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吉林大街与光华路交汇口的西北侧,有一片面积很大的绿地公园,如今的名称叫作朝阳文化广场,之前的名称叫作朝阳游园。放眼望去,这片绿地略显静谧空旷,由于没有什么参天古树,因而这份静谧并没有多少古旧的意味,反倒是在周边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有些“年轻时尚”。
事实也是如此,这座公园的“年龄”确实不大,时光逆流到四十多年前,此处烟火气色还浮荡于几米以下——这里当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巨大土坑,市民们称之为中窑坑。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年),吉林将军富明阿、副都统富尔逊为防范日益猖獗的马贼滋扰,向民间倡捐,重建了吉林城的城墙。重建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在土墙上用青砖加砌女儿墙。由于工程浩大,对青砖需求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吉林地区烧窑业的发展。
到了光绪九年(1883年),在吉林将军希元和筹边钦差吴大瀓的主持下,为加强吉林城城防,拆除了原有的“砖包土”的城墙,将原有土墙改建为砖墙。巨量的青砖需求使得东关地区的烧窑业如火如荼。在城墙工程结束之后,东关地区形成了南、中、北三大窑坑,总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由于当时,在吴大瀓等人的努力下,清廷在东北的封禁政策已然破产,闯关东浪潮已然形成。大量涌入吉林城的关内贫苦移民无处安身,便多在窑坑内建造简易房屋居住。
当年的窑坑内没有规划和市政管理,在自然形成的几条土路两侧密布房屋棚厦。每年从春天开始,冰雪融水裹挟垃圾顺坡而下,到了夏秋则为雨水逆流,汛期时,坑下雨水甚至会倒灌进屋子。蚊蝇横飞,臭气熏天,卫生脏乱,让这里几乎成为吉林城的“龙须沟”。可能是“窑”字在汉语里有多种解读,有些现代人认为这里是吉林城的烟花柳巷,这是一种误解,窑坑只是吉林城贫民区的代名词。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努力下,东关三大窑坑终于迎来了改造。史载1954年,窑坑开始进行回填。1966年4月又成立了以副市长蒋建乔和昌邑区副区长李长玉为领导的12人改造窑坑办公室,对三大窑坑进行彻底改造。此后的十余年里,窑坑改造一直没有停歇,大坑逐渐变小,坑底逐渐抬升,包括百货站、税务局、市政工程公司、物资局、四十七中教学楼、吉林剧场、工人文化宫等楼房在内的建筑物,在被填平的旧窑坑上拔地而起。
除街道和建筑物外,为打造宜居环境,在窑坑的改造过程中还规划了供市民休闲娱乐的游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今天光华路以北、朝阳街以东,中窑坑还剩一块三角地带。中窑坑也叫季窑坑或季家窑坑,有人说叫季窑坑源于这个窑坑是季家开设,也有人说叫季窑坑是因为这个窑坑中最体面的住宅是季家大院。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邴赫先生、闻焱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