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基本特征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物品基本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

一、公共物品与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

(一)公共物品及其分类

关于公共物品的分类,美国经济学家james指出,根据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所导出的公共物品是“纯公共物品”,而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3]。在此基础上,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有无可以将物品分为4类,见表1。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称作准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进一步可以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险和非竞争性,如国防、环境保护等;第二类公共物品的特点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可以比较轻易地做到排他,如公共图书馆、公共电影院等,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俱乐部产品;第三类公共物品与俱乐部产品恰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无法有效地排他,如公共渔场、牧场等,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公共资源。俱乐部产品和公共资源产品通称为“准公共物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二)环境公共物品及其分类

环境公共物品通常是指各种环境物品以及环境服务。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因而环境是公共物品。环境物品作为公共物品,同样也具有2个基本特征:第一,环境公共物品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己消费不能阻止任何其他人免费享受该环境物品的消费。例如,即使某人自己出资治理了城市的大气污染,他也不可能阻止其他居民免费“搭车”。第二,环境公共物品存在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某环境物品的消费完全不会减少或干扰他人对此物品的消费。如大气环境,某人呼吸新鲜空气不会影响他人对新鲜空气的吸收[4]。

对于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一般是按照它作为一种特殊公共物品所包含的2个基本特征进行分类,即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有无把环境公共物品分为3类:第一类是纯环境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大气、生物多样性、臭氧层等;第二类是指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却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如公园、公共体育设施等;第三类是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无法有效地做到排他,如公共渔场、牧场等。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是以公共物品分类作为依

据,但是环境公共物品与一般公共物品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关于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也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环境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和特殊形式的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开发自然能力的提高和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各种自然性质,环境公共物品呈现出包括自然和社会方面的多种特性。因此,对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分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三)环境公共物品分类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物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给人类安全有效地使用环境造成了更为严峻的威胁。如何合理地使用环境,在满足时人使用环境公共物品的同时,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是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对环境公共物品的价值分析和分类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内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分析是研究环境公共物品的基础,也是研究公共物品的基础之一。

1.充实公共物品理论的内容

2.科学有效地使用环境公共物品

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进行研究,有利于科学有效地使用环境公共物品,减少不可再生环境公共物品的消耗,促进可再生环境公共物品的循环利用,科学有效地使用和保护环境公共物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于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的分类分析

(一)环境的属性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中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也就是说,环境是指人们周围的境况以及可以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因素中的各种物体、现象和过程以及人类发展中的社会和经济的因素、成分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发展。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的活动,所以自然环境也是指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自然环境的分类比较多,按照其主要的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等。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社会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社会环境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说自然环境所包含内容之外的东西均是社会环境所包含的内容。社会环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风俗以及人类建造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其他形态和作用的人工物品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如自然条件的利用、土地使用、建设设施、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宗教、医疗教育、生活条件、文物古迹、旅游景观、环境美学和环境经济等众多内容[5]。

(二)环境公共物品属性分类

基于环境的属性分类,环境公共物品可以分为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和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宜人的生态景观、舒适的旅游环境等天然的自然物。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包含关于环境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它的生产主要由社会完成,具体地说是由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来完成的。

1.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

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包括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切,如阳光、空气等,它们的产生变化和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能靠市场机制随意进行生产和

费。但是人类在对这些物品使用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对这些物品产生了一些影响,如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对空气、水的直接污染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其原始特征。

尽管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大部分是由自然界提供的,不同于经济学所阐明的公共物品大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概念,但是从客观方面来讲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可以根据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的基本特性对其进一步分类,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纯环境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阳光、大气、生物多样性等;第二类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可以做到排他,如原始森林公园、海滨沙滩等;第三类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无法有效地排他,如水资源、草原等。第二类与第三类可以称为准环境公共物品。这3类自然属性的环境物品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保护好它们是十分重要的。

2.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

三、结语

根据以上对环境公共物品分类的分析可知,环境公共物品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基于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分类的概念,在分析和总结公共物品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环境属性分类的方法,把环境公共物品分为自然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和社会属性的环境公共物品,并对这两类环境公共物品的组成进行了探讨。环境公共物品及其分类的分析有助于对公共物品理论更全面的认识、对环境公共物品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指导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实践。

