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越提倡什么,就证明越缺乏什么。当孝心这个原本应该是每个人基本道德的东西被提出时,我们必须反思这个社会怎么了。
最年轻博士、神童张炘炀不想北漂,逼迫父母给他在北京全款买房;留学生因学费问题在机场刺伤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北京大学研究生,深圳市公务员廖某因“家庭矛盾”殴打年近六旬的老父老母……当孝道不在,道德沦丧的时候,有人竟妄想用“孝子培养工程”“批量生产”孝子,难道孝子能像女娲造人一样,一口仙气就能吹出来的?
从十月怀胎到养大成人,无不渗透父母的心血和汗水,这其间有“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百般呵护和疼爱,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千遍叮咛和牵挂,有“不为己身苦,常怀儿女忧”的万种柔情和眷顾,这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情和爱比海还深、比天更高。饮水要思源,知恩当图报。作为沐浴父母无限关爱的儿女该怎样回报呢唯有孝,才能无愧于双亲。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固然要饮食奉养,而内心一定要有真诚尊敬的态度,在行为上符合礼节,才能叫孝。如今世俗的孝顺,只能说是供养父母的饮食罢了,殊不知犬马之类的牲畜,都是以饮食来养活的。如果内心不尊敬爱戴,只以饮食供养,那与饲养牲畜有什么区别呢?世俗的孝又怎么能叫做孝呢?
夫子在这里是告诫弟子们,通常父母经常怜悯姑息孩子,因此孩子经常以此为常,邀宠放任,开始虽然没有轻慢之心,慢慢会形成了骄傲的习性,以至于无所忌惮。夫子这样说,是深入探究了人性偏颇的起因,要防微杜渐而已。
夫子说,孝养父母,不但要养他们的身体,也要养他们的心。心中的尊敬与爱戴,是父母能够体会到的,也是子女给父母最好的安慰,最能带给父母快乐和幸福。
【好脸色是最难做到的孝道】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得很简单,只说了两个字——“色难”。就是说给父母一个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有人说,自己让父母衣食无忧,还安排他们出国旅游,到最好的医院体检,还算孝顺吧?孝敬父母,必须对父母和颜悦色,让父母感到愉悦。就像《礼记·祭义》上说的:“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子女侍奉父母,只有和颜悦色的面色最难能可贵。人的脸色,是由心决定的。子女对于父母,必然有深切笃定的孝心,由此才会有愉悦和婉的面容。凡事都可以勉强,惟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此说最难,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可以说是真孝顺了。至于说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子弟有酒饭,请父兄共享,固然是应当提倡的,但并不困难,不可以以此来判断孝顺与否。给父母一个好脸色都做不到,其他的所谓“孝行”又有多少是发自内心呢?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只是赤条条的光净身,连一根线也没带来。父母也不嫌我穷,也不是因为儿对父母很好,确是欢喜之至,对我这样真诚,毫无贪图心,可说完全是真的。不料想儿子长大成人,嫌父母穷,没给他置下房子地。你想自己一文钱也没带来,怎么也能长大成人,没受着饥饿呢?
怀抱三年擦屎刮尿,父母也不嫌我脏。父母老了,吐痰流涕,你嫌他脏,对吗?
小孩若是哭一声,父母会察颜观色,说我的孩子饿了,或者是冷了,赶快给他奶吃。抱在怀中暖暖,给他穿上点衣服,不转眼珠地瞅着,恐怕小孩受屈。儿子大了,害怕同学们看见自己衣衫破旧、满脸皱纹的母亲,把家人说成了“隔壁邻居”,这对吗?怨恨父亲没有万贯家财,没有给自己更显赫的身份,你有过这种想法吗……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种德报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每日考虑养亲悦亲,还算不得尽孝,还要爱惜精神,不敢随便毁伤。不要犯法,还应该种德报亲,做出保身修身的孝。你要是行为不好,人们会认为你父母不好。这不是给父母丢脸吗?
