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根腐死树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有效防治?

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是作物生长的基础。作物根部患病会对植物造成严重的影响,轻则造成营养不良,重则会导致植株死亡!根腐病是常见的根部疾病,可由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是一种土传病害。

患病后根系腐烂,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症状可见新叶逐渐发黄枯萎,终整株植株死亡!老果区的苹果园,烂根、死树现象,一般达10-15%,严重的达20%以上,个别果园达60%以上。这对广大果农朋友的经济收益造成重大损失。

果树根腐死树的原因

1、长期使用化肥,果树首当其害

多年来长期施用二铵、尿素、硫酸钾、复合肥、复混肥等化学肥料,破坏了土壤,给果树造成很多灾难性的问题。

一是长期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质严重匮乏,不少果园有机质下降到0.6%以下,有益生物菌失去生存环境,有害病菌繁衍成灾,根系受的侵害,造成烂根死树。

二是因土壤中有机质严重匮乏,造成土壤板结,通气性不良,影响根系健壮生长。

三是长期化肥当家,造成土壤严重酸化,特别是砂石山地区锰中毒现象日趋严重。

四是长期氮肥过量,造成枝条徒长,大小年结果严重,树势虚旺而不壮,腐烂病严重。五是长期重视大量元素,忽视中微量养分施用,土壤中中微量元素严重枯竭,生理病害严重,果品品质下降。

2、大量施用未经发酵腐熟的农家肥,造成烂根死树

大量未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禽粪直接施入果园土壤中,其携带的大量病菌、害虫、盐分等,都会对根系造成严重损伤,重者会造成烂根死树。为了省工、省力,采用穴施、沟施,挖沟(穴)少而小,把肥料填满穴、沟覆土,烧死根也是普遍现象。

苹果的根系,主要分布层在地表下20-80厘米范围内,集中分布层在地表下40厘米左右。前些年一部分果农为省工省力,挖沟施肥越来越浅,甚者将化肥撒在地面浇水或等待下雨。根随肥走,年复一年把果树的根系引向地表,既不抗旱,又不耐涝,更不利于肥分的吸收利用。根系趋地表的严重后果是,果树的抗逆性变差,遇旱、涝、冻,就容易造成死枝、死树。

3、长期放弃土壤管理,加剧了土壤板结

果园长期不予整刨,春、夏灭草全部依靠灭草剂,只灭了杂草,而不能疏通土壤的通气性。致使活土层长期处于严重板结状态,而且把果树的根系引向地表层,既不抗旱,又不耐涝。雨后造成土壤通气不良,根系窒息而大量落叶。

4、树体贮存营养严重不足,是造成腐烂病成灾的主要原因

果园调查发现:正常加强管理的果园户,喷药保叶,夏季追肥,秋施基肥,一切管理到位,保持了树体贮存营养充足,冬、春腐烂病很少,座果率很高,幼果膨大快,新梢粗壮,叶片厚大,黢黑发亮。

放弃管理的果园户,夏季不追肥,秋季不施基肥,树体营养严重亏缺,造成腐烂病泛滥成灾,很多果树被刨掉。幸存的一部分果树,开花满树干缩在树上,座住的小苹果寥寥无几,叶片黄、小。

5、排水设施遭堵塞,排水不畅呈内涝

一些砂石山地区的丘岭、山区,很少出现积涝死树的现象。过去,在果园内,树冠下高,大雨过后不积水。行间低,旱天能浇水,大雨过后能排水。

果园地头设有排水沟,大雨过后顺利排水,一般不会积水成涝。近几十年,有的把地头排水沟填平,贪图多栽几棵果树,为三轮车出入方便,把排水沟填平。这些都造成果园内涝。

遇到多雨且长期高温的年份,果树的根系因施肥不合理,已经严重损伤并长期浸泡在水中,失去吸收功能,加之长期高温蒸发,成为落叶、落果、果树死亡的重要原因。

解决根腐死树的措施

1、转变施肥意识,走出化肥当家的误区

提倡施用农家肥;特别是施用优质的商品生物有机肥。氮、磷、钾如果不足,可用复合肥适当作补充;大力提倡利用果树落叶、杂草、秸秆粉碎后埋入地下,改善土壤的通气性。

农家肥包括人、畜、禽粪,一定要掺土沤积,发酵腐熟后施用。养殖场的鸡粪、猪粪、牛粪等因、火碱、食盐较多,一是掺土发酵腐熟后施用,二是果树不宜连年过量施用。但应注意,一切用氯化铵、氯化钾生产的复合肥、复混肥、有机无机混合肥等含氯肥料,在果树上一定要慎用。

2、改善施肥方法,加强土壤管理

施用发酵腐熟的农家肥,要撒匀,深挖翻入土中,防止挖沟施肥过于集中根系。施用生物有机肥、复合肥,无论是全园撒施、环状或辐射状挖沟,一是辐射状挖沟要多(8-10条);二是环状挖沟要长;三是深度要深及30厘米。使肥料广泛的接触果树的吸收根。撒上肥料与土掺匀后覆土,防止肥料成堆根系。

对土壤管理,要坚持每年进行一次整刨果园,既保持活土层通气性良好,又防止把根系引向地表层。禁止使用灭草剂,及时通过松土灭草,保持表土层疏松通气良好。特别是遇到持续大雨,雨后要及时排水通气,防止根系窒息造成大量落叶。