参考文献:

在传统的经济学里,市场一般指私人品交易的市场。公共品由政府供给,政府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供给公共品不存在交易问题,因而不存在公共品“市场”。本文研究指出,公共品的供给与需求同样由一个特别的“市场”来决定,同样有其本身的运行规则和秩序。

一、公共品的涵义

公共品的英文名为publicgoods,在国内被译为公共品、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公共益品、公共货物、公共财产、公共商品等。目前较普遍接受的概念为公共品、公共产品和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和公共物品译法容易给人以Publicgoods是有形物品的误解,而事实上Pubicgoods在较多的情况下是劳务(服务),是无形态的产品,较少的情况才表现为实物形态。故“公共品”的译法较合乎其本身的经济含义。

公共品是与私人品(privategoods)相对应的概念,其严格定义首先由萨谬尔森于1954年提出:“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消费。”这是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之一,用数学语言可表达为:

n

X=Xi=∑Xi(i=1,2,3,…,n)

i=1

X为某一公共品的消费量,Xi为某人i消费这一公共品的消费量,即任意消费者i的消费量与所有消费者(包括消费者i)加总的消费量相等。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公共品的边际消费成本等于零。

而对私人品来说,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消费量具有累加性。用数学公式可表达为:

NX=∑Xi≠Xi或X=∑XiЭXi(i=1,2,3,…,n)

即对任一群体的消费者,其消费私人品的消费量是各自消费量的加总。

公共品的另一基本特征为“消费的非排他性”,或称“消费的难排它性”,即在技术上无法将没有购买者排除在消费的范围之外;或是技术上可行,但由于排除成本高于排除带来的收益而造成经济上的不可行。而对私人品来说,通常其消费是严格排他的。私人品也存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存在这种特征的私人品常称为“准公共品”(quasi-publicgoods)或是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y)的私人品(见下分析)。

公共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之间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消费的非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的非排他性,”消费效用的不变使得公共品的所有者成员缺乏排除外来者的激励。“消费的非竞争性”主要来自消费品自身因素,即本身的消费容量。消费容量的决定来自消费品的规模和特性,一般物质类消费品的消费容量决定于其规模,如国防设施;能量类消费品的消费容量决定于其规模和特性,如广播、电视决定于其覆盖面(特性),而电力决定于其规模;信息类消费品的消费容量决定于其特性,如法律法规、知识、技术,其消费容量趋于无限大。

公共品的“消费非竞争性”特性来自其消费容量对共同消费群体来说充分大,以致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并没有影响到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即使再增加部分的外来消费者,每个人消费效用水平仍然不变。理论上,具有这种足够大消费容量的产品称为纯公共品。现实中,纯公共品常见于信息类产品,如法规、政策、推广技术、新闻等,物质、能量类的纯公共品较少见,仅有国防、航灯、广播、电视等少数产品。

相对于纯公共品,如果一个产品的消费容量有限,并仅供一个人消费时其效用水平才最大和不变,则该物品为纯私人品。现实生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的消费容量处于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之间,这部分产品随着消费者的增多,容量会满载而出现拥挤,消费者的效用将出现递减。这类产品常称为拥挤性公共品或俱乐部产品(clubgoods),如高速公路、公园、学校、社区游泳池等。

俱乐部产品和外部性产品虽然在性质上有相异之处,但两者都具备‘稍费效用不可分割“的公共品共同特征,都可称为准公共品。准公共品按消费人群可分为地方公共品、城市公共品、社区公共品、公司(集体)公共品、家庭公共品等类。纯公共品的提供者是政府,准公共品的提供者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市场里的经营法人、自然人。公共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共品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出发定义公共品,广义的公共品从提高公共福利的高度上定义公共品。”按广义公共品定义,政府的所有服务均列入广义公共品的范畴,包括界定和保护产权、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供社会基础条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社会保障条件、提供社会发展条件。提高社会公共福利等方面。

