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9.23江西
后渤海(928年-976年?),10世纪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国家。又称后渤海国、复兴渤海。989年-1018年的渤海国称为再兴渤海。
926年,契丹国灭渤海国,渤海王大諲撰被俘虏。契丹在渤海领地设置东丹国,皇长子耶律突欲(耶律倍)被任命为国王。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凯旋途中病逝。东丹王耶律倍送太祖阿保机灵柩回国。耶律倍在藩属国作王而使得在朝中的地位有所动摇,弟耶律德光成了契丹国皇帝。
同时渤海人的反抗运动开始兴盛,在王弟大某(渤海王大諲撰之弟、名不详)的领导下,以上京龙泉府北方作为根据地。大光显(渤海王大諲撰世子)在原渤海国西南部潜伏。
天显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东丹的东平郡为契丹国南京(今辽宁辽阳北),强行自天福城(上京龙泉府)徙东丹人民充实东平郡,天福城遂衰落。
天显五年(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在争夺契丹国帝位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一部分渤海人迁居高丽。
王弟大某乘机占领忽汗城(龙泉府),大光显也在西京鸭绿府即位,后渤海建立。又收复了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道)。929年,后渤海遣使裴(王翏)至日本、高成词、成文角至后唐,请求至支援。
936年东丹国被契丹国兼并,人口被强制迁移去契丹国的其他地区。还有一部分人投奔后唐。
灭亡
]外交
931年,渤海国遣使至后唐朝贡。935年,渤海国再次遣使至后唐朝贡。954年,渤海酋豪崔乌斯三十人,投奔后周。
大真国,俗称东真国,亦称东夏国,是13世纪时蒲鲜万奴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个国家。
蒲鲜万奴原为金朝将领,担任辽东宣抚使讨伐反叛的契丹首领耶律留哥。他于贞祐三年(1215年)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年号天泰,金朝在东北的诸猛安谋克多响应。1216年降于蒙古,1217年再度自立。势力最大时,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龙江省阿城境内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辽宁丹东境内九连城)以及部分辽东半岛区域,东南到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与恤品路(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
大真国前期的政治中心在咸平(今辽宁开原北),复国后移至南京(今吉林延吉城子山)。蒲鲜万奴在国内依照金朝官制设立诸官,军队则按猛安谋克组织。
1233年,窝阔台派皇子贵由率领左翼蒙古军征讨蒲鲜万奴,在东京(今辽宁辽阳)擒之,大真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灭亡,但其后蒙古仍任命万奴及其子孙镇守原地,为其藩属。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大真故地建立辽阳行省。
政权仍存
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发现刻有“大同”年款的官印以来,对东夏国的存亡又有新说。据王国维的考证:“《高丽史》多记东真即大真与高丽交涉事,自太宗癸巳(1233)以后,至世祖至元之末(1294),凡二十见。意万奴既擒之后,蒙古仍用之,以镇抚其地,其子孙承袭如藩国然,故尚有东真之称”(《黑鞑事略笺证》)。在《高丽史》和《元史》1233年后多年的记载中仍使用“贵国”、“东夏万奴国”的称谓。
1234年2月,“蒙古留百余骑于东真,余皆引还”(《高丽史》)。1235年设开元、南京二万户府,后者总管可能即东夏国王兼任。东夏的旧属继续维持管理着该地区的政务,而使用的年号就是“大同”,于当地出土了多颗不同年份的大同年号官印,足以证明。作为藩国的东夏,自此对蒙古一直归顺服从,并协助蒙军镇压高丽的反叛。1235年蒙古三伐高丽,东夏军即作为前导,攻下了龙津镇、镇溟城等地(《高丽史》)。1236年蒙军再入高丽,曾派援兵百余骑,侵入高丽东北境,自耀德、静边趋永兴仓(《高丽史》)。到了蒙哥统治时期,蒙古再度大规模用兵高丽,东夏又成为蒙军进兵的通路。
一、蒲鲜万奴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它的创立者——蒲鲜万奴,在我国东北的历史上他堪称是有数的杰出人物,然而《金史》、《元史》均未为之立传,仅有散见于《纪》、《传》中某些零星事迹,这可能与史家对他怀有“逆贼”、“叛臣”的成见有关,另是修史之时,材料已然残缺不备,故直到几百年后的《新元史》、《元书》等才为之补写专传。
1214年金宣宗逃往南京(开封),中都(北京)陷落,金国覆亡已成定局,由于陆路交通联系断绝,辽东已成孤悬海外的一隅飞地,处境更为危难,“时金主御下严刻,万奴畏罪不自安,又闻东驾迁汴,不暇东顾,思乘间据地自擅”。(《蒙兀尔史记·蒲鲜万奴传》)二次败于留哥亦使他认识到金朝已无挽回中兴的可能,因而唯有改图另举,别建新业,或可振奋人心,又可免受金的制约。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春,万奴发动兵变,分兵两路,一路南下为偏师,一路北上是主力,以攻取上京为战略目标,迅速占领了咸平、东京、沈、澄等州,接着又进攻婆速府路,攻掠上京城等地。不久留哥趁机袭破东京,建国号“辽”,万奴妻李仙娥被可特哥强娶。但留哥无意久居,劫掠一番后离去,万奴才得以收复东京。
三、曲降蒙古
大真建立之初,处境艰难,被蒙、金、辽三国所围困,阻隔了与外界联系的陆路通道。辽东南部和东部的金朝军队成为它最近的敌人,遭受最紧迫的威胁,金廷以曲赦辽东路许以高官诱使分裂的策略,图谋笼络和瓦解其军心,从内部搞垮,更调整辽东部署,“诏谕辽东诸将共讨之”。而辽由于内部的自相残杀,又迁居辽西之地,留哥更是投降蒙古,成为其附庸,虽仍有威胁,但已退居此要地位。故对大真而言,最大最危险的敌人当是兵锋正急的蒙古。如与之硬抗,必将败亡,若伪降,还可保存实力,蜷伏待机。于是,1216年10月间,递出降表,以其子帖哥为人质入侍御营。
五、威震辽东
东夏立国,金廷以蒲察五斤为辽东行尚书省,又改调至上京,同时诏捕治辽东受伪署官家属皆残酷杀害,但金军仅能退处婆速一路,艰撑危局而已,哪有与东夏对抗的实力?
