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党工委自2018年以来在部分住宅小区进行了“社区大管家”工作制度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又把实施范围扩大到四个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给“三驾马车”装上了强劲的“引擎”,推动了“三驾马车”角色归位、同频共振、合力并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做法
社区大管家,是街道党工委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小区治理的新探索,通过政府购买专业化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为社区提供“社区大管家”服务。深化拓展睦邻片区党建的内涵和外延,注重在组织与制度安排上,保障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核心作用的发挥,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引领推动“三驾马车”参与共治的“发动机”。
(一)成立街道住宅小区服务管理联合会功能型党支部,加强党组织对住宅小区治理的全面领导。街道将住宅小区治理与睦邻片区党建相结合,以片区为单位,加强党对住宅小区治理的全面领导。前几年成立了延吉新村街道住宅小区服务管理联合会功能型党支部,根据片区划分下设4个党小组,由居委会主任、业委会主任、物业公司代表中的党员组成。成立以来,联合会党支部定期开展学习、组织活动,全面促进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的思想融合、工作融合和感情融和。
(三)加强对业委会、物业公司的组织领导,为“三驾马车”扩充“红色因子”。针对不同情况的业委会,街道以党支部、党的工作小组、党建联络员等多种形式,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目前,街道业委会成员中党员占65%,45个业委会中成立党支部、党小组31个,派驻党建指导员14名,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进一步大力培育和发展物业公司“两新”党员,逐步提高从业人员党员比例;与物业公司开展党建联建,在居民区设立党员示范岗,发挥党组织在物业服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组织对小区物业服务项目的管理和监督。5名大管家中4人为党员,1人为入党积极分子,呈现出党员比例高、专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等特点,体现出大管家定位的“先进性”。
三、成效
“社区大管家”党建引领成效明显。第一,业委会有了引领和支撑,能够开展日常接待和业主协商,业委会职责不再缺位;第二,通过党建联建,一方面起到了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润滑剂”作用,减少了三方之间的冲突和不信任,另一方面更起到“催化剂”作用,由于三方联系紧密、关系融洽,一些小问题直接解决,一些想法一拍即合,达到了“1+1+1>3”的作用;第三,弥补了居委会对物业管理相对知识的掌握不足,避免角色错位;第四,减少居民区书记因回应协调物业管理事务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第五,最大受益方居民在反映物业管理问题时,做到了让居民“只跑一站路,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居民反映社区大管家真是“看得见、找得到、叫得应、处理问题快”。总之,有了业委会执行秘书社区大管家这“一招棋”,让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在党建引领下解决物业管理问题能发挥各自特长优势,避免出现缺位、推诿、错位、怠慢等现象。
近年来,与社区大管家项目配套的工作职责、联合接待、基层会商等制度已建立健全,共开展联合接待80余次,共收到居民反映问题216个,已协商解决175个,已形成解决方案的有18个,正在推进中的有23个,成功解决了小区移动信号弱、平台花坛漏水、楼梯无扶手、停车费过高、市政工程期间居民停车难等影响居民美好生活的“大事”。在社区大管家的协助下,街道杨家浜居民区97弄10号楼、控江东三村靖宇中路1弄8号楼、延吉二村55号楼电梯加装项目都已顺利完成。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驾马车”协同性明显提高,居民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四、探讨
“社区大管家”制度从试点实施开始,也发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瓶颈,但是在具体实践层面,已经体现出了党建引领社建的巨大作用。
(一)党的组织建设在社区基层得到强化。实施社区大管家制度,进一步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街道党工委在17个居委会、45个业委会成立了功能型党支部,把社区党员组织起来,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使党组织和党员都成为解决小区治理问题、建设美丽小区的中坚力量。
(二)在党建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上做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街道党工委把“社区大管家”这一社会化治理新生事物,在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安排方面,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大管家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担任,接受居民区党支部的领导。党建工作在社区治理层面就有了新的抓手,党建不再空转,社区建设也有了政治引领和保证。党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在社区基层有了新的突破和建树,社区和小区治理因为党建的引领,也有了坚强可靠的政治保证。
(三)激发了“三驾马车”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能动作用。在完善“三驾马车”协调运转、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等方面下了真功夫,使“三驾马车”在党建引领下、在实施社区大管家制度的整合下,实现深度融合,不再各跑各的道、各呼各的号,形成了一个高效的社区治理平台,激发了“三驾马车”在基层自治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切实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的水平。这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在社会治理方面领导的一次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