二、公共品市场

公共品供求理论属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范畴,其中,公共选择理论是其核心。在公共选择理论里,布次南通过研究政治投票与公共收支的关系,推出公共选择所依据的“政治市场”理论。公共品市场在国内外文献中是个空白的概念,因为一般认为,公共品是政府或集体团体供给的产品,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因而就无所谓市场的存在。对此观点,国内理论主流持赞同态度。另一方面,国内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的认识,如吴俊培1994年提出Publicgoods应译为公共商品,刘心一1999年提出“公共商品满足公欲,私人商品满足私欲,市场是两类商品的综合体”的见解,倡导公共品存在市场的学术观。

公共品是否存在市场,应从市场的构成、运行规则、产权特征等方面来考察。何谓市场,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指有形市场,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广泛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交易场所,通过多种交易形式达到交易的市场。现代市场随着交易形式的扩展,已形成多样化的市场体系,对市场的理解应上升到交易总和的高度上来理解,只要存在交易主体和交易对象,便会形成一个市场。当然,市场有规范市场、残缺市场,公开市场、地下市场之分,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应指完善规范的市场,这种市场的构造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1)有完全产权的市场主体。这里的完全产权,指产权主体具有独立排他的所有权,能自由交换所有权派生权能和获得产权交易的剩余;(2)有合法的交易对象,即有产权被社会保护的可交换的商品;(3)交易遵守市场一般运行规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出自由原则、自愿交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4)违反市场规则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即进入市场的主体的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从产权角度,市场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产权主体在法律保护和市场运行规则框架下能够自由地交换产权。从交易的本质上来说,商品的交易首先要完成产权的交易,然后才有商品的完全交换或部分交换。如农户甲用一只羊交换农户乙一袋米,这种交换过程首先发生在两者同意完全交换各自的所有权;如果农户甲把一只羊租给农户乙,每月收取1公斤米的租金,则这种交换是部分交换,即所有权派生权能束中的使用权交换。这两种交换都是交易双方先订立契约(产权交易),后才付诸交易行动,实行实物交换或使用权租借。

市场里的产权主体,既有独立的自然人,又有各种形式的组织(法人),如家庭、企业、各种赢利和非赢利机构。应注意的是,各种组织是通过独立自然人的产权市场交易,才以共同产权主体的形式“法人”进入市场的。如企业便是以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契约代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瞬间契约而形成产权共同体(企业法人)。市场里产权共同体存在的原因是通过较固定的产权交易形式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带来市场效率;或是共同产权增加的收益大于组织的交易费用。

对私人品来说,由于有着明确的产权边界,即生产和消费都具有明确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因而能通过私人生产和市场交换来生产和消费。而对公共品来说,由于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私人生产者无法收回生产成本(消费的非竞争性使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使消费者容易搭便车,不愿意生产或购买)。因此,公共品必须由公共产权主体去提供,这个产权共同体便为政府。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含义

在普通的市场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衣服、水果、私家汽车等,这类物品就是私人物品。私人物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是排他性,只有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够使用该商品;第二是竞用性,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满足排他性和竞用性的物品,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任何费用便可以使用”,非竞用性是指某个人使用某物品并不妨碍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经济学中通常把既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把不具有排他性但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共同资源。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私人物品由于具有排他性和竞用性,市场机制就是在具有私人物品的场合才有效率。既不具有排他性又不具有竞用性的是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性,不可能由市场而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因为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收益严重偏离,成本无法在短时期内收回,投资收益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图书馆服务的公共性

二、图书馆服务公共性的特征

1.图书馆服务的某些特殊性

2.图书馆投资收益的特殊性

要建立一个图书馆,除了图书馆的建筑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等是固定投资,图书馆的服务的持续还需要源源不断地追加投资,如不断地增加各类新书和期刊、电子数据库、书架等。并且这些源源不断的投资追加进去之后,要收回成本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甚至是趋于无穷远的过程。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的藏书机构,而藏书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需要持续不断地收藏新书进入图书馆。收藏新书就需要不断地追加投资,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图书馆的目的是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技能等。私人一般是不会投资图书馆的,所以图书馆大都是由国家和社会集资兴办的。

3.图书馆服务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皖北地^财政科技支出优化研究”(批号:SK2016A0824)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6日