如果一言一行,总是考虑着是否给父母丢脸,是否对得起父母,方才叫做是孝顺。
【赵妇感火储范织席家和万事兴】
在今天看来,婆媳关系似乎不如岳婿关系好。从古至今,恶劣的婆媳关系引发的悲剧数不胜数。但是,不论如何,女婿也应该孝敬好岳母岳父,媳妇也应该孝敬好公公婆婆。女人与公婆相识,是因为与丈夫相爱以致成为百年相好的结发夫妻的缘故,女人孝顺公婆不是无缘无故的,女人不是因为爱他丈夫的父母才爱她丈夫的,女人是出于爱她的丈夫才像她丈夫爱他的父母一样去爱他的父母的,这是一种间接的爱,演绎的爱,升华了的爱。
明朝时候。燕王造反。有个姓储名叫福的。不肯跟他一同造反。于是痛哭着不吃东西。这样的尽忠死了。他的老婆姓范。很孝顺婆婆。他哭丈夫的时候。每每独自跑到山谷里去放声大哭。因为恐怕婆婆听见了心里难过。他的守节尽孝的行为。邻舍个个称赞他不错。家里非常穷苦。差不多连生活费也不能够维持。有一天、他到溪水边去洗衣。看见溪旁边有席草生着。就把他采下来。织成了席子。卖给别人。把卖席子的钱来养活婆婆。后来婆婆死了。他就在坟旁边守墓。年纪一直活到了八十几岁才死。自从他死了以后。那溪边的席草。也不再生出来了。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所谓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孝由家庭私德逐渐扩展到国家和社会,演变成一种社会公德。其中有明显的轨迹可循:先是从家庭伦理扩大为家族伦理和社会一般伦理,如从父母子女扩展到兄弟姐妹;再扩展到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姑等,并一直推到天下的长者,从而在传统中国社会形成了一张伦理之网,成为人们处理各种家庭、亲属以及人际关系的价值标准。《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务本莫过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洁,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国,不败北。”把治国之本归于崇“孝”,一个国家的强盛在于有明君和勤勉忠诚的官吏,埋首耕耘的百姓,英勇善战的军队,这四个方面都可以视为从“孝”行中引申出来的。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
子女爱慕父母,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你内心不能解除的。孝顺出于人性,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基本的品德。只要是人,都应该孝顺,也愿意孝顺。古代有所谓“五伦”,也就是《中庸》里说的“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其中三项:父子、夫妇、昆弟都属于家庭。家庭是一个人的脉络,离开这一脉络,人就无法定位自己、定义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又为何在这个世界上。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家庭的基础,如果父子之间不能够做到“孝”,夫妇、昆弟的关系也不容易相处得好。把家庭这三种关系推到外面,才有朋友之间的交往;再进一步推到社会上,才有君臣之间的关系(在今天这个社会,所谓君臣是指老和员工或长官和下属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一切人生关系的基础。一个人一定是从家庭出发,再到社会、国家,到为天下人去努力奋斗,在历史上留下功业和名声。你说你要报效国家,想在历史上留得好的名声,但是如果你在家里面都不能够对父母孝顺的话,其它一切都是空谈。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做子女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父母亲恭恭敬敬,遵守父母亲的训诲。汉朝有一位孝子,名叫韩伯俞,他侍奉母亲非常的孝顺,对母亲说的话都是百依百顺的,即使他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好,他仍然是将母亲的训诲记在心里。由于母亲对他的教导十分严格,韩伯俞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母亲就会用手杖打他,虽然很痛,但是韩伯俞总是忍受着,不敢有违抗的行为。有一次,他做错事,母亲打他的时候,他却大哭起来了。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以前打你,你从来就没有哭过,今天为什么哭了呢?”韩伯俞哭着说:“以前母亲打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痛,知道您年轻有力气,身体还是很健壮的,今天母亲打我,我却觉得不疼,知道您的气力渐渐衰弱,必定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我觉得很难过,所以不由自主的就哭了出来。”后来,这件事传扬出去,大家都说韩伯俞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
【父母在,不言老父母在,不远游】
子女奉养父母亲,要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最大的快乐。古书上有两句话「父母在,不言老。」、「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这都是说明,为人子女在每天的生活上,都必须细心体贴父母的一些方法和态度。大约在周朝末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位姓莱的人,由于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非常孝顺,他总是想着:我今天能活得好好的,完全是父母亲赐给我的。如果没有父母,怎么会有我呢?所以,父母的恩惠,比山高、比海深,我这一辈子,在日常生活上,一定要尽量地让父母高兴。所以,老莱子虽然已经七十岁了,但是,他从来不在父母的面前说自己年纪已经很老,以免父母感伤他们年老了,岁月已不多而心情不好。因此,老莱子总是保持心情十分温和愉快,让人看不出他年纪已老,别人总认为老莱子的精神是十分年轻的。
【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
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擗踊哭泣,尽其哀痛】
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孔子赞扬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有诗颂曰: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祭祀父母要尽到庄严。父母虽然不在世了,可是我们的孝心却不要因为父母的不在就断绝,孝心是我们的本性本善,本性本善是不能断的。所以古人讲,「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的丧礼我们要尽到礼,祭祀要尽到诚敬心,就如同父母在世一样,父母生前如何事奉,父母走了,我们现在祭祀父母还是用同一个心祭奠父母的灵,如同父母就在眼前一样。
