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为均衡价值论,均衡价值论是《经济学原理》的核心。马歇尔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价格的供给一方;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价格的需求一方,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之两刃,是同时起作用的,从而建立起均衡价值论。
马歇尔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认为均衡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而需求价格的决定和供给价格的决定有很大的区别,他通过对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提出均衡价格论,指出在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产量和价格也同时达到均衡。
1、需求价格的决定
需求价格的决定和边际效用的分析联系在一起。马歇尔认为,边际效用的大小决定需求价格的高低;随着欲望满足程度的增加,边际效用渐减,边际需求也下降。他借助货币来解决主观评价的效用无法衡量的问题。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固定不变,,以价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边际效用就变成了边际需求价格,但是马歇尔并没有把边际效用看作是需求和需求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他认为需求和价格在市场上是相互起作用的。出售的商品数量越大﹐售价越小;需求的数量随价格的下跌而增大,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随后,他把针对一个消费者的需求和需求价格的分析扩大到整个市场,成为整个市场的需求和需求价格。
2、供给价格的决定
4、动态均衡分析
马歇尔的局部均衡价格论除上述静态分析外,还包括动态均衡分析。他引进生产率或生产报酬变动概念,认为这种变动有三种类型:报酬不变律,商品的供给价格在各种产量下都不变;报酬递减律,供给价格随产量增加而增加;报酬递增律,供给价格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给在不同的生产报酬条件下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
经济学中,用以分析考察经济中若干变量之间的关系,以解释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概念或分析方法。
均衡可以分为稳定均衡和不稳定均衡。如果均衡体系受到外力干扰离开均衡点,经过一段变动又回到原来的均衡位置,这种均衡称为稳定均衡;否则,称为不稳定均衡。
1.支持价格
2.限制价格
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保护消费者利益。实行限制价格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下跌,刺激需求,导致该商品出现短缺,可能形成抢购现象或黑市交易。此时,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采取配给制,发放购物券。但配给制只能适应短期的特殊情况,否则,一方面可能使购物券货币化,还会出现黑市交易,另一方面会挫伤厂商的生产积极性,使短缺变得更加严重。
3.政府税收和补贴政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价格被认为是经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而形成的。需求价格是买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付的价格,是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供给价格是卖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边际成本决定的。庸俗经济学用商品的均衡价格来代替商品的价格,均衡价值论就是价值论。所以,均衡价值论是庸俗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的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