一、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理论。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具有公共物品属性。要理解公共物品概念的内涵,必须了解市场经济私人物品的主要含义。私人物品是由私人及市场主体通过市场交易来满足自己私人需要的物品。私人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而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一般来说,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及混合公共物品等种类。以纯公共物品为例,具备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前者说明公共物品是满足集体消费的,其效用无法分割;后者是指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公共物品的这些特性导致市场很难提供并形成价格体系,这样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就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这种属性,属于市场失灵行为,需要政府明确职能定位,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弥补市场失灵行为。

科技活动,如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实际上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体,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也较大,学界普遍认为其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具有较为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具体表现在科技活动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研究开发支出,即创造成本较高,但是仿造成本相当低。这极容易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被仿制或被剽窃,使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持者无法获得应有的合理回报,甚至是成本补偿。当然这需要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容做些基本分类:如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及科技服务,属于纯公共物品属性,符合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市场无法提供或供给严重不足,需要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提供,理所当然有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提供;对于科学技术开发,则既有公共物品属性,也具有私人物品属性,政府公共支出和私人部门均可以参与供给;而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因为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发生的成本就应该由私人部门提供,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支出支持私人部门科技创新。此外,科技创新活动由于不同利益索取者的不同,导致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二)内生技术变革理论。内生技术变革理论,又称内生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技术进步内生因素是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外部环境并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许多学者对此理论进行完善,但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角度开展研究:一种解释为经济内生增长的理论路径是从技术外溢性、全范围收益递增角度开展研究,代表学者为罗默和卢卡斯,提出知识外溢外部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种解释为经济内生增长的理论路径是资本持续积累角度开展研究,如琼斯-真野模型和雷贝洛模型等。技术进步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等均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内生增长理论推动了政府对加大科技支出必要性的认识深度,为政府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力度提高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水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旨思想是突破以往思维模式,揭示了内生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政府制定有效的财政科技扶持政策。政府应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力度,支持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及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财政科技支持的做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支持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及人力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崛起,是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各国财政赤字猛增的情形下,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起的公共政府改革运动。活动的主旨是改革政府服务效率,解决政府机构臃肿、政府官僚腐化等难题。该理论重视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和成本,提出政府应该根据重视政府服务的投入与产出。其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新自由主义及工商企业管理。

二、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及评价的内涵界定

(一)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考虑到财政科技支出最核心的内容是研究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等三类主要科技活动。财政科技支出绩效也应该重点反映上述科技活动。管理学中的“绩效”蕴含着效率、效果和效益(3E)含义。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绩效是基于投入和产出对比的行为过程与结果。绩效可以通过投入、a出、过程和结果来描述,不仅包含目标实现的外部效果,也包含为实现目标内在的努力程度。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某种意义上也是政府绩效,具体反映出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科技支出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绩效,重点研究政府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有效性。经济绩效是指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如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区域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科研成果、技术贸易的实现,项目实施后带来的出口创汇及利税。社会绩效是指财政科技支出对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影响,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区域卫生水平的提升。政治绩效是指财政科技支出有利于市场经济规则和社会秩序的有效供应。

(二)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内涵

1、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根据财政科技支出特性及绩效管理内在要求,通过构建合理的测度指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测度方法,对财政科技支出的内容(科学研究及开发、成果转化就应用、科技生产与服务)及实施进行有效的衡量及考核,以达到预期绩效目标(经济社会效益)。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是根据财政科技支出的内在规律归纳出财政科技支出评价指标体系。只有构建客观地反映财政科技支出及管理过程的综合价值衡量体系,才能反映出财政科技支出的全貌,推动区域自主创新。科技研发支出涉及到知识和技术的创新,风险性较大,如何把科技研发成果产生的效率及效果反映出来,是实现科学评价绩效的重要难题。为了综合反映出区域财政科技支出产生的经济效果及社会影响,需要根据区域财政科技支出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构造绩效评价指标,根据财政科技支出的内在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反映出区域财政科技支出的全部效果,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目标

(2)效率性目标。政府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时,除了考虑有效性目标外,还要符合高效率目标。效率高意味着要用最小的支出取得最大的效果,或者说一定的产出投入最小。高效率政府是公众对于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评价管理的核心内容。财政科技支出内容较多,涉及财政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财政科技支出效率的理解也不同,因为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异较大。

