈善捐活动中,他每次都慷慨解囊。他是合庆镇聋哑人协会主席,在协会工作中总是走在前,带领组织全镇聋哑人开展各项活动。他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着全镇224名聋哑残疾人。
陈申华家庭(花木街道)>>
陈申华是听力残疾人。她的母亲是肢体残疾人,但家庭生活和谐幸福。陈申华已经退休10年,现在为市聋协副主席。她踏实肯干,耐心处理琐碎事务,是一名默默无私奉献的好干部。陈申华尊老爱幼,为了让母亲有一个舒适的晚年,她每天晚上忙完家务后,都要跑到隔壁楼内照料母亲,给母亲端一盆温热的洗脚水,为她洗脚,再收拾房间,直到把母亲扶上床休息后才离开。她经常参与为民服务和公益活动,还热心定期去悦苗寄养院帮助残疾人和孤儿,为他们送去心灵的慰藉和物质上的帮助。
马世源家庭(金杨新村街道)>>
马世源有一个坚强、乐观、感恩知足的好妈妈。虽然他患有智力残疾,但是他父母在他成长的每个阶段充分挖掘他的潜能:马世源爱好音乐、文学,他的爸妈就给他买吉他、唱片,带他到书店看书。每当遇到问题、发脾气、感到自卑时,他妈妈不是痛斥批评,而是像朋友一样和儿子促膝谈心。在妈妈的鼓励下,马世源任职家乐福保安自食其力,几乎年年评上先进。马世源的妈妈在2009年成为一名助残志愿者,为金杨阳光之家学员开设居家自理课程,传授自己的烹饪技术,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更多的家庭。
陈亦青家庭(陆家嘴街道)>>
朱凤娟家庭(万祥镇)>>
朱凤娟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落下肢体三级残疾,女儿张妮妮是智力一级残疾。但朱凤娟一家并没有向残酷的现实低头,她和丈夫靠承包荒田种植果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并创办了凤川果树苗木合作社,一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2011年,她和女儿办好了遗体捐献的手续,她说:虽然我给了女儿一个残缺的身体,但也要知恩图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社会。在外打拼之余,回到家中的朱凤娟还努力尽着母亲、媳妇和女儿的责任,她和婆婆相处30多年来,从没有过一句口角,受到邻居的一致称赞。
陈莉家庭(川沙新镇)>>
10多年前的一场病魔侵袭让陈莉无法正常行走,成了肢体残疾人。但是她依然积极面对生活,为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80多岁的公公因病瘫痪在床,她将每日三餐都用研磨机磨成糊喂给公公吃;定时喂药,从不出错。公公去世后,陈莉又极力安慰开导婆婆,克服自身行动不便的困难,坚持陪她运动锻炼身体。她和婆婆还经常去看望养老院的孤寡老人,献上爱心。陈莉一家和睦融洽,与邻为善,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和卫生之家。
朱鉴清家庭(唐镇)>>
朱鉴清是唐镇唐安菜场“勤勤切面店”的老板。自幼右腿残疾,靠勤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先后做过皮鞋厂工人,贩过活鱼,卖过水果,摆过地摊。1995年,他和妻子用3万元存款作为启动资金,开起了“勤勤切面店”。刚开始生意惨淡,但他并不气馁,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到失败原因,经过无数试验后,终于找到了经营窍门。经济状况好转后,朱鉴清依然不改勤勉、节俭的本色,他将女儿供到大学毕业,对父母孝敬有加。
金红家庭(张江镇)>>
唐炳官家庭(老港镇)>>
唐炳官因20多年前造房子时的一次意外事故造成半身瘫痪、智力二级重度残疾,91岁的母亲是视力一级残疾。唐炳官为人忠厚、乐于助人,有精湛的木匠手艺,谁家桌子凳子坏了找他,他二话不说就把东西修好送到他家,深受邻居称赞。在唐炳官跌伤致残和家里老人双目失明后,唐炳官的妻子王根妹不离不弃,十多年来不怕苦不怕累,支撑着这个双残家庭。她起早摸黑、辛苦操劳,偿还了丈夫欠下的大笔医药费,还把丈夫没盖完的一栋三层小楼装修一新。两个子女也在王根妹的言传身教下养成了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好品德。他们一家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让周围的每一个人折服。
黄云昌家庭(高东镇)>>
黄云昌肢体三级残疾,妻子智力四级残疾。他们夫妻关系和谐,是邻里楷模。他们自主创业,克服重重困难开了家点心店,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准备食材,忙到中午才能休息。他们教子有方,儿子大学毕业后成为外高桥船厂的业务骨干。黄云昌现任高东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兼智协主席,在他的努力下,高东镇智协被评为2013年度浦东新区专门协会工作先进单位。他热心公益事业,被推举为小区业委会主任。他用自己的按摩手艺为小区居民免费服务,他们的家庭也经常出现小区募捐光荣榜上。
唐益明家庭(泥城镇)>>
唐益明的事迹曾被选入原南汇县“十佳好事”,被市综治委授予“上海市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光荣称号。20年前他因见义勇为瘫痪不起,在部队服役的儿子后又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唐益明妻子十几年如一日细心照顾丈夫,勤俭持家,服侍公公,儿子得病后,她担起了全家的重任,她以爱撑起了一个家。唐益明夫妇结婚30多年来,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勤俭持家,儿子也能为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小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他们心怀感恩,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各项献爱心活动。唐益明个人曾获得“南汇县先进残疾人”称号;他的家庭也被评为“泥城镇2013年优秀残疾人家庭”。
蔡龙新家庭(南汇新城镇)>>
蔡龙新本人重度肢体残疾,妻子董金芳也是肢体残疾人,全家仅靠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2000年蔡龙新又因交通事故高位截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董金芳没有放弃丈夫,在苦难中坚守着这个家庭。她承担了对丈夫的全部照料工作,十几年如一日喂他吃药、照顾他的衣食住行。在她的努力下,丈夫的病情有所好转,儿子工作后也开始分担家庭重担:儿子儿媳从拆迁安置款中拿出2万元给父母装修,家里没有像样的家用电器,妻子就拿出自己的嫁妆给公婆用。一家人守望相助,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