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07.35万人。省会长春市,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是著名的“汽车城”“电影城”“科教文化城”“森林城”和“雕塑城”。
吉林省具有沿边近海优势,是全国9个边境省份之一,是国家“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吉林省东端的珲春最近处距日本海仅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是吉林乃至中国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吉林省具有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势,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石化、食品、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为五大重点产业,尤其是汽车、高铁制造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吉林省是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有自然保护区58个,占全省国土面积14.3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确定为“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孕育着东北虎、东方白鹤等国际濒危野生物种。
初步核算,2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70.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9.10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628.30亿元,同比下降5.1%;第三产业增加值6752.84亿元,同比下降1.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7%。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腹地,位于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地跨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0′~46°19′之间。东西长769.62公里,南北宽606.57公里。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相连;东与俄罗斯联邦接壤,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
吉林省地处边境近海,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最东端的珲春市距日本海仅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
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貌地型主要有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牡丹岭等。主要平原有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在总面积中,山地占36%,平原占30%,台地及其他占28.2%,其余为丘陵。
吉林省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侧,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干燥风大,夏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漫长。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气候过渡到半湿润气候再到半干旱气候,全省气温、降水、温度、风以及气象灾害等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年均气温为2℃~6℃,呈山地偏低、平原较高的特征。冬季平均气温在-11℃以下。夏季平原平均气温在23℃以上。全省气温年较差在35~42℃,日较差一般为10~14℃。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00~160天。全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9~301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但季节、区域差异较大,其中80%集中在夏季,以东部降雨量最为丰沛。正常年份,光、热、水份条件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吉林省总体生态环境呈特殊的多样性和相对的整体性,而且可恢复性和保护程度较好。从生态区域分布看,由东向西自然形成东部长白山地原始森林生态区、中东部低山丘陵次生植被生态区、中部松辽平原生态区和西部草原湿地四个生态区。
东部长白山区林海茫茫,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物种类十分丰富,降水丰沛,是吉林省乃至东北亚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
东中部低山丘陵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较高,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江段,也是“三湖”(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东辽河的上游,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中部松辽平原沃野千里,一望无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农田防护林体系健全,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有着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优越条件,素有“黄金玉米带”和“黑土地之乡”的美誉,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西部草原湿地是科尔沁草原的延伸带,草原辽阔,泡沼密布,湿地面积较大,地下水和过境水丰富,是生态系统从中湿润森林草原向半干旱草原和沙漠之间的过渡带,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丹顶鹤的故乡。
吉林省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5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1个(包括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3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74.00万公顷,占省域国土面积的14.33%。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长白山为“人与生物圈”保护网。1992年,长白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省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1999年,国家批准吉林省为生态建设试点省。2001年,实施《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年,吉林省成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长白山实施统一管理与保护开发。生态省建设以来,吉林省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青山绿水、美丽吉林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对东部长白山资源实行强制性保护,对东中部水资源进行主动性保护,对中部黑土地资源进行积极性保护,对西部生态脆弱区实行抢救性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二五”期间,全省森林面积从“十五”末期的817.6万公顷,提高到现在的82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43.2%提高到44.2%,森林植被、林相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全省创建国家级生态乡52个、生态村3个;创建省级生态县8个、生态乡91个、生态村288个。