(3)经济性目标。经济性目标实际上是对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提出的基本要求,表明公共投入与耗费之间的关系,主要考量公共支出是否做到了节约,能否在降低耗费的前提下实现最佳比例及最大的投入。财政科技支出的经济性目标的特定含义是,如何在财政支出规模及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的大前提下,能做到财政科技各项支出合理、比例协调及结构优化。近年来,公共支出特别是公共科技支出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性目标在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中影响逐渐减弱,而有效性及效率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4)系统性目标。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要能综合反映出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直接和间接效果,最终综合衡量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此,需要设计出能放映财政科技支出实施过程与结果的测度指标,确保财政科技支出评价的客观性和系统性。

主要参考文献:

[1]谢福泉.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8.

皖江城市带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一)公共服务的含义。公共服务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公共物品和服务与私人物品和服务相对应。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与受益的非排他性。这里的公共物品,包含着公共服务的内容,区别只在于,生产领域的公共物品是有形的,而服务领域的公共物品则是无形的。公共服务的内容,既包括第三产业中的第四层次,即国家机关通过直接提供劳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也包括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向居民提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服务。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1)有利于缓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三:一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日益扩大的发展差距;二是城乡居民之间、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日渐扩大的收入差距;所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稳定。(2)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向财力不足的地区转移财用以增加公共品的供给,所产生的效用要大于投向财力充沛的地区,会出现帕累托改进,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从而提高有限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皖江城市带社会保障服务的现状

本文据此选取了三类指标,即各地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及新型农合参保率。

(二)皖江城市带社会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最高的是铜陵达到了34.4%,而最低的巢湖仅仅只有不足百分之六,相差甚远,且大部分城市的基本医疗参保率都不足10%,令人堪忧。而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最高的是马鞍山,是参保率最低的巢湖的数倍。而新型农合参保率有三个地方达到了百分之百,但笔者认为达到百分百的数据的可信度值得商榷。可以在表中看出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在各个地市差距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参保率较高,但与均等化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三、皖江城市带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政府权力运行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上级政府很难对下级领导进行均等化绩效评估,因而很难在官员与均等化之间形成有效关联,实现充分激励。务型政府尚未完全建立。漫长的封建时代在当代人思想上或多或少留下了烙印,特别是“官贵民贱”、“官本位”的从官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当代政府官员,妨碍了公共服务观念的形成,服务意识淡薄。

一、简述会计信息本质属性的代表性观点

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问题是会计研究的基础,会计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会计与信息有着天然的联系,会计信息本质属性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然而至今依然观点不一。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理论都是基于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并偏重于需求,但无论公共物品理论还是私人物品观点在某种情况下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会计信息在各种情形下表现出来的特性或现象,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解决或诠释会计信息所表现的特征或现象。会计信息的基本属性问题,亦即被广为认可的所谓的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依然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认清会计信息属性的真正面孔,会计信息严格地说并不具备产权的属性,只是一种中性的物品,所说的私人物品或公共物品都是会计信息被运用后的两种外在表现,而这两种表现都是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呈现出来的,并且是在成本效益原则下的两种表现形式。

二、解析会计信息属性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是会计存在的主要内容,会计报告是信息的一种载体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信息是能够传递、传播、被人或物所感知的信号,这种感知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来正效益或者是负效益。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是对经济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表述的过程,以便于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判断和决策。AccountingPrinciplesBoard定义为,会计作为一项服务活动,其功能是就一个经济个体主要财务方面提供量化的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以及在不同的备选方案中做出最终的选择。从这两个定义中都能够发现,无论会计如何定义都与信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的作用就是提供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被逐步运用到经济领域,当信息被运用到经济社会领域后,并以会计报告为载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后,被冠之于一个专有名称,即会计信息。