耶律留哥起兵之后,其众劝自立,却降了蒙古,部下多叛,其中一部分进入高丽境内辗转侵扰,威胁王都,高丽便希望蒙古、东夏“领兵来救,一扫其类”(《高丽史》)。
1218年成吉思汗派元帅哈真和扎剌,领兵一万与留哥的余部相合开赴高丽,蒲鲜万奴亦遣元帅胡土率军二万,共有十万之众,高丽自出兵四十万,共讨于江东城下,1219年春正月,其首领喊舍自杀,余者出降,遂平。高丽为表感谢之意,向两国呈献岁贡,还约定两国遣使至高丽受纳贡物。
然东夏与蒙古之间的友好关系只是表面上的亲善,一种政治上暂时的妥协,实际上却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都在拉拢、压迫高丽以孤立或打击对方。
面对蒙古的强大,东夏不但没有与高丽联手共抗,反而不断派兵侵扰其边境劫掠,致使两国时常处于小规模的战争状态,消耗了国力,却毫无所得。
1223年木华黎经略中原未成,死于山西。
1227年成吉思汗死,窝阔台即位,经过三峰山之战,金国仅存的主力部队覆亡,蒙古的对外扩张政策有所改变,开始在东北地区大举用兵,两国关系又开始紧张起来。
1233年2月,元太宗“诏诸王,议伐万奴,遂命皇子贵由(即:元定宗)及诸王按赤带,将左翼军讨之”(《元史》)。参加的还有多人,隶属关系如下:
皇子贵由——国王塔思——石抹孛迭尔///石抹查剌皇子贵由——兀良合台诸王按赤带(台)——移剌买奴(左翼军)王荣祖(先“伐高丽”,后“进讨万奴擒之”)
蒙古大军取道高丽,北进东夏境内。1233年9月包围南京,虽然“城坚如立铁”(《元史》),终因寡不敌众,城陷,蒲鲜万奴被擒(一说被杀)。蒙军继续前进,攻占“开元(黑龙江省牡丹江东部)、恤品(绥芬河流域中下游),东土悉平”(《元史》)。东夏国亡,立国一十九年。
七、政权仍存
过去都认为东夏随万奴的被擒而灭亡,但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发现刻有“大同”年款的官印以来,对东夏国的存亡又有新说。据王国维的考证:“《高丽史》多记东真即大真与高丽交涉事,自太宗癸巳(1233)以后,至世祖至元之末(1294),凡二十见。意万奴既擒之后,蒙古仍用之,以镇抚其地,其子孙承袭如藩国然,故尚有东真之称”(《黑鞑事略笺证》)。另外在《高丽史》和《元史》1233年后多年的记载中仍使用“贵国”、“东夏万奴国”的称谓。
1234年2月,“蒙古留百余骑于东真,余皆引还”(《高丽史》)。
1235年设开元、南京二万户府,后者总管可能即东夏国王兼任。
东夏的旧属继续维持管理着该地区的政务,而使用的年号就是“大同”,于当地出土了多颗不同年份的大同年号官印,足以证明。
作为藩国的东夏,自此对蒙古一直归顺服从,并协助蒙军镇压高丽的反叛。
1235年蒙古三伐高丽,东夏军即作为前导,攻下了龙津镇、镇溟城等地(《高丽史》)。
1236年蒙军再入高丽,曾派援兵百余骑,侵入高丽东北境,自耀德、静边趋永兴仓(《高丽史》)。
到了蒙哥统治时期,蒙古再度大规模用兵高丽,东夏又成为蒙军进兵的通路。
据《高丽史》记载,自1249年至1259年,每年都有东夏的兵马入境侵扰。
1257年,入登州的一次多至三千余骑,1258年还出舟师围攻高城县的松岛。直至蒙古出面干预,才停止。
至元三年(1266)二月,曾设立过东京、开元、恤品、合懒、婆速等路宣抚司。
至元二十年(1283)五月,又增设海西辽东提刑按察司。
八、历史遗迹
2、浴池山,位于延吉市东约10公里,隔一山谷与城子山相对。山顶有一圆形水池,山峦山有一烽火台。水池据传为东夏国国王蒲鲜万奴洗浴之处。
6、斐优城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图们江畔之左岸,位于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所在地的东城,隔江相望即是朝鲜的塞别尔郡市。该城周长2023米,墙高3-4米,基宽9米,东西南北各一门,具有角楼、马面等辽金古城的典型特点,是辽金古城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该城内曾出土过十枚铜印,其中一枚为金代晚期的铜印,一枚无年号的铜印和两枚纽小铜印外,其余均为蒲鲜万奴建立东夏国的铜印。铜印为两种:一种是东夏国“天泰”年号的铜印;另一种为东夏国“大同”年号的铜印。因此认为,该城为金代晚期和东夏国的城址。有人考证,该城为东夏国的“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