吉林市、四平市、白城市、延边州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进示范区。白城市获批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
从2016年6月开始,吉林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到2020年年底前,全省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改善的目标。
吉林省地处世界闻名的黑土带,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高者达15%以上。全省耕地面积703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耕地总量位居全国第5位。黑土面积约110万公顷,黑土耕地约83.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6%,黑土区粮食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与全国相比较,吉林省土地总面积约占全国的2%,耕地占全国的4.4%左右,基本农田占全国的4.4%左右。基本农田保护率86.9%,与主要产粮省基本一致。人均耕地3.05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与世界平均水平大致相当。
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937.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22万公顷,现有活立木总蓄量9880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4.2%。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树木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种类繁多。“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位于辽东—吉南成矿带核心区,是全国16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发现矿产158种,占全国237种矿种的66.6%,其中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15种(含亚矿种)。全省已开发利用矿种76种,占已发现矿种的55.5%。油页岩、钼、镍、镁、硅灰石、硅藻土、膨润土、火山渣、陶粒页岩等是吉林省优势矿产资源。中西部松辽盆地被确定为国家11个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
东部长白山地区是矿泉水资源集中的区域,储量极其丰富,总允许开采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与阿尔卑斯山和北高加索地区齐名的世界三大矿泉水富集地之一。
吉林省是中国八大牧区之一。全省草地总面积69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7%,其中可利用面积约占全省草地面积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丘陵和西部草原。东部草地零散、产草量高;西部草场辽阔,集中连片,草质好,尤以盛产羊草驰名中外,是适宜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吉林省在西部13个县(市、区)进行生态草原保护建设,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减轻草原承载压力,使草原植被得到明显恢复。
吉林省是全国湿地类型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湿地面积172.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2%。其中天然湿地102.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59.3%。主要分布在白城、松原地区,面积78.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4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57.7万公顷,占全省天然湿地总面积的56.2%。全省共有国家重要湿地8块,其中向海湿地和莫莫格湿地已晋升为国际重要湿地。
吉林省是河源省份,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带。长白山天池周围火山锥体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源”的美誉。全省河流和湖泊水面26.55万公顷。省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条,分别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水面在百亩(0.067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共1397处,主要有火口湖、河成湖和内陆湖三种。东部山区河网密度大、地表径流量大,地下水则东部山区少,西部平原区丰富。水能资源98%分布在东部山区。全省建成大型水库9座、中型水库94座、小型水库515座。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投入使用。
吉林省有发育良好多样的生物种群,东部长白山是东北虎、东北豹的栖息地,西部草原湿地是重要候鸟栖息地。自东向西形成东有虎豹、中有梅花鹿,西有白鹤的生态链廊。
现已查明有陆生野生动物445种,东北虎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全世界仅为450余只,在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分布11-13只,吉林省珲春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北虎之乡”称号;东北豹目前世界上仅存50只左右,濒临灭绝,在吉林省分布达15只以上。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虎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4月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大熊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启动部署会,确定以吉林省为主、黑龙江配合开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同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现有野生植物3890种,占全国植物种类的13%。东部长白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在吉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肃慎、秽貊、东胡三大部落系统。远在舜、禹时代,吉林省境内的古代民族就开始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隶属性质的贡纳关系,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开始,吉林就被历代中央政权划入行政区域管辖之下。在汉朝时就设置了郡县,唐朝的渤海及后来的辽、金、元各代也都设立府、州、县。明朝设立都司、卫所。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政府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是吉林省建置之始。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于船厂(今吉林市)建吉林城,史称“吉林乌拉”(满语译音“沿江”之意),吉林由此得名。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式建制称吉林行省。
