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前半段拍摄于鸭绿江旁的东北宽甸县,剧组在那里搭建了铁丝网、战壕、沙袋、地堡、瞭望塔等场景,后来受到疫情影响,才转移至张家口天漠影视城继续拍摄。
相隔几个月前上映的另一部电影也是在类似执念下诞生的——《悬崖之上》,故事背景设定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哈尔滨,为了追求极致的影像风格,张艺谋突出了雪的存在感,带着剧组前往东北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实景拍摄,并要求“只要能看到天就要有雪飘”。
同样与雪“杠”上的,还有不久前收官的网剧《双探》,取景地选在吉林省延吉市,剧组在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中完成了拍摄。
在主创不约而同选择的极寒场景中,观众感受到不同的震撼:志愿军的艰苦卓绝、谍战工作者的“极热的情怀”以及蛮荒与文明的强烈对比。
注:赤坎老街航拍镜头
事实上,作为影视剧制作的关键环节,选景是创作者审美的体现,也是从筹备之初就开始推进的基础工作。周期漫长且事无巨细,除了导演、制片、美术等核心主创的参与,还需要外联制片的协助。
找反差+极致化,打破选景规律、制造加分项?
经过长期的追剧观影,观众都摸索出了影视剧选景的规律。
聚焦情感和职场的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北京和上海,空镜略过CBD、三里屯、陆家嘴,人物路过望京SOHO、国贸大厦、金茂大厦等地标性建筑,都市感扑面而来。重庆是悬疑犯罪题材的圣地,立体魔幻、形态复杂的城市结构,阴云密布、雾气缭绕的天气,总让人觉得这里会发生些什么,去年迷雾剧场上线的五部作品中,有三部都在这里取景:《非常目击》《沉默的真相》《在劫难逃》。
青春校园题材更偏爱青岛和厦门,《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都是在青岛拍的,《一起来看流星雨》《以家人之名》取景自厦门……这两座城市依山傍水,还有充斥异域风情的建筑物,清新明媚的质感更能凸显年轻人的阳光与朝气。
如此一来,重复度过高的取景,很有可能会让观众失去新鲜感。导演申奥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自己在重庆拍《受益人》期间,有11个剧组在当地开机,就一度担心过撞景的问题。
在这样的趋势下,不少主创会在选景时更花心思,试图与同类型作品进行区隔。那么,什么样的选景算别出心裁?
要么是反差比较大的,比如《隐秘的角落》,它选择了广东湛江,区别于悬疑题材镜头下阴冷坚硬、雾气缭绕的重庆,导演辛爽曾在谈及取景原因时表示,湛江的城市化中带有小镇气息,夏天的质感会让人想起小时候的暑假。
还有近两年的青春校园剧《风犬少年的天空》和《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这两部剧分别拍摄于重庆和哈尔滨,浓重的地域色彩都与青春气息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对当地方言的运用也是很有辨识度的一点。
后者的制片人王珍妮是沈阳人,她发现多数的青春校园故事发生于更加清新的夏日南方,提起东北就是《乡村爱情》,但这里也有年轻人,甚至是最早接受韩流的区域,同样有值得被传递的青春质感。
除了寻找反差,另一种解题思路是追求极致,比如前不久播出的《双探》。
为了寻找真相,两位男主纷纷北上,前往与北京相隔一千多公里的东北小城双塔。
出发前,李慧炎(段奕宏饰)问同事,双塔是什么地方?得到的答案是:离边境线不远、四周都是林海、不好进更不好出,是仿佛孤城般的存在。镜头里,冰天雪地之中的城市杂糅着混乱、破败的气息,城外的林场被大雪覆盖,有一层寒冷而神秘的色彩,有观众将其形容为“影视剧犯罪图鉴之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地标”。
有的指向特定城市,比如讲述北漂或沪漂生活的,就没什么悬念,主要看后续具体场景的选择;有的信息比较模糊,类似几线城市、沿海城市这样的概念,发挥空间也相对大一些,优先去交通等拍摄条件更成熟、便利的地方,如果不满意再往周边发散。《扫黑风暴》就拍摄于非一线城市湖南长沙,在质感上相对模糊。
所以,某种程度上,选景是为作品定调的过程,也属于创作的一部分。
地毯式搜索取景城市,选景的难题与学问
截至目前,片场APP里收录了16502个取景地点,在《少年的你》页面下,有观众留言询问,“小北被抓的情节是在哪拍的?”
