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养蜗牛了吗?很普通平常的那种。和孩子一起养的。
蜗牛,足可以做“学宠”了——科学课的宠物。
杭州有科学老师列出了一份“科学课宠物清单”,蜗牛是惟一一种出现过两次的“宠物”,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分别会被要求各养一次。
而实际上,几乎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们就会建议或者要求孩子们养蜗牛以做观察。这样算下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会养三次蜗牛: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了解蜗牛这种生物,长什么样;小学阶段,给蜗牛建造蜗居、记录观察结果;初中阶段,进一步地研究蜗牛的生理结构及其习性。
说起来蜗牛是如此平常的动物,可是,你真的了解蜗牛吗?你了解课本外的蜗牛知识吗?
为什么这么少的人研究蜗牛?
在写这篇稿子之前,鹿姐姐的同事花了很多精力寻找蜗牛研究者。本来以为,蜗牛这么平常的生物,研究者应该很多。但实际上,寻找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研究的人太少啦。
鹿姐姐同事的疑惑,在杭州景芳中学科学老师姚超丽这儿得到了解答。她说,正是因为太常见太普通了,所以研究的人才少呀。
世界万物,人力有时穷尽,要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必须要找值得研究、研究价值大的物体进行深入探讨。而蜗牛这种相对低等的无脊椎软体动物,结构习性种类特点等相对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并且连用于食用的蜗牛养殖方法也很成熟了。当然也就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了。
鹿姐姐的同事去论文集中地“中国知网”上搜了搜,果然是这样,大部分的论文都是阐述蜗牛的养殖技术,少部分则是如何防治蜗牛病虫害的。
说到病虫害,蜗牛主要以植物茎叶、花果及根为食,还真是对农作物会有很大的危害。别看它个头小行动又慢,不像蝗虫有那么强的飞行移动能力,但它隐蔽性强不引人注意,等到发现它成灾的时候,叶子已经被它啃得斑斑点点,差不多快死了。
而且架不住它很能生啊,一只蜗牛每年可产卵6~7次,每次可以产卵200粒。而且,蜗牛的生殖不受年龄的限制!感觉用“超生游击队”这词来形容它都不够。蜗牛下卵的时候往往都下在土层之下数毫米深的土中或朽木、落叶之下,很难被人发现,等卵一孵化,出来的就是完整小蜗牛了。
春天清明时节的螺蛳大家吃过吧,是不是经常会吃到小螺蛳?蜗牛也差不多是这样,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小蜗牛了。蜗牛和螺可是亲戚哦。
为什么蠢萌蜗牛成了“学宠”?
为什么老师都爱让学生养蜗牛?鹿姐姐的同事特意就这问题咨询了杭州景芳中学的姚超丽老师。
她说,首先是因为小学和初中的科学课本里都有关于蜗牛的观察和研究课,而且还都是独立章节哦,可见蜗牛这玩意儿,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是很适合学生从它身上学习动物知识的。因为蜗牛是软体动物腹足纲的典型代表,腹足纲动物数量仅次于昆虫纲,是种类第二多的动物。其次呢,是因为蜗牛好找又易养。
翻了一下《科学》课本,蜗牛一课分别出现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和初一下学期,都是观察主题。但是小学一年级只是要求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而初一则是要求探究蜗牛的听觉触觉视觉及其结构,深入了一大个档次。
一年级科学课本
初一科学课本
鹿姐姐的同事又问了姚老师一个问题:蜗牛壳上的花纹大部分都是右旋的,几乎不太看得到左旋,这个有什么讲究吗?
姚老师说,这是蜗牛进化过程中的行程。因为蜗牛是雌雄同体的生物,但同时又是异体交配的,所以它的旋一定得是统一的,不然无法完成交配繁衍后代。原理就像是螺帽和螺栓,不配套怎么行。所以只有5%的蜗牛,它是左旋的。这个和种群及基因突变有关。
也就是说,蜗牛群里突然出现那么一只左旋蜗牛,这个异类于是就被大家鄙视了,它只能默默地独居,找不到配偶,最后终老没有后代了……
右旋壳的蜗牛
其实关于蜗牛的有趣的知识可是非常多的,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去逮几只蜗牛养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