《孝经》里面也讲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给父母祭祀在古代很讲究,立宗庙,天子立宗庙,诸侯立宗庙,大夫也立宗庙,他有家祠,一般平民至少在家里立个牌位,祖先的牌位。
敬心一定要有。所以祭祀,「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这是按照时节祭祀父母、祭祀祖先。人能够不忘祖先,甚至多生多世之前的祖先都不忘记,现在的父母他又怎么能忘记?怎么能不孝顺?所以祭祀祖先这里面有大道理,能够敦人伦、尽孝思。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所谓光宗耀祖,不一定非要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清朝著名一品大员、地位显赫的曾国藩告诫子女的两项箴铭是:一、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二、杜绝奢侈懒惰,培养勤俭谦劳精神。可见,并不是要做大官赚大钱才能显耀父母,做一个受人景慕的有道德的人,才会为后世称颂。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婉转规劝。如有不听从,仍应恭敬侍奉,不能冒犯。即使内心忧虑,也不能怨恨。《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犯了小过,父亲用锄柄将他打昏。曾子醒后问父亲:“您老教训了我,没累着吧?”孔子知道后批评他说:“为一件小事,父亲不该暴怒杖罚,而儿子也不该委身以待杖罚。如果不小心被父亲打死,人们就会指责为父不义。果真如此,那就是做儿子的大不孝。”正所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对父母不能一概百依百顺,依了顺了也可能酿成“大不孝”。任何事情都有度的把握,所谓过犹不及。否则,对于孝道,那就可能成愚孝。
【郭巨埋儿卧冰求鲤】
东汉有个大孝子郭巨,家贫,有个三岁儿子,奶奶常把饭让给小孙孙吃。郭巨对媳妇说,我们供养不了母亲,幼儿与母亲争食,何不把儿子活埋?故事最后,郭巨挖坑,挖到一瓦罐黄金,罐上有一封条:“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感天动地,天赐神佑,有惊无险,皆大欢喜。但这不过是劝人孝亲的寓言或宗教故事,哄小孩的,如很多劝人行善的故事,都是打比方,好心有好报,岂能当真?但现实生活中,居然有弱智走火入魔。据《明史》记载,明朝太祖的时候,山东日照有个老百姓,江伯儿,母亲生病,他先割自己身上的肉,当药引,母亲的病没治好。然后到泰山祈祷许愿:若山神保佑母亲病愈,愿杀儿子祭祀山神。母亲的病果然好了,他真的杀了三岁幼儿还愿!
时下很流行一句话:“百事孝为先”,以孝为先的理念看起来是对“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的最好诠释,其实如今的孝道蕴含着大量的功利化色彩,孝道成了某些人作秀之道。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事父母能竭其力”无疑是说,儿女对父母的孝敬要竭尽所能,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过分了。如果对待父母连基本的看病就医都无法保障,而为了一时的政绩和名声去尽所谓的孝顺,这样的孝顺是否经得起推敲?
如果把孝敬父母这样最基本的人之德行,也沾上发着铜臭气之霉味,把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披上厚重的功利化外衣,这样的孝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而是一种官员作秀,更是某些商人之伪孝,应当给予彻底弃之为好。
【父母就是子女生命中的活菩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春秋时期,有个九岁的孩子叫孙元觉。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一天,孙元觉的父亲忽然把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扔进深山里。孙元觉一直跟着车子。他见父亲扔下祖父,转身要走,他拾起地上的筐说:“我要带回家,到你老了,也要用它送你到这里。”父亲一听,大吃一惊,问:“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元觉说:“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怎样做。”父亲悔悟了,他忙把老人从地上抱上车子,再推回家,从此十分孝敬他。孔子曾说过:“做个孝子,就应当像孙元觉那样。”
【我们需要重新拾起家训的传统】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
曾国藩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颜氏家训写到: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就是应在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规范他们的行为。
【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当代孩子最缺乏的。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心和感激。家长千万不要这样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父母对我们好,我们应该报答,父母对我们不好,我们也不能不孝顺,因为这不是做生意。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庄子说:“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庄子·人间世》)子女爱慕父母,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你内心不能解除的;你再怎么说我有超脱的智慧,我有不同的人生观,你还是会爱自己父母。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父母如果过得不快乐,做子女的一定会担心,这是天生的。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吴猛认为自己被蚊子叮咬了,让恣肆的蚊子吸饱了自己的血,就不会或会减少对亲人的叮咬。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但是孩子幼稚想法的深层,是对亲人的深爱,爱亲人而可以让自己受罪。今天我们有了电扇、空调、暖气,孩子不必像黄香那样去扇枕温衾。但是黄香的孝心孝行,是值得今天的孩子学习的。
董永作为孝子,为了尽此孝行,竟然将自己卖身贷钱而葬父,这是很感动人的,至孝而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孝行换来了上天的回报,有仙女下凡,自求为董永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