勘景时,主创往往要对一座城市进行地毯式的搜索,甚至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合适且有特点的景。
以《双探》为例,剧中的双塔警察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李慧炎和任邢军烤脚的名场面也出自这里。实际上,它改建自一座被闲置多年的文化宫,距离朝鲜边境线只有20米,旁边都是武警,主创团队刚找到这里、第一次进去的时候,里面落满了蜘蛛网,打开门还有蝙蝠往外飞。
外联制片蓝法凯告诉小娱,电影版《三叉戟》剧组在青岛勘景时,在某个海岛上找到了一处地洞,正是那种会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而它是德国人在当地修建排水系统留下的。
找不到合适的场景,搭景也是常规操作。如果不是在影视基地取景,就要在当地找废弃厂房或者空间比较大的地方搭。《双探》中,狗肉馆外的街道都是实景,美术在店铺招牌上加了制造氛围感的霓虹灯,但室内戏其实是在羽毛球馆里搭出来的。
选景中另一件让主创团队纠结的事情,是不同场景间的距离。出于调度方便、节省成本的考虑,场景离得越近越好,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很多时候,让主创满意的场景都四散各地,谁也不挨着谁,去其中一处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对剧组的“大队人马”来说,少不了一番折腾。
此外,选景也会反向影响创作,观众在作品中看到的生活细节,很可能就来自对城市风土人情的深入观察。宁浩曾在采访中回忆过,他当初第一次到重庆就爱上了它,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每天都去城区里逛,在当地气息的浸润下写出了《疯狂的石头》,那时还不是网红景点的交通茶馆、长江索道、罗汉寺,都出现了电影中。
外联制片:勘景第一环,剧组“万金油”
正常情况下,在剧组决定深入某个城市勘景前都会先联系外联。
外联对当地极为了解,且掌握一定的场景资源。根据制片或美术同步的诉求,他们会结合手头资源先进行一轮勘景,反馈2到3套方案。在这期间,外联一般不看剧本,主创给过来的多是参考图和简单的描述,“他可能说需要大学的景,这个学校是比较老的,还是现代化的。”
如果超出以往的经验范畴,那就要靠技术判断了。最朴素的办法是看地图,再根据需求框定一个大致范围,从细节入手。比如要找一座工厂,得先分析城市结构,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工厂在质感上有很大区别,“如果是悬疑题材,那肯定老城区更合适,房子结构、道路包括周边环境,都会更复杂、更有意思。”
至于所谓的诀窍,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美术、外联没别的,就靠不停地走,不停地找。”
不过,找到符合要求的景后,外联制片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还要和场地所有者沟通,看对方是否愿意用于拍摄、场景可不可以改造、使用周期以及费用等问题。
到了拍摄阶段,外联要盯现场。在剧组就位前,要先确认各种细节,有没有影响拍摄的问题出现,导演、演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车停在哪,置景、美术等与场景有关的工作是否顺利,其间也会见缝插针对接一些服化道方面的需求,“比如在医院拍的话,可能要借护士的衣服,在饭店拍就是服务员的,就是这类事情。”
收工后,他们得负责善后,最主要的是把场景恢复原样。采访前的几天,蓝法凯和团队在研究如何快速清理人造雪,“不能直接拿水去冲,会弄成一堆一堆的,得先扫清,再用水冲就会好很多。”也因此,从交警、环卫工人到垃圾车司机,外联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各类人的联系方式,为了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到相应的人来解决问题。
当然,这些工作是无法独立完成的,依据项目体量以及场景数量而定。蓝法凯的团队目前有将近10个人,他们刚做完是丁黑导演的《警察荣誉》,300多个景,最多的时候5个人忙这一个项目。
久而久之大家在内部形成了分工,比如唠家常和镇场子,看似八竿子打不着,但都是能起到实际作用的。去年冬天,有个剧组在居民楼里取景,因为外面特别冷又在下雨,所有人都挤在楼道里,楼下住了位患有心脏病的老奶奶,对剧组表示不满。负责唠家常的外联同事就去陪老人聊天,把对方安抚了下来。遇到态度强硬的合作者时,就会交给五大三粗、看起来比较唬人的同事,不是为了硬碰硬,但起码气场上不会弱。
在蓝法凯看来,尽管外联制片的工作围绕着选景而展开,但更像是剧组的“万金油”。
作为影视剧诞生最前期的环节,选景这件事很难被完全地系统化、标准化,因为它属于创作的一部分,既需要核心主创的审美判断,还需要外联制片的灵活应对。
某种程度上,选景反映出影视剧在制作、审美方面的变化,也说明其自身的性质和概念也经历过一番变化。在过去,一部影视剧的场景服务于故事本身,而现在,它同时是影像表达的关键,承载了更多的创作理念,所以可以预见,选景会突破规律,朝着更多元化、风格化的方向发展。
届时,除了潮湿的重庆和广州,寒冷的丹东和延边,时尚的北上广之外,还会有更多不同风情、不同气质的城市承载着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话题互动:
你对近期哪部作品的哪个取景地印象最为深刻?
11月30日,由贾樟柯携《风流一代》现身佛山百老汇影城,与影迷映后互动交流。互动中,一位二刷的男性观众深切感慨:“如果未来有人想了解这个时代我们是怎...
由贾樟柯执导、赵涛主演的时代爱情片《风流一代》正在全国热映中,11月29日,导演贾樟柯携影片回到拍摄地大同,和观众见面。影片中的一幕幕熟悉场景令大...
由《指环王》三部曲导演彼德·杰克逊监制,传奇导演神山健治执导的《指环王》系列电影全新篇章——《指环王:洛汗之战》将于12月14日全国上映,影片发布...
据外媒报道,在《萨特本》中为艺术献身的巴里·基奥恩,可能很快就会留起拖把头!在经过数月的猜测后,由萨姆·门德斯执导的未定名披头士乐队传记片,确定由...