3、秋季施足基肥,增加贮存营养

要认识果树冬季树体贮存营养充足,既是树体健壮的基础,又是下一年果品高产优质的关键。如苹果、杏、桃、葡萄、梨、大樱桃等,在立秋后霜降前施足基肥。

4、疏通排水系统,防止果园积水

在果园内通过整刨果园,主干周围加高15-20厘米形成垅背形,防止大雨过后树下积水。果树的行间整成低于树冠下15-20厘米的洼槽形,旱天能顺利浇水,大雨后能顺利排涝。

5、加强土壤改良,科学补栽幼树

根腐病的治理要从植株根部入手,将护根和抑菌结合起来,综合防治根腐病。土壤环境好,防病较,土壤的通透性和活性,为作物提供优质的土壤环境。治理根腐病的根本是杀灭根腐病菌,而杀菌的方法就是补充益生菌,以菌抑菌。补充有益菌的方式有两个,

一是直接用菌液随水灌溉或灌根,

二是施入益生菌发酵的有机肥。通过补充益生菌可以形成益生菌环境,对多种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显著。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等对植株的危害。

凹凸棒又称坡缕石,是一种天然非金属粘土,矿物凹凸棒是上稀有的新材料,我国于1976年才首次发现。被很多国家列为战略性资源。凹凸棒有类似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有效的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板结,降低土壤中有害元素(重金属)的浓度,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本品适用范围:苹果、梨、桃、枣、石榴、核桃、樱桃、葡萄、杏、蔬菜等作物。

产品功效:抗重茬、防根腐、预防黄化、促早熟、提品质

改良土壤:其膨胀性能疏松土壤层深达30cm。

抗旱保墒:有着极强的吸附性,可以起到保水蓄水的作用,显着增强作物的抗旱性。

提高肥效:凹凸棒与肥料结合,会形成缓释作用,随着植物生长的需要和节奏,缓慢地释放养分,大大地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提质增收:凹凸棒矿中含有多种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未来元素,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外观品相,增加作物产量,提早上市7-10天左右。

注意事项:

1、避免与杀虫剂混用,与尿素、二铵等化肥混用时,必须随拌随用。

2、运输时应防潮、防晒、防破裂;储存于干燥通风环境,避免潮湿。

甘肃米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新型肥料,服务三农的科技公司,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新城工业园区,与新城火车站彼邻,距高速公路不足2公里,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

在线留言Guestbook

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2020已然翻篇,这一年有期待、有感伤、有风雨兼程、有五味杂陈,但始终有你们的支持、相伴、关心、呵护。2021牛年已至,新一年愿依然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无坚不摧,接下来的岁月里,一起择善而行,继续无愧于心!甘肃米亚生物全体工作人员诚挚祝福您和您的家人:新年快乐!阖家欢乐!幸福安......

微生物菌剂是什么呢?为什么这两年微生物菌剂越来越火了呢?使用微生物菌剂有什么好处呢?微生物菌剂内含有特定的活体微生物,通过其生命活动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吸收,有的还能释放生长并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形成。其作用机理有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改善植物对营养的吸收,......

产品展示news

联系方式Contactus

提示:欢迎来电垂询或留言,农资网用户可享受厂家更多支持和优惠!

THE END
1.冬季树木涂白树木刷白是绿化养护每年入冬前为树木进行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为了防止日灼和防虫杀菌,晴天可反射太阳光,减少吸收的太阳热量,缩小冻害前后的温度和树干上的昼夜温差,降低树干温度,防止树皮因晒裂而引起日灼病,防御或减轻冻害,防止害虫在树上过冬。树干专用涂白剂不但能有效的杀死部分隐藏在树皮缝里的虫害,还能...http://www.tswtjt.com/sys-nd/954.html
2.火碱能把树烧死吗火碱能把树烧死,是因为火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同时固体的火碱在溶于水的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树木中的细胞会因为温度过高而死亡,常见树木中的细胞是无法在强碱性环境下生存过长时间。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火碱是可以将树烧死的。 使用火碱把树烧死时,需要先用水稀释火碱,其具体的使用量应根据树的大小来判断,树...https://m.iask.sina.com.cn/jxwd/6fYSoiWBBo4.html
3.火碱水浇树根几天能死火碱水浇树死亡的时间需要根据火碱的浓度来决定,如果浓度比较低的话,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死亡了,如果火碱的浓度比较高的话,基本上几天就有可能死亡。还需要根据植株的大小、长势的情况来决定,不过一般不建议采用火碱水,因为它会破坏土地,浇过的土壤不能长任何植物了。 https://wenda.huabaike.com/hywd/76081.html
1.承德市农业农村局农牧技术果树烂根的原因2、大量施用未经发酵腐熟的农家肥,造成烂根死树。 大量未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禽粪直接施入果园土壤中,其携带的大量病菌、害虫、盐分等,都会对根系造成严重损伤,重者会造成烂根死树。为了省工、省力,采用穴施、沟施,挖沟(穴)少而小,把肥料填满穴、沟覆土,烧死根也是普遍现象。 https://nyncj.chengde.gov.cn/art/2017/9/27/art_667_9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