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抗联在抚松活动频繁,建有黑河密营,西顶子密营、黄泥河子密营和大碱场兵工厂等。一些重要的军事会议、决策也在抚松的东岗和姜家趟子等地召开。当年的抚松战斗遗址、小汤河战斗遗址,至今仍然依稀可辨。著名抗日将领李学忠、苏剑飞、王德泰等为了驱除外辱,血洒抚松壮美大地,他们的英灵与苍松翠柏为伴,抗联功绩永垂史册,他们的精神光照千秋......
一、抚松抗联战斗遗址
1、攻打抚松县城战斗
攻打抚松县城战斗是1936年8月16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和第二路军各部队与国民救国军、民众自卫军、抗日义勇军等,遵照姜家趟子军事会议攻打抚松县城的精神,组织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
1936年8月16日傍晚,各参战部队陆续到位,包围了抚松县城。抚松县城作为伪满东部重镇,敌人防守严密易守难攻,并且敌人在城东的炮台山上筑有炮台,控制着整个抚松县城。
天亮后,日伪军分别从南、东二门冲出,企图夺回炮台山阵地。东门敌人刚冲到龙王庙附近,伪警察署长邹礼就被民众自卫军击毙,余部仓慌退回城内。9时许,敌人再次向炮台山阵地发起进攻,在南北受敌的情况下,形势对我越发不利。
战至下午2点,敌人从新京(今长春)派来两架飞机参战,并向炮台山阵地投掷了两枚炸弹,给我军造成一定损失。
战斗持续到18日夜,攻城部队焚毁东山炮台,主动撤出战斗。守城日伪军倾巢出动尾追抗日队伍。22日上午,由竹内枝率领的伪军一个连,在乱泥沟(现兴隆乡乱泥村)被六师围歼,击毙日军中尉二人,士兵二十三人,伪军数十人。这次攻取抚松县城的战斗虽未成功,但在运动中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2、小汤河战斗
1936年11月,王德泰率领抗联第二军第四师第一团、第二团三连和第六师一部,到抚松、蒙江边界的小汤河村召开二军干部会议,研究确定新的战斗部署。11月7日早7时,突然遭到600余敌人的袭击,遂立即指挥部队抢占小汤河村南山的东西两个小山头,以4挺轻机枪为主要火力,挡住敌人的正面进攻。他自己则登上距敌人较近的西山头,带领四师与六师的部分战士与敌激战。突然,机枪射手与副射手中弹牺牲,他立即抱起机枪,奋不顾身地猛烈扫射敌人。随后,又派出部分兵力迂回到背后打击敌人。战斗从早7时一直进行到下午3时,遭到两面夹击的敌人死伤惨重,支持不住开始向南败退,王德泰亲自率部队发起追击。他正指挥部队追歼逃敌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29岁。
二、抚松抗联会议址:东岗会议
东岗会议址,位于东岗东南2公里暖水泉子附近。
东岗会议是1936年6月19日至7月3日召开的一次重要军事会议,会议由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主持。参加会议的有:魏拯民、李学忠、刘汉兴、安奉学、周树东、史忠恒、王润成、金日成、曹亚范等第二军的领导干部。
会议根据当时的国内局势,主要讨论并做以下决定:
1、在长白、临江、抚松、安图一带建立新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2、决定三师扩编第九团、第十团;任命马德全为第九团团长,徐魁武为第十团团长,徐学忠为第十团副团长。
3、为加强三师的领导力量,任命孙长祥为三师参谋长。
东岗会议历时15天圆满结束,这次会议是抗日联军第二军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三、抚松抗联密营址:大碱场密营
大碱场密营位于东岗镇大碱场河东。据抗联二军大事记记载:大碱场密营设有军械修理所、医疗所、被服厂,同时也是抗联储存冬粮和物资的仓库。大碱场密营的地戗子与地戗子之间相隔一两千米,中间有很多小山头,利于守也利于撒。1936年8月,抗联二路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到大碱场兵工厂检查工作期间,遭到敌人突袭。为保卫兵工厂和军工师傅,李学忠亲自指挥警卫部队与敌人激战,战斗中李学忠身负重伤,后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26岁。密营群于1938年10月25日遭敌人破坏。
四、抚松抗联英雄人物事迹介绍
1、杨靖宇(1905-1940)
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2、魏拯民(1909-1941)
东北抗日联军杰出领导人之一。1909年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在彭真同志的引领下走上了革命道路。九一八事变后,他受党的指派来到东北组织抗战工作。在1936年召开的“河里会议”上,魏拯民任新成立的南满省委书记。二军军长王德泰牺牲后,担负起二军的领导和指挥责任。
艰苦的斗争环境,使他积劳成疾,1941年3月8日,病逝于吉林省桦甸县牡丹二道河子密营中,年仅32岁。
3、李学忠(1910-1936)
山东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赴苏联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冬回国到东满工作。1935年初任中共东满特委组织部长。
1936年3月,二军干部会议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扩编为三个师,李学忠担任军政治部主任、军党委委员。
1936年8月9日,李学忠在抚松大碱场密营被敌人包围,在与敌人激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
李学忠是东北抗日联军优秀的政治领导人,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
4、王德泰(1907-1936)
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者。辽宁盖县人。1931年加入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中共东满特委领导的“秋收斗争”。1932年春,任延吉“反帝同盟”组织部长。同年夏,投入到创建抗日武装的工作中。历任延吉县抗日游击大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独立师政委、师长、第二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军长、第一军副总司令等职。1936年11月在抚松县小汤河战斗中壮烈牺牲。
5、曹亚范(1911-1940)
又名曹青山,1911年出生于北平。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到延吉、汪清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38年8月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曾被选为中共南满省委委员,1940年4月8日被叛徒杀害,享年29岁。
6、曹国安(1900-1936)
出生于农民家庭。1925年考入山东军政大学学习军事。“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在北京加入共产党。1932年受党的派遣到东北做兵运工作。1936年春,根据《东北抗日联军建制宣言》精神,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他任抗联第一军第二师师长。同年9月,率领二师队伍在抚松县三道砬河进行了整编,然后率部经过抚松、漫江转战长白、临江一带。1936年冬,在七道沟战斗中壮烈牺牲。
7、苏剑飞(1907-1935)
出生于士宦家庭,1925年,在吉海铁路当铁路警察。1932年4月参加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任第一团一营营长。8月初苏剑飞在稗子沟将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游击大队,又称“苏营”。9月,“苏营”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任大队长。同年冬,在蒙江、抚松、桦甸、辉南一带活动,取得楼街、湾沟等多次战斗的胜利,为创建那尔轰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
1935年4月18日,苏剑飞根据杨靖宇的指示,率部攻打抚松县万良镇,战斗中遭到敌人增援部队的偷袭,撤退时牺牲在北岗高四爷小山。
8、张蔚华(1925-1937)
字亚青,抚松人。是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的同窗好友和抗日斗争中的亲密战友。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时,金日成组建的抗日部队物资匮乏,张蔚华利用家资多次为金日成提供枪支、弹药、布匹、药品等军需,并救助掩护金日成脱离日寇追捕。
1937年秋,在抚松从事地下工作的张蔚华被叛徒出卖,遭日寇逮捕。张蔚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时年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