三、会计信息属性剖析

3.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阶层性。1973年10月,AICPA财务会计研究小组报告一共提到了12个目标,把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分成了5个层次,可以看出信息提供者不能满足各阶层的信息需求者,针对性已经模糊。会计信息需求以上特征的多元化、状态多层次、使用者多层次性,使得会计信息使用对象不明确。在会计信息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会计信息提供者以什么为提供原则,给他们带来了难题,也为会计信息的提供有了选择披露内容的自由空间,也产生了会计信息的披露超载或不足。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由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是面对不同的需求者,再由于不同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目标不同,因此会计信息需求者需要甄别会计信息,在甄别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成本。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中国高等教育因为引入了教育服务理念,其属性与功能正在逐渐地改变;高等教育在WTO的规划下,摒弃了纯粹的公益性事件,而走向消费与投资的服务领域。

一、高等教育服务的理念

在进行论述之前,先通过图片形式对高等教育服务理念进行了解。其投入包含学生与学校两个方面,经过多个步骤,最后转变成产出。学校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有机统一体,教与学是同一过程,但它们是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产出是由学校与学生组成,即高等学校的产出与学生自身的产出。高校要建立完整的高校服务体系,则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与信息等生产要素才能进行建立,其系统具有分析与毕业质量考核的作用。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很多,包括:图书馆、电子设备、教学楼以及教育服务流程等软件。教职工与学生在教育服务体系属性上具有一定区别,教职工是其提供者与生产者,学生是其消费者。学生通过消费教育服务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这体现了学生的显性收益。此外,学生还希望获得隐性收益,比如对娱乐、归属以及社交等需求。因此,站在产出的角度去定义高等教育服务,是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组合教育消费者所要的显性与隐性的收益。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是服务产品的统一体,有形产品是包含学校物品与环境的要素,无形服务是显性与隐性两者服务的要素。

二、高等教育服务的特征

三、高等教育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1]张进清.跨境高等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生产服务本身也是众多经济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工具、设备)有机结合与相互协作的结果。因此,交通运输作为经济活动纽带,是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系统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具有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属于经济系统的概念范畴。

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的经济特性有准公共性、外部性、网络性、资本密集性与慢变性等特点。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一、交通运输系统具有准公共性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社会物品可以划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或称混合物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交通运输系统及其生产的“产品”属于准公共物品,但交通运输系统的不同构件以及不同的运输“产品”,其准公共产品类别也不形同。

例如,以城市道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属于拥挤型公共物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物品利益由集体享用但受拥挤的约束,在路段通行能力达到饱和之前,任何人对于道路的使用均不会影响和降低其他人对该道路使用的效用,道路使用不具排他性,也不具竞争性;但在该路段通行能力超过饱和,出现拥挤后,道路使用者之间相互干扰以及竞争便会随着车辆的增加而不断提升,因而便具有了竞争性,此时城市道路便成为典型的拥挤型公共物品。

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产品”在特定条件下属于俱乐部型公共物品,在特定的城市轨道列车承载能力达到饱和之前,任何人都可以享用该运输服务,运输生产服务不具排他吐,也不具竞争性;但在该列车承载能力达到饱和后,则对未能上车的乘客具有排他吐,即已上车的乘客影响或排斥了其他乘客,而已上车的乘客之间不存在相互的影响和竞争,因而此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产品”,则属于典型的具有排他性,而不具竞争性的俱乐部型准公共物品。

二、交通运输系统具有外部性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由于某经济主体的个体行为给其他经济主体或整个社会带来了无需相应付出的收益或是损失,其中,带来收益时称为具有正外部性,带来损失时称具有负外部性。交通运输系统运行会伴随显著的外部性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产生的正负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无法通过市场发生;交通运输系统内部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即通过无意的交互作用导致的非效率;由错误群体的付费行动而导致的现金流错置;四是交通运输系统运作影响到运输部门以外的第三方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错误信号从而降低市场效率。

三、交通运输系统具有网络性

四、交通运输系统具有资本密集性和慢变性

交通运输系统属于资本密集型系统,其赖以运行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以及运输装备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建设和使用上具有明显的不可分割性,不仅要求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更多要求是一次性的大规模投入,加之交通运输系统基础设施具有十分强的资产专用性和建设的不可逆性,一旦投资建成就很难再转为其他用途,因而决定了交通运输系统是具有高沉没成本的资本密集型系统。此外,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设施不仅建设投资大,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并形成新的交通运输供给能力的周期很长。因此,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体现出适度的超前性,同时,也决定了交通运输规划在交通运输系统合理运行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1)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2)民主和负责的政府;(3)法治和行政行为有效的政府;(4)“顾客至上”,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5)职能有限的政府;(6)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7)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

