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不少铲屎官一边忙着抢回家车票,一边更忙着为家中“主子”寻觅合适的寄养“床位”。由于春节期间宠物市场行情火爆,不少宠物美容、寄养等服务门店开始看碟下菜,纷纷发布涨价通知,寄养价格普遍较日常翻了一番。但即便如此,铲屎官们仍然一“床”难求。
近日QuestMobile发布《2018年宠物行业洞察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整体宠物市场消费规模接近1800亿元,较2017年(1500亿元)增长20%。自2010年以来,国内宠物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每年保持20%-50%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19年左右,将达到2000亿左右的规模。庞大的宠物市场规模背后,是消费者对于陪伴的情感诉求。但本质来看,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宠物行业的兴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
上游市场规模发展得一派红火,下游领域却并没有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独角兽,各商家在不断碰壁的道路上寻找着取胜的突围口。国内宠物市场极度分散、高度垂直、产业链分层等情况,造成近年来下游领域的O2O玩家批量折戟,巨头也小心翼翼,鲜有涉足。
随着国内铲屎官群体的不断壮大,拥有千亿规模的宠物市场已经站在起飞的风口上。宠物寄养作为整个行业中的刚需性业务,是否能够乘着这股市场的东风扶摇直上呢?
5%的市场份额与潮汐化的刚性需求
根据狗民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可以看到,在猫狗宠物的市场分配情况中,宠物食品牢牢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寄养业务相比较而言份额较小,这是由于宠物寄养业务具有一定的潮汐化需求。
宠物寄养表面看来门槛较低,利润颇高,北上广深地区春节期间寄养一只猫的费用就可达到100-200/天。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宠物寄养店一直面临亏损问题。首先,以专业化、日常化、高投入化、重资产为特点的B2C模式需要经营者承担高昂的房租,人工费用等,其次由于宠物寄养行业准入门槛不高,很多店主在经营意识和技能方面都有所缺失,比如如何科学选址,管理门店保障服务效率,提升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等。
而面对同样无法改变的用户需求周期,两者之间供需不衔接的矛盾将造成专业B2C寄养市场远小于宠物寄养市场。再加上供给端潮汐化的周期限制,使得B2C寄养的上升空间比较狭小。所以目前市场上大多B2C寄养都提供了其他业务支持,包括会员运营、宠物美容、线上商城等。
但即便商业化困难重重,并不能阻挡市场对于宠物寄养的刚性需求。
潮汐化需求的破局者——共享经济
说起2018年的共享经济,已经是一地鸡毛,但这并不代表共享经济就没有可取之处。宠物寄养潮汐化需求带来高峰期的供给荒,可以考虑在共享经济C2C的模式下进行满足。在这方面,拥有超百亿美元宠物市场规模的美国可以给国内同行一些借鉴。
2017年3月,美国最大的两家宠物寄养在线服务的Rover和DogVacay宣布合并,Rover全资收购后者。位于西雅图的Rover成立于2011年,在2016年完成了4000万美元E轮融资,估值达到3亿美元。DogVacay在2015年获得2500万美元的B1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到4700万美元。在合并前,Rover和Dogvacay的订单量分别占到市场的20%。合并后,两家的订单量占据美国市场的半壁江山,下一步将拓展海外市场。
从上线至2017年8月,小狗到家已经为12万只宠物提供了服务,平台目前审核通过的家庭有2.8万个,另外还有4000多个家庭在审核当中。
美国“宠物Airbnb”模式的成功,也带动了国内同行业者们。小狗在家、人人养宠等作为国内首批吃螃蟹的人,都陆续完成了在2015年完成Pre-A轮融资,小狗在家于2016年10月再次拿到尚势资本的A轮融资。
小狗在家融资情况
除了像小狗在家、人人养宠以外的平价宠物Airbnb,也有国内创业者将目光放到高档宠物酒店领域的,萌星人就属于此类。萌星人的运营方认为除了宠物宠物和家庭寄养以外,也可以通过改善寄养环境,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运营。
萌星人定位为宠物酒店,提供中高端的宠物(以犬类为主)寄养服务,除了住宿、喂养、互动等基础服务外,也提供宠物美容、SPA、鲜食、游泳、训练等附加服务。萌星人旗下包括了萌星人宠物庄园和斯塔蔻蒂(StarCuties)两个子品牌,前者定位为中高档,相当于三星级酒店,房间日均价为200~400元,后者也相对高端,房间日均价在300~1000元,单店房间数量在60~80间客房。根据萌星人提供的数据,第一家萌星人宠物庄园已于2016年11月投入运营,截止2017年4月,累计入住800余次,月入住率超过70%,月营收保持在20~25万元。
但以目前国内宠物寄养市场水准,萌星人的消费水准未免有些过高,能否成功培养铲屎官们的消费习惯仍然需要验证。值得一提的是,萌星人自2015年3月完成400万的天使轮投资后,直至2018年8月才获得600万的Pre-A轮投资。相比较小狗在家、人人养宠平价宠物Airbnb早已拿下千万融资,萌星人这个宠物界华尔道夫的目标能否实现有待市场验证。
漫漫前路,中国宠物Airbnb能否弯道超车
2018年初,波奇网发布2017年中国宠物行业一级市场的投资数据。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间,海内外资本对中国宠物行业的投资分别为4亿元、7.8亿元、15亿元。在此基础上,可以预计2018年投资规模必将更大。
庞大的市场规模,与接二连三诱人的巨额投资使得宠物行业成为了备受青睐的蓝海产业。但相比较发展较成熟的宠物食品领域来说,宠物寄养这一细分领域仍然有很多路要走。
宠物寄养不同于其他打车出行、房租短租等共享经济,整体行业的服务类型会更加复杂化,且也会存在更多的健康问题与突发纠纷等。互联网平台虽然提供更有效的供需匹配,但对于寄养服务供给的质量控制,则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除此以外,国内宠物市场仍然主要集中在满足宠物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上,对于更高层面的需求习惯有待进行培养。
相比较宠物食品领域群雄逐鹿,宠物寄养领域的潜力更加有待发掘。而发掘的突破点可以从“人”入手,以小狗在家为例,除去寄养板块,同时也设有宠物社区板块,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晒出家中萌宠相互点赞留言。在当下信息化爆炸时代,如何触达“人”是各个宠物社区值得探索的方向。在小狗在家这样Airbnb的寄养场景下,本身就存在人和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再借助平台上已经沉淀的UGC内容,是有条件建立起来一个宠物垂直社区。而在这样宠物垂直社区中,更容易催生用户的消费意愿。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国内宠物寄养市场面临的潮汐化需求商业难题,也能够看到难题背后的转化机遇。从本质来看,如何将冰冷的互联网平台变成一个充满温度的宠物airbnb,将是未来几年国内宠物寄养平台要讲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能否实现,就让千万铲屎官们静静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