二十世纪初,东北成为俄、日帝国主义进行殖民扩张的角逐之地。吉林大地不断掀起反帝爱国斗争风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斗争中,吉林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战,英勇杀敌。从沦陷初期的王德林、唐聚伍、王凤阁等抗日义勇军的崛起,到杨靖宇、魏拯民、王德泰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的浴血奋战,吉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篇章。在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吉林人民为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1932年3月,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以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将长春改为“新京”,定为“首都”。1934年,日本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执政”为“皇帝”,改年号“大同”为“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溥仪在通化宣布退位,伪满洲国灭亡。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后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吉林大地上组织了“四战四平”“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战役,成为扭转东北战局的关键。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东北人民解放军兵围长春,在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国民党驻守长春部队向解放军投诚。至此,吉林全境获得解放。解放后,吉林省迎来了火热的建设时期,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1905年生,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确山农民暴动、刘店秋收暴动的重要领导人。1929年夏,到东北从事革命活动,化名张贯一。1932年9月,杨靖宇任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1月,赴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工作,创建中国
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翌年初任南满游击队政委,化名为杨靖宇。他团结其他抗日武装一道战斗,先后成立抗日军联合参谋部、抗日联军总指挥部。他直接领导的南满游击队扩大和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第一军独立师、第一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1936年6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成立,他任总司令兼政委,人数达6000余人。在吉林、辽宁东南部山区,杨靖宇以山林和“密营”为依托,先后消灭伪军邵本良部、索景清部,粉碎日伪军多次“大讨伐”,取得袭击老岭铁路隧道工程、长岗伏击战、岔沟突围、摸火堆等多次战斗的胜利。
为同党中央取得联系,他组织两次西征。“七七”事变后,积极配合全国抗战。因功绩卓著,先后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1938年7月,因叛徒出卖,一路军受到严重损失,杨靖宇把部队改编为三个方面军,继续战斗。1940年2月23日,只身一人、伤病缠身又数日未进一粒米的杨靖宇与日伪军在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展开激战,他手持双枪,沉着应战,用子弹回答敌人劝降,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年仅35岁。敌人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他胃里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侵略者不得不承认,杨靖宇是个英雄。
魏拯民原名关有为,字伯张,又名魏民生、魏锄耕、李新良、张达、冯昆、冯康等。1909年2月3日,生于山西省屯留县卫村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阎锡山军阀的革命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2月,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到东满(今延边地区)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1936年7月,东、南满党组织金川河里(今通化地区)合组中共南满省委,任省委书记。
魏拯民是吉林省的第一任省委书记,曾先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政委、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副司令和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41年3月8日,因叛徒的告密,敌人集结重兵突然包围桦甸县四道沟抗联密营,重病之中的魏拯民率7名抗联战士奋起反击,在突围过程中被敌弹射中,壮烈殉国。
王德泰辽宁营口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毅然投身抗日斗争洪流。同年秋,参加当地的“秋收斗争”,被选为延吉县反帝同盟组织部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延吉抗日游击队,先后任游击队小队长、中队长、大队参谋长等职务,成为延吉游击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1933年参与指挥游击队作战50余次,重创敌军,延吉游击队也在战斗中发展到300余人,并开辟了五隅沟、石人沟、三道湾等抗日游击根据地。1933年6月被选为中共东满特委委员,任军事部长。1934年3月,参与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任师政委。同年6月,又被选为中共东满特委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后,他即与特委和独立师的其他领导人一起,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在延吉、安图、汪清、敦化等地开辟了新的游击区。
1935年3月下旬,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进行整编,改任师长。1935年5月3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升任军长,所辖4个团,总兵力达1200余人。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继任军长,率部队主力向安图、敦化方向活动。
1936年6月,抗联第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长。同时,被选为中共南满省委委员。他在指挥作战时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军事技术好,步枪、手枪、机枪都打得很准,一向身先士卒,勇猛顽强。1936年11月初,在临江、抚松交界的大阳岔把两连伪军包围,迫使敌人投降。
尔后,率领抗联第二军第四师第一团、第二团三连和第六师一部,到抚松、临江边界的小汤河村召开二军干部会议,研究确定新的战斗部署。11月7日早7时,突然遭到600余敌人的袭击,他带领四师与六师的部分战士与敌激战。下午3时,在追歼逃敌时,不幸中弹牺牲。
全省现辖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60个县(市、区)和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省会长春市。
长春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九台区、公主岭市、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
吉林市:昌邑区、龙潭区、船营区、丰满区、蛟河市、桦甸市、舒兰市、磐石市、永吉县
四平市:铁西区、铁东区、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辽源市: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东辽县
通化市:东昌区、二道江区、梅河口市、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
白山市:浑江区、江源区、临江市、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松原市:宁江区、扶余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乾安县
白城市:洮北区、洮南市、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