二、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1.中国公共行政面临的突出问题

(1)党政的二元结构体系,造成党政不分,甚至以党代政,公共行政难以按照应有的规律来设计和架构,造成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推诿扯皮、行政成本高、猖獗。执政党如何执政,是推进政府公共行政改革的前提条件。

(2)权力过于集中,政府职能配置不合理。权力过于集中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病根。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企业、社会、公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政府又掌舵又划桨,承担着社会的无限责任。

(3)公共政策的失败。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但公共政策存在着种种困难、障碍和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执行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失败。

(4)公营部门高度垄断,缺乏竞争。我国公营部门长期实行公共投资、公共所有、公共经营的方式,几乎不存在经营风险问题。由于其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具有独占性,公民的意愿和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维护。

(5)行政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消极因素,制约着公共行政改革的进程。我国传统的行政文化理念是权威主义,政府的绝对权力造成了许多寻租和腐败现象的滋长,助长了“官本位”思想,使政府难以真正产生“公民至上”的服务文化。

2.服务型政府理论运用于中国行政改革的战略构想

(1)掌划分离的有限行政。政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应更多地借助于市场这一手段,恰当地利用私营部门来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有限行政是我国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传统,推进行政改革的必然选择。

(2)讲求效果和收益的有效行政。有效行政是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理论诉求。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实现高绩效的社会治理为自身行动的终极目标。

(4)以民为本的服务行政。服务行政是我国行政改革的根本目标。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管理甚至控制公众,而是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此时,公众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才能得到根本体现。

三、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道路选择和对策

1.公共服务法治化,实现公共服务的良性发展

一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责权限。二是制定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依据这个标准合理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三是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开化程度,加大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力度,严厉禁止和杜绝公共服务中的乱收费、乱涨价现象,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

2.重新审视和定位政府治理的角色,即“服务”而非“掌舵”

服务型政府理论强调政府角色的转换,主张将政府角色定位为“掌舵”而非“划桨”,意味着政府不应过多地具体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而是尽可能地以委托、承包、等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将公共服务呈递责任转移给私营部门及非营利部门,并对公共利益做出积极的回应,这也是服务型政府追求的根本目标。

3.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供给的民众导向制度

政府服务应体现“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原则,以民众诉求为导向,以民众的期望决定策略设计的蓝图,以民众的需求决定服务的内涵和方式。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社会与政府的关系,从制度上实现政府的决策与行为由“以政府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的转移,使服务行政具有透明性、公正性、回应性和责任性,疏通政府与公众对话的渠道,保障公众知情权。

4.培育公民社会自治能力,建立政务公开制度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强调社会力量的参与,强调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向社会组织的转移。首先,政府必须积极培育各种民间社团,培育各种带有自治性、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承担起多样的治理责任。其次,政府与社会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互动和合作,形成治理网络,建立畅通的社会沟通与协商机制,推动政府文件的透明化传输,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5.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

目前,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整体价值理念来看,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务行政还谈不上任何绩效管理。因此,必须对政府的服务实行绩效管理和评价制度。首先,政府绩效评价必须明确评价的主体。服务品质的好坏,必须取决于民众的满意度,评估主体必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其次,政府绩效评价必须确立一定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要具有有效性、效率性、公平性、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要疏通民众参与评估的渠道,让民众评议,让人民监督。

THE END
1.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排他性网站导航:综合类>正文 题目题型:填空题 难度:★★★9.9万热度 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排他性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 题目解答分析 竞争性 更多答案...请查看上面的正确答案 来搜一搜,12题库网有您需要的试题答案,免费的哦https://m.12tiku.com/newtiku/272/21098985.html
2.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性和排他性。()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性和排他性。()查看答案更多“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性和排他性。()”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采取个量研究方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讨论商品价格的决定。()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主要有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https://www.shangxueba.com/ask/15083296.html
3.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A.竞争性B.非竞争性C.排他性D.非排...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 A. 竞争性 B. 非竞争性 C. 排他性 D. 非排他性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透明水色的基础上,用水溶性彩色铅笔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在高光、反光和个别需要的地方,采用水粉加以表现,利用各自颜料的性能特点和优势,使画面效果跟加丰富、完美。() A.对 B.错 点击查...https://m.ppkao.com/wangke/daan/d3e3e14ae7794e7491e2e634a1aecfa2
4.私人物品的基本特性是不可分割性()和排他性。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私人物品的基本特性是不可分割性、()和排他性。A.公共性B.竞争性C.目的性D.所属性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https://www.shuashuati.com/ti/3a77092f81fc4046a2778c618adff6c4.html?fm=bdab65fef1e35cc7241bf65e7d0717a137
5....C.AR=MCD.AR=ACE.TR=TC满分:4分2.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A.MR = MC B.P = MC C.AR = MC D.AR=ACE.TR=TC 满分:4 分2.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 )A.竞争性B.非竞争性C.排他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d133c0c5372224c56dad2346f1edb1b8.html
6.政府经济学学习辅导3至5章财务公开任何物品的消费都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1)消费是竞争性的还是非竞争性的;(2)消费是排他性的还是非排他性的。 这两个方面的特征是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 (一)消费的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所谓消费的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从该产品中受益。或者随着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https://www.jytvu.cn/Item/Show.asp?m=1&d=2499
1.「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中物权的特征是什么民法中物权的特征是支配性、排他性和绝对性。支配性:物权人有权仅以自己的意志实现权利,无需第三人的积极行为协助。排他性:物权具有排他性,一物之上只能成立一项所有权。绝对性:物权是可以对抗所有人的财产权,有权排除任何他人的干涉,他人有义务予以尊重。 https://www.dongao.com/wdzt/zckjs_mfdjbyz_3685365/
2.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单选)在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中, 抽象劳动(___)。 A.转移了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价值 C.创造了新的价值【正确】 D.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了抽象(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了具体(使用)价值。怎么理解这句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二重性的表述?其根源在于个体和集体的对立和统一:个体(对象)和集体(社会...https://blog.csdn.net/zipack/article/details/143614003
3.商品的本质深度思考,产品是否等同于商品?市场营销策划在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中,产品通常被定义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任何物品或服务,这个定义涵盖了实体商品、数字产品、服务等多种形态,产品不仅是商品和服务的总称,更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综合体现。 产品的特性 产品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实用性、可感知性和可交易性,实用性指的是产品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或欲望;可感...https://www.qichegs.cn/post/5786.html
4.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思越教育官网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 ) 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 ) A、竞争性 B、非竞争性 C、排他性 D、非排他性 E、竞争性与非竞争性https://www.siyueedu.com/211814.html
5.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秋学期《经济学(本)》形考奥鹏作业答案...25.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 ? ?) A.竞争性 B.非竞争性 C.排他性 D.非排他性 E.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三、判断题(10道,共20分) 26.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中,商品市场是基本的,要素市场是派生的,其规模和容量受商品市场制约。 27.已知某商品的收入弹性大于0小于1,则这种商品是低档商品。 https://www.zexuewang.net/zaixianzuoye/29041.html
6.电大西方经济学答案6篇(全文)5.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 A.竞争性 B.非竞争性 C.排他性 D.非排他性 E.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满分:4 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在AC曲线最低点的左侧,MC>AC,在其右侧,MC<AC。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mmp0bmhe.html
7.银符考试题库在线练习3. 区别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标准是 。 A.是否由公共财政提供 B.没有标准 C.是否具有排他性 D.是否具有竞争性 A B C D 4. 按照地方政府制度,地方政府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种类型? A.自治体地方政府 B.混合体地方政府 C.行政体地方政府 D.联邦体地方政府 A B C D 5. 下列哪些说法违反劳动法的规定?http://www.cquc.net:8089/YFB12/examTab_getExam.action?su_Id=5&ex_Id=5432
8.发展经济学作业答案(精选6篇)得分:0 3.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 A.竞争性 B.非竞争性 C.排他性 D.非排他性 E.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答题分析: 无 正确答案: A C 得分:0 4.下列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短期总供给曲线就是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f0rfa54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